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成藏条件2.1构造条件构造是控制油气聚集的罩要因素。在构造的研究中主要采用分布广、标志明显的K0标志层,研究区域构造,总结构造分布规律;同时根岩性的压实率计算压实程度,预测压实构造的分布规律,结合出油或见油气显示井点预测油气藏。在钻井较稀的地方,根据钻井程度较高的区块的构造及油气分布规律类比预测。三叠系延长组油藏大部分分布在陕北斜坡的二级构造带,区域上是一个东高西低、每千米坡降仅10--15m的平缓单斜。在此之上发育着一系列走向北东或东西向的低缓鼻褶带,在鼻褶带上发育局部小鼻状隆起,隆起幅度较小,一般在5~15m,每排鼻褶构造相距3~5km。构造成因有三:一是受到南北方向应力的挤压,使延长组地层产牛波状起伏,形成成排的鼻状构造。这类鼻状构造规模一般较大。二是差异压实作用形成。由于延长组砂泥岩分布受沉积相带的控制而分布不均,在上覆地层的压力作用下,在砂岩发育部位形成压实构造,沿河道的方发育,规模相对较小。三是复合鼻状构造,上述两种作用共同形成的局部高点或平缓台阶区。这三种构造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地带。2.2烃源条件2.2.1构造演化控制了四套烃源岩的发育鄂尔多斯盆地在三叠纪期间经历了印支运动,构造活动弱,地温场属于正常的古地温梯度,为2.2~3.0℃//loom。晚三叠世早期,湖盆雏形时期,平原一河流相沉积发育,气候干燥,水生生物稀少,成油母质(长9~长10)均为腐植型。晚三叠世中期,进入内陆湖盆时期,深湖亚相、半深湖弧相沉积发育,气候暖热湿润,丰富的植物性营养使湖生生物大量繁殖,位于盆地东北大型三角洲前缘的吴旗一志丹一富县一带半深湖亚相暗色泥岩发育,富含介形虫;位于西南水下扇的环县一庆阳一华池一带黑色泥岩发育,产烃能力高。延长组中部(长4+5~长8)生油层段中,长8沉积时,正处于湖盆扩展期,沉积范围广大。长7沉积时正处于湖盆发展全盛期,以腐植一腐泥型为主。长6沉积时除底部有较大的连续沉积外,中上段主要为砂泥岩互层。长44-5沉积时,湖盆发展全盛期即将结束,半深水湖区明显小于长7期,暗色泥岩厚度一般为20~60m;纵向上,该段主要为砂质泥岩、泥质砂岩和粉细砂岩互层。长4+5、长6、长8暗色泥岩以腐泥一腐植型为主。晚三叠世晚期,盆地气候干燥,以浅湖亚相河流三角洲沉积为主,古植物较为发育,但缺乏大量的水生生物。延长组上部(长l~长3)仍以腐植型为主,由于三叠纪后期抬升剥蚀风化作用,显示有氧化型腐植型特点。由此可见,延长组发育以长7为主,长4+5、长6、长8为辅的四套主要烃源岩(表1)。2.2.2烃源岩有机质丰度及类型据对延长组三叠系烃源岩有机质丰度的分析(表2),安塞地区与吴旗地区长7暗色泥岩有机碳平均值分别为2.08%和5.28%,总烃含量分别为575.4X10和4152.03X10一,达到好生油岩级别;在靖边地区平均有机碳含量在1.45%~1.8%之间,总烃含量在252.83×10一,达到较好的烃源岩。长8、长6、长4+5泥岩在安塞地区均属于较好烃源岩,在靖南区属于好烃源岩,在靖边北区长8属于好烃源岩,长6、长4+5属于较好烃源岩,吴旗地区除长6暗色泥岩较差外,长4+5、长8均为好烃源岩。可见烃源岩分布是不均匀的,虽然油气均来源于三叠系烃源岩,但不同地区尚有差别。安塞地区主力烃源岩为长7暗色泥岩,其他为辅助烃源岩;在靖边南区则长8、长6、长4+5暗色泥岩生烃能力较长7强;而在靖边北区,长8暗色泥岩生烃能力较其他烃源岩层能力强;吴旗地区除长6外,长4+5、长7、长8均为好的烃源岩。2.2.3油气充注在每一个含油气系统里,对于每一个勘探靶区油气富集的主要约束是充载因素的充足程度。烃源岩潜力指数(SPI)是指在1m2面积下烃源岩柱内能生成的油气的最大量,用公式表示为:SPI-d(S1+S2)p//1000式中:SPI值为烃源岩潜力指数(按每平方米吨油气计算);d//m为烃源岩净厚度;(S。+S:)//为平均生烃潜力;p//t�9�9m_3为烃源岩密度。鉴于延长组烃源岩分布广泛,在计算SPI值时均采用表2中岩心的实测分析化验数据。其中烃源岩密度采用2.6t//m3(表2)。根据Demaison(1991)提出的在有广大面积的成熟烃源岩面积凹陷内,SPI值2时属低充注,2SPI7为高充注的分类,可以得出延长组暗色泥岩烃源岩在安塞地区属于低充注;而在靖边南区烃源岩对于储集层的贡献属于中等偏低的充注。这也充分说明烃源岩对油气的富集也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延长组油气产量低的原因,除低孑L低渗透致密砂岩储层的原因外,烃源岩对储集层的低充注也是导致油气大面积分布但油柱不高的原因之一。2.3储集条件三叠系储集岩主要为陆源碎屑岩。在三叠纪,总体为北东方向的物源注入,广泛发育了多种类型的砂体。据沉积体系演化研究表明,延长组沉积时期,由于南、北构造活动的差异,造成了盆地总体为北高南低坡度和缓的古地貌格局,除了北东、北西两个方向沉积物源以外,来自北部长轴方向的物源为主力。上述物源在湖盆边缘发育了大型的三角洲沉积体系,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和前三角洲亚相发育,界限清楚。这些沉积亚相中的河道砂体、河口坝、远砂坝、前缘席状砂等砂体沉积发育,纵向上相互叠置,同期各类砂体横向上连片,构成了储层的主体。根据储层物性特征研究以及目前已揭露的各类砂岩体物性特征,三叠系碎屑岩原始物性均比较好。虽然在进一步成岩作用过程中,压实胶结作用较强,不利于原生孔隙的保存;但是,三叠纪末期长时间的抬升剥蚀,受大气淡水淋滤的作用,促使长2储层保留了大量的原生孔隙,并且次生溶孑L较发育,并形成第一个次生孔隙发育带。而有机质热演化更加速了次生孔隙的产生,在长4+5和长6中形成第二、第三个次生孔隙发育带。因此,本区砂岩储层具有较好的储集条件,为油气储集提供了空间。2.4生储盖组合条件2.4.1储盖组合a.长8段储盖组合:长8时期在陕北地区处于浅湖相盆环境,发育了部分厚层状暗色泥岩,陕北三角洲沉积体系砂体伸入泥岩中,形成良好的储盖组合。此外,其上部发育的长7全区为良好的烃源岩发育层,因此,长7烃源岩生成的油气也可以垂向向下运移至长8储集岩中,它本身又可以成为长8储集层的盖层。b.长6、长4+5、长3段的两套储盖组合:长6沉积时期是一个新的沉积旋回的开始,在水退过程中,陕北地区发育了分布较广的三角洲砂岩体。长4+51又发育了区域性分布的泥岩,作为长6砂岩体的盖层;长7烃源岩生成的油气垂向向上运移至长6储集层中。因此,从整体上看,长6段作为良好储层,长4+51段作为良好的盖层而构成了区域性的储盖组合。长4+52储层发育,长3发育区域性灰黑色泥岩为盖层,形成良好的自生自储、长3泥岩封盖的储盖组合。c.长2的储盖组�1�7�1�7:长2是沉积环境变迁频繁、沉积条件比较复杂的时期,横向上岩相、岩性变化较大,纵向上多套砂、泥岩间互分布。局部长2储层受到剥蚀,但侏罗系延安组泥岩覆盖其上,形成较好的封盖条件,与下伏的砂层组构成良好的储盖组合。2.4.2储盖组合与生油层的配置关系油气藏的形成,不仅要看生、储、盖层的存在与否,更重要的是看它们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相互联系和配置情况,特别是储盖组合与生油层之间的配置关系。本区上述储盖组合按其与生油层之间的配置关系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a.自生自储式:位于有效生油层系中的储盖组合,例如研究区的长4+5段、长6的储盖组合,可直接从本生油层系中获得油气而聚集成藏。由于储集岩相变成为烃源岩,则储集层中油气主要来源于侧向上相变的烃源岩层,油气通过侧向和垂向运移而聚集成。侧生式组合在油气运移方向上沿渗透层、裂缝等通道运移,油气藏的形成往往是侧向运移和垂向运移相互配合的结果。此类油藏主要存在于长8、长6和长4+5中。b.下生上储式:鄂尔多斯盆地主力烃源岩为长7段,其次为长4+51段。上覆于长7段烃源岩层之上的长6、长4+52等储集层均可直接获得下伏烃源岩层中的油气而聚集成藏,形成正常的下生上储式生储盖组合。在局部垂向断裂发育的地区,油气纵向上运移十分活跃,下伏烃源岩层中生成的油气可以通过断层或垂直裂缝向上运移至其上的长3、长2储盖组合中聚集成藏,形成间接的下生上储式组合。上述两种下生上储式组合在目前陕北地区已发现的油气藏中占据了重要位置,例如安塞油田、志靖油田等多属此种类型。c.上生下储式:特指可能在长8储集岩中存在,烃源岩为上覆长7烃源岩层,油气垂向向下运移至长8储集岩层中聚集成藏。此类油藏尚待勘探证实。2.5有机质成烃演化与沉积演化及圈闭条件的有利配置据有机质成烃演化和盆地模拟研究认为,鄂尔多斯盆地中生代以来的古地温场的变化是渐变与突变相结合的演化模式,在不同阶段的古地温的演化对烃源岩的热成熟作用是不同的。根据盆地地热史分析(表3),本区三叠系主力烃源岩在晚侏罗世沉积末期即开始进人生油窗,至早白垩世中晚期开始进入生排烃高峰期,晚白垩世生烃作用急剧减小,进入油气保存阶段。此外,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沉积时湖盆水体发育的水退一水进的多期性及其所控制的沉积条件的差异,形成了多层次、多种类型的圈闭。具有一定成因联系的圈闭在纵向和横向上有机地组合,便构成了不同类型的圈闭带,为油气的聚集提供了有利场所。因此,鄂尔多斯盆地烃源岩生排烃主要集中在早白垩世,此时侏罗纪地层已经沉积并覆盖在三叠纪地层之上,而三叠系三角洲沉积体系中的非构造类型圈闭,都是在沉积演化过程中同时形成,均早于生排烃高峰期,亦与生排烃期构成了良好的配置关系,为油气聚集成藏提供了有利条件。油气分布特征鄂尔多斯盆中生界石油分布规律鄂尔多斯盆地石油分布在中生界,发育三叠系、侏罗系两套含油层系,已开发的油田分布在盆地的中南部。鄂尔多斯盆地在晚三叠世早期开始下坳,进入了湖盆发育阶段,为一套湖泊三角洲碎屑岩沉积,形成三叠系上统延长组含油层系。晚三叠世末印支运动使盆地抬升,形成侵蚀古地貌,侏罗纪白垩纪时期,由河流相-湖沼相-河流相沉积旋回充填,形成侏罗系下统延安组含油层系。三叠系延长组沉积时,湖盆的东北、东南、西南及西北都有较大的河流注入,主河流注入区形成了规模较大的三角洲复合体,成为湖盆中心生成的烃类运移聚集的场所,目前已发现的三角洲油藏聚集在两类砂体中,一类是三角洲前缘河口砂坝,形成的油藏规模较大;另一类是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砂体,形成的油藏规模较小。三角洲沉积发育完整的生储盖组合,半深湖相生油岩三角洲前缘砂体和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砂体形成良好储层-浅湖相砂泥岩和煤系地层形成的良好盖层。盆地北东向和南北向的三角洲沉积体油气富集程度高,这两类走向的三角洲东侧(即油藏上倾方向)沉积以暗色泥岩夹薄层粉砂岩为主,当区域构造东抬之后,它们成为区域遮挡,形成岩性圈闭油藏。印支运动结束了延长组内陆湖盆古地理环境,并将延长组顶面侵蚀改造,横贯盆地东西的一级甘陕古河谷和近于南北走向的宁陕、庆西、蒙陕二级古河谷将盆地南部地区分割为四个油气富集区:姬塬、演武、子午岭和靖边古高地,这种古地貌控制了侏罗系早期沉积,是形成侏罗系古地貌油藏的基础。延安组河流相砂体是形成古地貌油气藏的主要储集体,延安组早期沉积主要集中在一、二级古河床中,中后期河谷变浅,沉积范围扩大到古高地斜坡残丘区,由早期的垂向加积沉积变为后期的侧向沉积,在残丘区形成分选良好的储集砂体。深切延长组的古河谷是油气向上运移的主要通道,延安组的油源来自三叠系延长组,延安组在一、二级古河谷中的沉积直接与延长组呈不整合接触,延长组的油源沿延安组河床砂体先垂向运移后转为侧向运移至近岸古残丘、滨岸砂体之中,到了岩性变化带,聚集形成油气藏,受古地貌控制的差异压实构造是油气长期运移的指向,差异压实作用形成的砂层顶面起伏,形成圈闭。因此,古地形高部位是油气早期运移的指向,紧邻侵蚀面上覆地层的砂岩顶面起伏促使油气进一步富集,这是古地貌岩性油藏形成的特有地质条件。鄂尔多斯盆地古生界天然气分布规律鄂尔多斯盆地的天然气集中分布在古生界,古生界奥陶系为浅海台地碳酸盐岩沉积体系,石碳二叠纪系滨海平原碎屑岩和煤系沉积体系,该盆地古生界天然气成藏分为上、下两套含气层系。古生界为石碳二叠系气藏,分布在盆地的北部,为受北部物源控制的三角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