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互联网金融的阶段性迭代:从模式创新到技术创新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中国互联网金融现在处于一个关键的阶段,大家都能感受到它的氛围与过去几年是多么不同。过去几年,互联网金融通过模式探索、并充分利用互联网渠道,极大地释放了中国的金融压抑。激活了沉睡的金融消费者。新模式曾是过去几年被追随的风口。但是,中国的互联网金融基础设施落后,导致了一些混乱。模式之风已经吹过,回归到互联网金融的核心--技术,尤其是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的技术,将是新阶段的核心;市场对技术革新的投入,决定下一阶段能够走多远。中国互联网金融处于痛苦的阶段性转换过程中。尤其是P2P行业表现得尤其明显,本文也将以P2P行业为主要对象,但描述的特征对主要的互联网金融领域均有借鉴。互联网金融释放了多少金融压抑过去几年,中国互联网金融高速增长,在一定程度上释放了中国的金融压抑。新兴的技术、商业模式跟金融业相结合,使原来一部分没有得到满足的金融需求充分的释放出来。三个例子可以说明问题。第一,余额宝。余额宝2013年问世,瞬间风行,一举给2013年打上了互联网金融元年的标签。短短几个月,到2013年底,余额宝管理的资金就达到1853亿元,到2015年底,超过6200亿元,有2.6亿用户,相当于美国总人口的2/3。来源:余额宝2015年全民报告货币基金,一个再普通不过的理财产品,通过互联网的新渠道、新场景和新模式,激活了很多人的理财意识。比如,这2.6亿用户里有40%是90后,也就是25岁以内的年轻人;也有10%以上是60后。这些人在过去被认为是理财需求不强的人--年轻人没有闲钱,中老年人保守--但是他们的需求被发现并被满足了。同时,余额宝1/7的用户来自于农村,这也是过去理财市场上被忽略的人群。第二,P2P借贷。2012年,中国只有40多家P2P借贷,到2016年3月底,在线上操作业务的P2P一共出现过4100多家。在去年,约有1000万人参与到P2P的交易中,其中包含了720万投资人和280万借款人。这些借款人中,绝大多数是个人和小微企业,这个人群多年来很难得到金融服务。第三,众筹行业。众筹行业虽然还是比较小众的行业,但是到2015年底已经出现365家线上众筹平台,去年一年有超过1400万人次累计参与支持众筹产品(有的人会支持多个产品),多数是支持产品众筹,股权众筹的参与人数相对要小得多。这三个例子说明,这几年,互联网金融已经把很多人群被压抑的金融需求释放出来。我们能够看到的主要的互联网渠道都在做金融业:无论是电商还是媒体,无论是旅游网站还是打车软件,无论是房地产中介还是婚恋平台,但凡有客户渠道的企业,几乎都已经进入或者正在想办法介入到金融业务中。由此可见,互联网金融对中国的金融压抑起到了激活作用。这个过程中也有一些有趣的现象,比如国内市场特别关注模式问题,既然P2P小贷里已经成长出很大的公司而且获得资本青睐,为什么这种模式不能用到其他地方?或者说还有些其他什么模式可以被中国化成就一番事业?当然,另一方面的原因是,中国金融业在其他方面的压抑也亟待释放。比如,P2P平台最开始经营的主要是小额信用贷款,在两三年的时间里,P2P平台上几乎能找到各种类别的非标资产(如融资租赁、商业保理、票据、信托资产……),交易模式也大同小异。除此之外,很多人都在探寻各种变种模式,希望能在巨大的市场中找到一个缝隙,并把它炸开。而这些模式,相当一部分在寻找金融压抑的突破点和监管政策的脆弱点,是在市场需求、监管弱点、新型模式之间寻找套利。这样的套利有一定的合理性,也夹杂着不合理甚至不合法的行径。但无论如何,这种短期套利行为,都将被雨打风吹去。为何问题重重,以P2P为例这些模式表面上很丰富,实质上却很单一,其中有很多是同质化的东西。虽然资产是多样化的,但是呈现出来的产品却是单一的。比如,投资者选择P2P几乎只看两样东西:利率、期限。为什么?因为大多P2P平台都宣称或者暗示保本保息(无论是否真实的承诺,以及是否有能力保本保息)。因此投资者看到的是平台在提供信用兜底的情况下期限是多少、利率是多少。这样的情况容易出现几类问题:第一,使P2P的门槛看起来很低,很多不具备风险定价能力的公司加入到这个行列,很快被淘汰出局。第二,低门槛、无监管的状态下,不法分子利用P2P等新金融、新理财的名义进行诈骗,而且迅速蔓延,造成市场混乱。第三,一些正常经营、甚至获得较大资本支持的P2P平台,在经济周期下行、资产质量和流动性波动的情况下,遭受较大打击;加上刚性兑付,使这些平台的抗风险能力和可持续能力更加脆弱。根据数据中心的统计,截至2016年3月底,4100多家P2P借贷平台(仅包括有线上业务的平台)中,正常运营的仅有1895家,占到45.8%的比例,问题平台(失去联系、网站关闭、停业歇业、恶意跑路、提现困难等)共有2241家,占平台总数比例已达54.2%。从2015年6月开始,每月P2P问题平台(失去联系、网站关闭、停业歇业、恶意跑路、体现困难等)的家数超过新增平台的家数。也就是说,从那时候开始,正常经营平台的数量一直在减少。而政策和舆论环境也开始发生变化,并在去年底以来形成疾风暴雨,进而在近期形成了互联网金融专项整治,这将加速对不法分子、违规平台和基础能力较差的平台的清理或淘汰。我们对比了2013年1月以来,正常经营平台家数的月度环比增长率和行业成交额的月度环比增长率。成交额共出现了5次月度环比增长率为负数的情况,分别是每年的2月(春节)和2015年12月(e租宝事件影响),其他正常月份一直保持正增长;而正常经营平台家数自2015年6月开始,月度环比增长率均为负数。交易额月度环比增长率与正常经营平台月度环比增长率的对比这意味着行业集中度在逐步提高,我们认为,这一趋势将继续保持,而且还会加快。在目前正常经营的1800多家平台中,还会有相当一部分会因为业务不太合法合规被清理掉,或因风控能力、技术能力、流动性管理能力不足等原因被并购或淘汰出局。事实上,已经有部分中小平台意识到持续性难题,开始主动退出,不再发布新的标的。阶段迭代:技术与基础设施简单总结一下过去几年中国互联网金融发生的事情:第一,无论是资产端还是投资端,中国的金融需求的觉醒都是非常快的,渠道的改善很明显,对金融压抑的释放也很巨大。第二,很多互联网金融公司的能力偏弱,尤其是在风险定价方面的基础设施非常落后。大多数互联网金融平台其实没有给投资者多少风险定价空间--既没有充分的信息披露,也没有充分的技术能力给投资者提供定价工具。事实上是在或明或暗的刚性兑付前提下,由平台进行定价,因此大多数平台事实上承担了信用中介的功能,如果风险定价能力脆弱,终将自兜风险;一旦风险爆发,要么挤兑、倒闭,要么铤而走险进行庞氏游戏。无论是市场周期的力量,还是政策环境的转变,中国互联网金融都面临着阶段性迭代。从释放金融压抑,到改善金融质量。广泛的金融需求被释放出来,但是金融服务能力的改善却有限,就像大家都有了开车的需求,但公路设施很差,就会发生拥堵、车祸,得不到疏解就会酿成更大的风险。所以阶段迭代中,最关键的是,基于技术升级的基础设施迭代。继续用P2P为例来说明。P2P交易的两个关键环节:第一是获取借款客户并对他们的借款需求进行数据化评估,第二是找到投资者形成借贷,并让资产产生流动性。在第一个环节中,一个重要的基础设施是征信,征信条件成熟,有利于对借款客户进行评估。目前我国征信条件较差,尤其是个人征信,数据覆盖的广度和深度都非常初级,大多微贷机构,主要依赖线下队伍拓展客户、搜集数据,只有少数几家公司进行纯线上拓展借款客户的尝试,有一定的效果。整体而言,现有征信条件下,P2P平台本身的拓展能力和定价能力是一大考验。第二个环节上,需要投资者对资产进行定价。以现有的数据精度和披露程度,更不可能让投资者来对借款需求或原始资产进行定价。国内P2P平台以个人投资者为主,只有极少数平台引入了机构投资者和资产证券化。美国的主要P2P平台的大部分交易额由机构投资者完成,或者进行了资产证券化。中国P2P平台要引入机构投资者,面临的难题是评级--不是对P2P平台的评级,而是对原始债权的评级。而目前的数据条件、技术条件及披露条件,都使评级机构不具备对原始债权进行评级的能力。这就意味着机构投资者对这些资产没有足够的定价依据。征信和评级等基础设施的缺失,导致机构投资者难以进入这个市场,而个人投资者依赖于P2P平台自身的定价和信用。但信用中介的模式不可持续,而成为信息中介的条件又不充分。但市场的需求和呼声已经如此浩大。不仅仅是P2P行业,以资产生产和流通为基础的新金融模式,都面临类似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核心是技术,无论是引进海外先进技术,还是原创技术,都要能够充分与本土化的具体情形相结合。当然,监管也是极为重要的基础设施,而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很大程度上也将依赖于技术升级,以及建立在技术升级基础上的监管思维升级。因此,围绕基础设施的技术创新,将是中国互联网金融下一阶段的核心--降低基础资产的开发和定价成本,提高流通市场的定价和交易效率。通过这些基础设施,投资者的能力会越来越强,并发挥自己的话语权,到这个时候市场才会真正走向成熟。广州摄影培训完!转载请注明处处,谢谢!

1 / 4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