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全球金融新秩序(PDF 32页)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德勤中國研究與洞察力中心出版物中國與全球金融新秩序.緒言 縱觀當前,全球性的金融危機可能催生全球金融新秩序。我們將在本文中分析中國在漸具雛形的全球金融新秩序中所擔當的角色,以及跨國公司和中國投資者面臨的機遇和挑戰。1中國與全球金融新秩序目錄 概要 31. 全球危機和中國受到的正面衝擊 4 1.1 多角度看問題 1.2 「復甦」意味着什麼? 1.3 財富在地理區域及結構上的變化 1.4 全球金融業和中國模式2. 中國金融業、實體經濟和監管動態 8 2.1 危機對中國金融機構的正面衝擊 2.2 行業和企業層面的反應 2.3 中國的增長模式和危機影響 2.4 風險集中和中型銀行 2.5 宏觀分析 - 中國和亞洲環境下的中國3. 投資者的反應 19 3.1 國內和外來投資趨勢 3.2 國內企業和資金及其對外投資活動 3.3 發展和合作的新紀元4. 未來展望 - 金融新秩序和業務新機遇 25聯繫 282中國與全球金融新秩序3中國與全球金融新秩序概要正當全球金融體系面臨史上最嚴峻的危機時,中國經濟日趨成熟強大,並將在此次危機後形成的金融新秩序中發揮獨一無二的核心作用。毋庸置疑,金融危機引發了全球諸多領域的改革和轉變,這些改變並非一般的商業週期變動,而是更深層次的結構調整。本文將就中國在金融新秩序中發揮的作用進行探討。可能形成的優勢我們的分析結果表明,正如十年前中國應對亞洲金融危機時一樣,中國龐大的消費群體、巨額的基礎建設投資、高儲蓄率、快速提升的生產力,以及巨大的國內生產總值,都將成為未來幾年穩定中國經濟的潛在力量。我們認為,中國金融服務業所受到的正面衝擊並不十分嚴重,事實上,得益於強勁的流動性和龐大的對外債權,中國金融服務業保持了良好的態勢,不僅能有力抵禦全球金融危機的衝擊,還可從中獲益,特別是在對外投資機遇方面。平衡機遇與挑戰與此同時,我們的分析也表明,鑒於全球危機對中國實體經濟的間接影響,中國目前正面臨着一系列挑戰。出口下降是抑制中國GDP高速增長的一個最為顯著的因素,相對於2007年的峰值而言,房地產價值縮水和國內股市的大幅下挫,其蘊藏的風險造成了國內消費疲軟。經濟指標顯示,中國股市低迷、出口下降和某些負面的消費者信心指標部分抵消了持續性固定資產投資、金融機構不斷增加貸款投放以及經營環境逐漸改善等有利因素的積極作用。上述情況預示着中國經濟增速會略有回落,但不會發生如同全球其他國家所面臨的那樣嚴重的經濟衰退。中國已公開表明立場,中國將大力拉動內需以抵消出口下降造成的經濟放緩。政府用於明後兩年的基礎設施建設、環保和社會計劃的巨額開支近期已獲批准,金額幾乎相當於中國2007年出口總額的一半。若以上擬定的支出水平得以達成,不僅將推動經濟的增長,還將為中國的本土企業和跨國公司創造大量機遇,從而帶來新的收入來源。不過從另一方面來看,如此龐大的開支也使政府面臨取消不合理稅項、抵禦通脹和貨幣衝擊的挑戰。中國在全球金融市場中的作用日趨重要當我們以更廣闊的視野來審視全球經濟走勢和中國所發揮的作用時,我們發現,自中國加入WTO開始,中國在過去7年對世界經濟組織、國際標準組織和其它經濟外交機構的影響力穩步攀升。最近,中國作為全球新的主要債權人,成為了銀行、礦業、製造業等各業炙手可熱的投資者和貸款人。儘管這種大規模、快節奏的金融活動對借貸雙方以及買賣對手的影響起伏不定,但這無疑直接促使中國更為深入地參與到全球的金融活動中,其參與程度也許比目前所顯示出的還要深入。 中國與全球其他國家未來的關系發展整體而言,中國在全球外交、法規和政策機構的綜合影響力,以及其2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已宣布的4萬億人民幣的基礎建設投資和巨大的國內消費潛力,確保了中國在未來數年將在全球事務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這意味着世界發展的腳步將與中國的穩定增長息息相關,只有確保經濟的平穩運行和穩步增長,中國才能為世界提供充足的流動性、活躍的消費市場、較高的投資效率和高度的可靠性,從而在全球金融活動中發揮穩定劑的作用。4中國與全球金融新秩序1. 全球危機和中國受到的正面衝擊要點:本次全球金融危機將為現有的全球金融秩序帶來根本性變革。 •本次全球金融危機向世界表明中國與全球經濟息息相關。 •中國屬於保守型經濟,並不存在與歐美市場相同的金融產品問題。 •對中國而言,本次危機也許是「機遇」大於「危險」。 •私募基金、風險投資和主權財富基金在世界大型企業管理中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並對未來金融秩序 •構成重大影響。相比過去十年市場規範過於寬鬆的其他國家而言,中國更有能力處理好本國銀行和金融業的波動與資本不 •足問題。世界上眾多政府救助金融服務公司所採用的模式與中國模式非常相似,即從改革一開始便採取國家干預的 •手段。中國貨幣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持續呈升值態勢,2008年7月,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達到峰值,但在高峰過後隨即回落。該回落幅度在百分比上表現並不顯著,但充分反映了當前中國的發展態勢以及全球金融現狀。該匯率峰值是中國在諸多方面的重要轉折點。經過一系列簡明扼要的舉措重點解決了通脹問題後,政府領導人重新回到了他們長期奉行的促進經濟增長的議程當中。當中國領導人和專家開始感受到全球金融危機的強度和廣度時,「中國經濟發展是否與歐洲和北美金融狀況相聯繫」這個一度廣受爭論的話題悄然消失。政府當局、主要媒體、企業領導和學術專家開始思考危機對中國的影響會有多嚴重,以及中國會採取哪些應對措施。自9月以來,人們對諸如「崩潰」、「蕭條」和「全球性衰退」等詞語已司空見慣,這表明金融業危機已蔓延至全球實體經濟。20世紀90年代後期以來,刺激中國快速崛起的全球消費和貿易急速增長的狀況已一去不復返。我們認為,對中國而言,本次危機可謂是「機遇」大於「危險」。當然,這並不是說緊急、明智的政策舉措和投資決策此刻並不重要。中國並非置身於風險之外。儘管如此,相對於已經爆發危機、危機影響巨大且挑戰依舊嚴峻的其他經濟體而言,中國的整體環境相當有利。危機爆發前夕,美國的系統化融資達到GDP的百分之三百五十,而大蕭條時期為百分之二百七十。從整體上看,中國的經濟體系長期趨於保守:消費者幾乎沒有任何債務,公營和私營企業只利用實時收入盈余進行各類固定資產投資和消費。至少從中國加入WTO後,銀行債務在國內固定資產投資中的比重大為縮減,近幾年更是降至百分之二十,同時中國房地產和工業產能的高固定資產投資率則越來越多地依靠盈利企業的保留盈余來支持。另外,我們還應看到人民幣匯率與管理和資本防火牆給中國經濟帶來的額外安全保障,後者很好地為中國抵禦了亞洲金融危機的衝擊。從整體金融管理的角度出發,在面對本次危機時,沒有比低槓桿率、高儲蓄率和當前賬戶盈余更有利的防禦條件了。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中國能從容應對經濟危機帶來的嚴重破壞並展現強盛姿態。5中國與全球金融新秩序1.1 多角度看問題我們很難計算世界金融機構「去槓桿化」所造成的財富流失總額或其對世界消費的最終影響。這兩方面都受到艱難經濟因素和浮躁情緒的綜合刺激,尤其是投資者和消費者的信心將決定資金的實際規模和流向。然而,在複雜的全球金融架構的每一個角落,這些資金的數額之高令人瞠目結舌。例如,僅房利美和房貸美的抵押金就高達 4.7萬億美元,該數字從2004年起一路飆升,當時政府資助機構開始進行非傳統型的間接抵押活動,要承擔遠遠超過行業慣例的擔保責任。2008年第三季度,世界發達與發展中經濟體相關聯的程度以及其中涉及的龐大金額震驚了世界。隨着地球轉動、日昇日落,投資者信心的頻繁變動令股市跌宕起伏,就如同大型體育場裡起伏湧動的人浪。由此,各國政府迅速推出首輪應急措施就不難理解了。美國首先拉開救市序幕,聯邦政府設立了7,000億美元的救市方案,隨後增設1,000億美元的聯邦短期資金和擔保,以及滿足國有化金融服務實體不可預測的投資需求。截至10月中旬,英國政府向3家英國銀行注資370億英鎊,並國有化銀行資產。德國提供5,000億歐元的貸款擔保和注資,法國則為3,600億歐元。加上歐盟投入的約2.6萬億美元的的救市資金,美國與歐盟的救市計劃總計金額將高達4萬億美元。然而,所有人都認為這些資金只是短期救急措施、意在平息市場恐慌情緒,並不能真正解決全球金融體系面臨的長期挑戰。即使這些資金全部到位,全球股票市場走勢仍然動盪劇烈,缺乏方向,當日收益或虧損有時甚至會超過其總價值的百分之十。2008年11月在美國華盛頓舉行的20國集團峰會上,與會各國達成了加強合作的共識,但沒有就新政策的方向作出任何重大的說明。1.2 「復甦」意味着什麼?面對如此嚴峻的危機,目前大部分討論都聚焦在復甦上,但「復甦」意味着什麼呢?我們應該清楚地認識到,實現「復甦」需要國際社會聯合採取穩定全球金融市場的有效措施,而不是簡單地將金融體系和相對財富結構恢復到危機爆發前的狀態。因此,我們在分析中國和國內外投資者的未來前景時,並沒有着重於中國為應對這次劇烈的全球危機所進行的近期調整,而是更多地關注中國在日漸成形的全球金融新秩序中所扮演的角色。1.3 財富在地理區域及結構上的變化我們正經歷一系列的變更,從本質上看,它們並非單純的週期性變動,而是一場意義深遠的結構性改革。財富和投資能力的巨大轉變是推動改革的一個關鍵因素。畢竟,中國的外匯儲備已高達2萬億美元,超過歐美政府救市投入金額總和的一半之多;而2006年全球外匯儲備一共才5萬億美元。此外,世界五大主權財富基金近期因曾經高企的油價、外商直接投資和/或出口盈余而收益頗豐,控制着1.8萬億美元,其中阿聯酋主權基金阿布扎比投資管理局單獨支配8,750億美元。我們預計,如此規模的財富遷移將使主要金融、工業和商業企業的所有權和控制權發生改變。6中國與全球金融新秩序不過,可投資資本的轉變不僅只是地理位置上的轉變,同時也是結構上的轉變。當股市緊縮,尋求發展資金的企業已大幅減少IPO計劃,逐步轉向風險投資、私募基金投資和其他資金充裕的散戶或主權投資者,以籌措資金。雖然資金和渠道得到充分擴展,但這也意味着企業所有權從原本廣泛的股東群體中急劇集中,最終形成當前的少數股東權利、管治、透明度和問責機制。世界各地的私募基金、主權財富基金和風險投資集團的董事總經理們將取代傳統的董事會,在世界各大企業的管理過程中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1.4 全球金融業和中國模式政府與其主要金融機構的關係正在進行最終的重要的結構性轉變,甚至包括世界上最熱衷於自由市場的國家。雖然這是不證自明的一點,但這次危機無疑確認了主要銀行和保險機構對國家經濟的核心作用,因此,政府並不願意讓它們倒閉。美國財政部決定讓雷曼兄弟破產便清楚說明了這點,這個決定讓美國財政部接受了一個直接而慘痛的教訓,讓其瞭解到全球投資者是如何看待這種不作為的。因雷曼兄弟引發的全球性事件,促使美國國會對此進行立法,將國家債務提高約百分之十,並強調政府干預。我們親眼目睹了歐美政府、歐美大型金融業投資者與實體經濟和信貸消費者這三者關係的重大結構性轉變。這些轉變體現在以下兩方面:首先,政府必然會對法規進行深入修訂,而這些法規早在十年前就應當被加強和完善了。其次,相比較過去而言,政府不僅持有更多的金融服務機構股份,對公開自由市場經濟體的直接干預也更為顯著。本次危機以及為此出台的應對措施使美國、英國和瑞士政府與其主要銀行的關係更接近於中國模式,而該模式以往一直飽受外界自由市場的非議。即使7,000億美元救市方案獲緊急通過,美國財政部部長也仍然堅決反對政府購買銀行股權。然而,國會堅持授權他購買銀行股權,結果證明,他主張的「平息市場初始計劃」落空後,購買銀行股權的方案成為頗具吸引力的選擇。美國財政部是否最終採取入股銀行的方案,市場正拭目以待。英國首相戈登.布朗快人一步,率先將病症纏身的銀行國有化,並因此贏得一片讚許。過去為美國前總統裡根和英國前首相撒切爾夫人所信奉的不干預政策正急劇轉變,《金融時報》簡明扼要地稱之為「國家的回歸」。而對中國而言,政府從未拋棄過對市場的引導。雖然當前政府對金融服務的直接干預手段經常會被拿來與瑞典應對20世紀90年代初國內金融危機的手法做比較,但在具體操作上仍然存在不少疑

1 / 3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