油气田地下地质复习指导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二、填空通常,地质录井方法可以分成①钻时录井,②岩心录井,③荧光录井,④岩屑录井,⑤钻井液录井,⑥气测录井,⑦综合录井,⑧地化录井以及⑨其他录井方法等九大类型。在进行岩心描述时,通常采取与一般野外岩石描述方法相同的方法进行,所描述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①颜色,②矿物成分,③结构,④构造以及⑤含油气水情况等五方面。油气井的完井方法,可分成先期完井和后期完井。先期完成是先下入油层套管,再钻开油层,又可分为裸眼完成和衬管完成两种;后期完成是先钻开油气层,然后再下油层套管。根据井底结构不同可分为射孔完成、尾管完成、以及贯眼完成三种。油气井的测试过程可根据测试时间不同可分为中途测试和完井测试两种。前者是指钻进过程中,钻遇油气层或发现重要油气显示时,中途停钻对可能的油气层进行测试,通常在裸眼井中进行;而后者是指完井之后进行的地层测试,又称之为试油,通常是在套管中进行。在进行油气层解释时,并不是含油饱和度越高,地层就一定出纯油气,这说明油气层有两个重要的特点,一个是地层的含油性,另一个是不含可动水。多油层、多旋回是我国陆相碎屑岩油气层的固有特征,根据油层特性的一致性与垂向上的连通性,一般可将油层单元从大到小划分为含油层系、油层组、砂层组、单油层四级。油层单元级次越小,油层特性一致性越高,垂向连通性愈好。现代油田地质中对断层的研究包括:(1)井下断层的识别;(2)断点组合;(3)断面构造图的编制;(4)断层形成时期和发育历史的研究;(5)断层封闭性研究等五个方面。人工绘制构造图的方法有三种:三角网法、剖面法和地震构造图的深度校正法,它们的应用条件不同:三角网法适用于比较平缓、保存完整的构造,是油田上广泛使用的方法;剖面法适用于地层倾角陡、被断层复杂化了的构造;在一个勘探程度不高,钻井不多的地区,主要依靠地震构造图进行深度校正,以便绘制构造图。常见的碎屑岩孔隙喉道类型有以下4种类型:孔隙缩小型喉道,缩颈型喉道,片状或弯片状喉道,管束状喉道。影响储层特征的地质因素很多,但归纳起来主要包括沉积环境的影响、成岩作用的影响以及后生构造作用的影响等三大方面。本书以裘怿楠的分类方案为基础,综合国内外学者对储层非均质性的研究成果将其分为宏观非均质性及微观非均质性两大类。而宏观非均质性又包括层内非均质性、平面非均质性以及层间非均质性。储层建模实际上就是表征储层结构及储层参数的空间分布和变化特征。其核心问题是井间储层预测。井间预测有两种途径,相应地有两种建模途径,即确定性建模和随机建模。三维建模一般遵循从点一面一体的步骤,即首先建立各井点的一维垂向模型,其次建立储层的框架(由一系列叠置的二维层面模型构成),然后在储层框架的基础上,建立储层各种属性的三维分布模型。一套油层,可以是单一油水系统,也可以是多套油水系统,这取决于油层间隔层的封挡性能,即油层间的垂向渗流性能。从油气藏储层形态及油水产状看,可将油气藏分为3类,即块状底水油气藏、层状边水油气藏和透镜状油气藏,不同的油气藏具有各自的油水系统特征。油藏非均质性和开采非均匀性是导致油藏非均匀驱油的两大因素,其中前者为内因,包括构造非均质性、储层非均质性及流体非均质性。其中,储层非均质性是控制剩余油分布的最重要的地质因素。折算压头是指井内静液面距某一折算基准面的垂直高度,折算压力是指折算压头产生的压力。通常,可以利用它来判断同一个油水系统内流体流动方向,一般是从折算压头(压力)高的地方流向折算压头(压力)低的地方,而油藏流体静止不动时,各点的折算压头(压力)。利用地球物理测井判断异常地层压力的方法很多,包括电阻率(或电导率)测井、声波测井、密度测井、脉冲中子测井、核子磁力共振、伽马射线光谱分析等,但目前国内外广泛采用的是电阻率测井方法,声波测井方法,页岩密度测井方法三种。目前,预测异常地层压力的方法很多,大致可以分成钻前的地震资料预测法,钻井过程中的随钻钻井资料监测法以及钻井后的测井资料检测法。具体地说有①地震勘探法、②钻井资料分析法、③地球物理测井法以及④综合分析方法四大类预测方法。原始油层压力的确定方法通常有下列几种:(1)实测法;(2)压力梯度法;(3)计算法;(4)试井分析法。根据勘探和开发各个阶段对油气藏的认识程度,可将油(气)储量划分为预测储量、控制储量以及探明储量三个级别。这个顺序也反映出对油气藏认识程度的增加。油层有效厚度是指油层中具有产油能力部分的厚度,即工业油井内具有可动油的储层厚度。划分有效厚度的井不能理解为任意打开一个单层,产量都达到工业油流标准,而是要求该层产量在全井达到工业油井标准中有可动油流出即可。因此,它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油层内具有可动油;二是在现有工艺技术条件下可供开采。油田开发中后期,油藏描述主要包括:(1)精细油层划分与对比;(2)精细构造表征;(3)精细储层地质模型;(4)储层性质动态文化;(5)流体性质动态变化;(6)剩余油分布模型等6个方面。

1 / 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