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菇的出菇管理平菇的出菇管理菌丝生长期间,若棚内或室内光线较暗、透气性较好、温度保持在23℃~25℃、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60%~70%,高温型和中温型平菇一般经20~25天,菌丝可长满整个菌袋,低温型平菇经30~35天,菌丝可长满整个菌袋。菌丝长满袋后过一段时间,袋内出现大量黄褐色水珠,这是出菇的前兆,或当部分菌袋出现子实体原基时,这时即可适时转入出菇期管理。出菇管理的原则:科学管理,缩短时间;保持绿色,适时(尽早)采收。1、加强湿度调节水分管理分作两块,即基料含水率和出菇环境的相对空气湿度,前者属基础性水分,后者才是管理的重点。根据出菇季节调配基料之后,在栽培生产上,水分是第二物质要素,在出菇阶段,则应处于第一重要的地位。一般情况下,在配料时即已基本确定了基料的含水率,一般条件下大多将之调控至60~65%,但应根据原料质地、播种季节及其干燥程度、拌料地面的地质或吸水状况等灵活确定,比如,使用棉籽壳原料时,除应根据原料的绒毛长短多寡以及皮壳的细碎度对吸水量的影响外,还应考虑拌料的场所,在土质地面上,考虑加水的流失及蒸发等情况,则应提高料水比至1∶1.6以上;如属机械拌料,准确掌握至1∶1.4即可满足,并且,春季拌料可适当多加水,一般增加比例在10%左右,而初秋季节则可适当减少用水;此外,技术水平也是调整加水量的重要因素,如果初学栽培,应适当减少用水,可按1∶1.3左右的料水比,以确保发菌成功率的提高,但如栽培多年,技术水平较高,有把握控制发菌,则可尽量提高,这样可有效提高第一潮菇的产量。但是,增加用水量的前提是必须有技术保证发菌成功。相对空气湿度的调控幅度,一般要求在10%左右,比如出菇期间要求保持菇棚内的湿度在85%~95%,但是,实际生产中,单纯依靠人工控制是很难达到该要求的,即便是依靠湿度表设立专人管理,也不易达到,因为湿度的增加,多是通过喷雾来实现的,刚喷完水的时候,空气湿度可能达到100%,在平菇子实体生长时,必然从空间吸收部分水分,而菇棚的通风以及菌袋内热量的散发又使湿度有所下降,如果采取相应通风措施,则湿度很快降低,因此,应综合考虑,综合调控,不能顾此失彼。实际生产中一般要求将地面浇湿、墙体多喷水,结合空间喷雾,使湿度保持在80%以上即可。出菇场地要经常喷水,半地下式塑料棚的排水沟内应经常有水,使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85%~95%。在料面出现菇蕾后,要特别注意喷水,向空间、地面喷雾增湿,切勿向菇蕾上直接喷水,只有当菇蕾分化出菌盖和菌柄时,方可少喷、细喷、勤喷雾状水,补足需水量,以利于子实体生长。在采收一、二潮菇后,菌袋内水分低于60%时,应给予补水,可以将菌袋两端料面剥去1~2厘米见到新料茬,用竹签扎几个孔,放水中或营养液中,用清水浸泡8小时。可以用补水器直接补入水或营养液。另外,喷水时应结合通风,以避免黄菇病的发生。2、温度管理平菇属变温结实菇,在适宜温度范围内,温差大能够促进子实体分化。低温型平菇子实体的形成和生长,必须在15℃~20℃温度下才能正常进行,温度过低,虽能出菇,但多产生畸形菇;温度过高,则不能出菇。利用早晚气温低的规律加强通风换气,以加大昼夜温差至5℃~10℃,刺激其出菇。低温季节,白天注意增温保湿,夜间加强通风降温;气温高于20℃时,可采用加强通风和进行喷水降温的方法,以拉大温差,刺激出菇。生产中只要选对了菌株,则出菇阶段的温度管理就简单得多。比如冬季,可加覆一层草苫和塑膜,也可在棚内顶部加覆一层黑色塑膜后,将棚外草苫于中午时分去掉,棚温自然很快升高,甚至也可在棚内采用火炉升温等,近年仿照蔬菜大棚建造的冬暖式大棚,则可有效地解决该类问题,尽管成本较高,但确有一劳永逸的感觉。而夏季则很难将温度降下来,尽管高温菌株可适应32℃以上温度,但其子实体在25℃以下时表现更好,因此,想方设法降低棚内温度,成为夏季平菇生产的头等大事。笔者多年前采用“棚上棚”的做法,在平菇、草菇、鸡腿菇上试验,效果良好;在菇棚上方1.5~2米高度架设一层竹木结构的框架,再搭设一些树枝铁丝类,在菇棚周围种植长蔓型植物如丝瓜、南瓜、佛手瓜、葫芦等,使之秧蔓爬上去后形成荫蔽度极高的“植物遮荫层”,这样,利用其遮荫、降温、增湿、增氧的诸多优势,结合菇棚的各种管理,棚内温度可下降5℃以上。近年兴起的大棚水温空调器,利用地表水作为“制冷源”,可使培养室降至23℃左右,试验中,在夏季栽培时,该设备可使棚温保持在22℃,使用中广温型菌株的出菇效果很好。3、加强通风换气加强通风换气,保持出菇场地空气新鲜,原则是保持棚内二氧化碳浓度在0.05%以下,不可达到0.1%以上。低温季节,在中午喷水后进行通风换气,每次30分钟;高温季节通风换气多在早、晚进行,每次20~30分钟,也可常留通风口,但需用草帘等遮盖风口,使之微透气。阴雨天可全天通风,使通气、增湿两全其美。通风换气要与保湿同时考虑,如与保湿发生矛盾,必须以保湿为主,但湿度大时一定要注意通风换气,切忌高湿不透气。应注意,通风换气必须缓慢进行,通风时不可过大过猛,避免让风直接吹到菇体上,以免菇蕾失水死亡,菇体失水过多边缘卷曲而外翻。子实体中期阶段也将因大风使菌盖表皮失水,形成“花菇”,严重时可致萎缩死亡,并且,强风、干风易使料面失水,形成“干皮”,此后很难出菇。4、增强光照平菇菌丝体生长一般不需要光照,但形成子实体时,却需要足够的散射光。散射光可诱导子实体原基分化,有利于子实体正常发育,促其早熟多出菇。在黑暗的条件下子实体原基很难形成;在光照不足时,子实体原基数量减少,畸形菇增多。因此,棚内或室内必须要有一定的散射光,但不能有直射光,以免把菇体晒死。一般以保持菇棚内有“三分阳七分阴”的光照强度为宜,利用地下室或人防地道栽培平菇,应每6~8米安装一个40瓦的灯泡,给予人工照明。另外市场上白色品种受欢迎时,光照强度可适当低点,反之可强些。5、出菇管理中的注意事项出菇棚内,应按菌丝的成熟度分畦堆放,使出菇整齐一致,有利于同步管理。菌袋进入出菇管理时,先解开两头扎口,不要急于把袋口完全张开,以防料表面失水干燥,影响正常出菇。6、补充营养平菇在出两茬菇后,培养料内营养已不足,为促使多出菇,可结合喷水补充营养,一般喷施0.1%的尿素溶液、0.3%的糖水即可。食用菌追肥一般是添加营养液,营养液的添加通常有3种方法:喷施、浸泡和灌穴。喷施时以子实体大量出现时为宜,应注意喷头不要正对着子实体。浸泡法主要用于袋栽的食用菌,在采收完1~2茬菇后,若栽培袋呈严重缺水状态,可将其放在配好的营养液中浸泡,直到其恢复或接近原重量时为止。灌穴法主要在菌床上使用,当菌床出菇较多、水分及养分消耗过大时可采用此法。具体方法是,将菌床按10厘米的穴距打眼,向菌床上漫灌配制好的营养液,添加完营养液后覆土。7、覆土出菇袋栽平菇一般出两潮菇后,经过补水管理还能继续出菇,但出菇少,菇体小且不整齐,经济效益低。采取覆土出菇,则有利于增产。覆土的方法是:在菇棚内开沟整畦,挖宽1米、深20~30厘米,长度不限的沟畦、畦与畦间留50厘米宽的入行道。将出过两潮菇的菇筒两头料面清理干净,脱去塑料袋,截成两段,竖直排放在沟畦内,然后用肥沃菜园土填充菌筒间的缝隙,并盖于菌筒表面0.5~1厘米厚。覆土后,在沟畦内灌大水一次,以浸透菌筒为宜。在出菇适温条件下,约7天左右菌床上就有菇蕾出现,按出菇要求进行管理,可继续采菇4~5潮。8、适时采收在适宜的条件下,平菇从原基长成子实体需7~10天的时间。当菌盖颜色由深变浅,下凹部有白色草状物,菌盖边缘开始上卷,孢子尚未大量散发时,即达七八成熟,为采收适期,此时菇体较重。采菇后应清除菌块上的菇脚和老菌丝,保持料面湿润,并继续按菌丝培养期的要求进行管理,一周左右可出现第二茬菇蕾。只要管理得当,一次栽培可采收4~6茬菇,生物率15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