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田开发项目跟踪评价的思路及建议作者:宋维刚字体:大中小发布时间:2016-03-0210:18:13来源:中国经贸摘要:近期国际油价持续低迷,石油行业进入“寒冬”。为适应新常态,应对低油价,在国家提质增效的大背景下,石油企业纷纷提出“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的观念,为确保项目的质量和效益,需要对项目进行跟踪评价。本文详细介绍了油气田开发项目跟踪评价的意义、特点、分析思路,同时对跟踪评价的流程及涉及各职能部门的职责进行了描述。对指导油气田开发项目的实施和解决开发过程中出现问题,提供借鉴作用;为合理分配项目投资和效益优化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关键词:油气田开发项目,经济评价,跟踪评价,可行性研究,效益优化一、前言经济评价贯穿于油气田开发项目优化的全过程,分别为项目决策的前期评价、项目建设期的跟踪评价以及项目建成后的后评价(见图1)。国内石油公司投资项目的管理往往侧重于前期评价和后评价,而且依据各自的管理体制均建立有配套且相对成熟的评价标准,如前期评价有油气田开发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后评价有后评价准则和规范。而前期评价阶段,由于高油价的影响,经济评价侧重于财务评价,而没有贯穿于技术方案的优化过程中;后评价利用项目实施后的结果与可研设计采用前后对比的办法,总结项目的经验教训,为同类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及决策提供借鉴,而对于项目本体的效益优化借鉴作用甚少;再加上油气行业自身的特殊性,即建设过程中的投入高、建设期长、不确定因素多等风险因素,需要根据建设情况不断地进行投资和开发方向与进度的调整。因此,油气田项目的建设期跟踪评价是项目能否达到期望目标、实现效益优化承上启下的一个关键阶段。二、跟踪评价简述跟踪评价是指对公司油气田开发项目进行经济效益分析和预测,并和基础经济评价结果进行对比,及时跟踪、分析和反馈开发项目的经济效益变化状况,指导油气田开发项目投资决策和生产经营活动,提高项目经济效益,有利于公司资产管理和价值管理。跟踪评价具有以下五个方面的特点:1.监测性。跟踪评价使用项目计划和设计数据、投入运营的实际数据、后续预测数据,具有很强的监测性和预测性。2.阶段性。跟踪评价不是一触而就的,项目运营状态在不断发展变化,每一阶段的评价结果只是反映那个阶段的情况,因而在跟踪评价的过程中要进行递进的评价。3.及时性。跟踪评价的过程需要适时分析项目实施现状、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因而对项目跟踪评价人员要求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和灵活的应变能力,能够把握项目运行中的重要影响因素,及时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意见。4.动态性。由于跟踪评价是在整个项目生产经营过程中反复进行的一种跟踪和评价工作,所以它具有很强的动态性。5.反馈性。跟踪评价的目的在于为项目管理者提供反馈信息,为项目生产经营中的管理控制服务,为下步项目管理提供依据和指明方向;因而反馈性也是跟踪评价的最主要特征。三、跟踪评价分析思路国内油气企业在对油气田开发项目的决策阶段,既有按照产能控制投资规模的百万吨产能建设投资指标(10亿方产能建设投资),也有按照项目的单位经济可采储量所需开发投资的开发成本指标,更有以企业期望的最低超额收益所设定基准收益要求。在油气田开发项目的建设期阶段,投资管理部门要对开发部门反馈的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变化情况及时掌握,并从投资效益的角度分析由于这种变化所带来的对项目生命周期效益的影响,以决策项目是否需要调整或终止。为此,笔者建议,为确保建设期阶段投资决策的科学性,可从下述变化情况进行评价分析:一是投资规模。油气田开发项目在前期决策纳入投资计划管理之后,当开发项目的动用储量发生变化带来工作量的调整,进而影响到项目投资的变化调整时,对于这种变化调整,不能简单地由开发部门直接决策,而是应根据可行性研究规范管理的要求,在调整的投资额超出可研设计的建设投资额的一定比例k时(如±15%),投资管理部门就需要与开发部门协调,重新组织利用经济评价的方法对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再次论证,履行报批程序。开发项目的建设投资是由钻井工程投资、采油气工程投资和地面工程投资组成,考虑到采油气工程和地面工程都是为新井配套(大型地面配套如联合站等可赋予一定的系数),为不影响产能建设的运行节奏;是否再次论证的依据,可按新井工作量的变化比例替代投资比例进行简化计算。二是投资效益。对于油气田开发项目来讲,在动用储量变化较小时,一般不会影响到工作量的调整,但一旦先期新完钻井投产的产量与预期的值相差较大时,对项目的投资效益影响就会很大。根据考核要求,当储量的变化导致工作量调整,需重新上报可研;由于建设期效益指标不易测算,且当项目投资已经发生数额一定时,影响项目效益的关键因素就是生产井产量。为实现项目效益快速预警判断,是否再次论证的依据,可按照可研经济评价报告中敏感性分析的临界产量值,当实际的初产数据接近于产量预警值时,项目须重新论证决策,并重新履行可研批复手续。考虑到油气田开发项目的综合性,一旦效益达不到相关行业基准,投资管理部门必须及时按照相关规定对项目可行性研究的重新再论证,充分发挥好经济评价的作用。重新论证的评价结果存在以下两种情况:一种是项目效益达不到可研评价预期但仍能够达到规定的基准收益,这种情况下应对影响项目效益的因素进行分析评价,结合项目敏感性分析,找出变化原因,优化调整后继续后续建设。其主要做法是通过对目前项目建设阶段的工程投资、成本费用、已实施井钻遇油气层厚度、已投产井初期产量等实际指标情况,对比可研预期有无偏差,分析预测储量、产能落实程度,研判各风险变化趋势;有增产措施的,需要对增产配套工艺措施适应性、产能提供技术保障效果进行简单评价;从技术、经济等层面找出变化原因,使决策部门能及时反应,给出合理的解决方案,为项目下步优化调整提供依据。另一种是项目效益达不到规定的基准收益,此时就应对项目进行终止。根据建设期跟踪评价工作需要明确得出项目是否可持续建设或终止或重新优化调整后继续后续建设。并提出制定项目可持续建设对策及建议,下步开发技术及管理对策。四、跟踪评价流程完善的跟踪评价流程是油气田开发项目跟踪评价的保障;项目跟踪评价的基本流程为计划、实施、审查、评价和反馈:(1)计划,就是要求在项目评估和执行过程中超前制定项目评估计划,以便项目管理者和执行者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注意收集资料;同时及时成立跟踪评价小组,制定评价管理制度。(2)实施,跟踪评价的实施阶段主要工作是阅读文件、收集资料、开展调查、分析问题等。(3)审查和评价,由领导和专家进一步考察项目的建设和运行是否正常,技术的先进性是否保持,经济分析是否准确,目前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发展方向等。(4)反馈,跟踪评价结果完成后,应尽快形成跟踪评价成果及时推广到项目实施、管理、计划、监督等机构和部门,指导项目下一步正常运行。可见,油气田开发项目跟踪评价是一项全局性、宏观性的重要工作;它不应该是某一个部门的单独事务,应该由分公司相关部门相互配合,协同完成。这样才能保证油气田开发项目跟踪评价数据的科学准确、方法的科学和指标的可信赖。一般说来,油气田开发项目跟踪评价工作牵涉的部门应起码包括如下几个部门:1.计划财务部门:是跟踪评价的管理部门,负责跟踪评价的组织、协调和分析工作。主要职责为:制定和完善油气田跟踪评价有关管理制度;收集、整理各部门各单位提交的基础数据;组织、协调各部门单位进行分析工作;编报油气田跟踪评价报告;负责向管理层汇报跟踪评价结果。2.勘探开发部门:该部门作为产能建设前开发研究的主管部门应向计划财务部门核实评价油气田的最新数据资料,就每年度油气田跟踪评价范围的确定和油气田状态的界定提出意见和建议;并提供跟踪评价范围内各油气田的产量预测数据,并就以上数据与总体开发方案油气产量数据进行差异对比分析,提出意见和建议。3.生产部门:向计划财务部门提供跟踪评价范围内各油气田的产量、操作成本变化的原因,并就以上数据的差异对比分析提出意见和建议。4.工程建设部门:负责向计划财务部门提供跟踪评价范围内各油气田的工程投资变化的原因,并就以上数据的差异对比分析提出意见和建议。为了及时准确的跟踪评价油气田开发项目效益状况,除特殊情况外,分公司各相关部门的一般流程如下(见图2):首先勘探开发部门配合计划财务部门确定当年度跟踪评价的范围,同时向计划财务部门提供各油气田的最新产量预测及差异原因分析,生产部门和工程建设部门应向计划财务部门提供生产操作费和开发建设投资以及以上数据差异分析和建议说明;然后由计划财务部门进行评价范围内各油气田跟踪评价和数据分析,同时完成总体报告、分油气田文字报告及相关附表,并向管理层相关领导汇报;最后若评价结果仍达到规定基准收益,则项目仍可行,计划财务部门将根据管理层审查意见优化完善本年度油气田跟踪评价报告,并最终定稿指导下步项目生产建设;若评价结果达不到规定基准收益,则项目不可行,项目终止。五、结论建议油气田开发项目跟踪评价不同于项目前期评价和项目后评价,跟踪评价贯穿于项目建设期的全过程,可以及时跟踪、分析和反馈开发项目的经济效益变化状况,指导油气田开发项目投资决策和生产经营活动;可以真正发挥经济评价的服务作用、监测作用、反馈作用和导向作用,对提高项目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确保油气田开发项目的投资效果,无论是投资管理部门还是技术负责部门,都应该对加强建设期阶段的适时跟踪评价给予重视,尤其是需建立不同层面的约束性指标,以提高建设期阶段的工作质量,提高项目经济效益。参考文献:[1]罗凌瑞、陈春燕、王径、肖君.油气田开发建设项目生命周期跟踪评价研究[J].天然气技术与经济,2013.7:51-53.[2]夏新生.石油企业油气田项目跟踪经济评价体系研究[J].科技向导,2014.20:204-206.[3]王海涛.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油气田跟踪经济评价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2012.5:22-24.[4]刘清志、许学娜、刘战鹏.项目跟踪经济评价及案例分析[J].石油化工技术经济,2007,23: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