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少林寺讲解词讲解线路:禅亭——五观堂——少林功夫——钟楼、鼓楼——天王殿——大雄宝殿——方丈楼——观音阁大家好,我是来自泉州华侨大学青春使者导游队的志愿讲解员,今天各位的少林行就由我来带领大家,在参观的过程中,我会把少林寺的历史和文化做一个较为具体的介绍,也希望各位在参观过程中能玩得愉快。泉州少林寺原名镇国东禅少林寺。始建于唐朝,兴盛于两宋,为唐代嵩山少林寺十三棍僧之一的智空和尚所建。我所提到的十三棍僧就是李连杰电影《少林寺》中救唐王李世民的十三棍僧,这在历史上是真实发生过的。公元661年,智空和尚来到福建,在泉州清源山山麓建立了东禅少林寺,也就是后来的泉州少林寺。泉州少林寺坐落在清源山的东岳山麓,是为我国南禅及南少林武术的中心。1000多年来,从唐代至清代,泉州少林寺历经三兴三废。泉州少林寺第三次被毁是在清乾隆年间,因少林寺武僧反清,乾隆皇帝下令火烧少林寺,在此之后的长达260多年的时间里,少林寺归于沉寂。如今的南少林是上世纪90年代,由华侨在原址上捐建的。现在在我左手边的是禅亭。禅亭,顾名思义,充满禅意的亭子。亭中四方印的“涌泉无咎”意指看待物事的态度;“究竟根本”意指对物事的探索;“提运不蘸(zhàn)”是对无染无着的理解;“圆融贯通”是对事物的应对。禅修是以期达到无遗之涅槃,这必须经历一个假借修真的过程。大家看到的这栋建筑叫做五观堂,是寺院僧众与信徒食用斋饭的地方。在佛门中,学道者吃饭时,要有五观,观即想:第一想,饮水思源,观想食物之来源,知晓其来之不易。第二想,检查自己是否持戒、诵经、念佛、坐禅,作有关三宝的事情。若有怠失,受施则堕,不宜受食;德行圆满,则可应供受食。第三想,不要见到上味好餐就起贪心,见到中味餐就起痴心,见到下味食就起瞋心。否则,不觉惭愧,就会堕入三恶道。所以吃饭前应作离过贪观。第四想,吃饭是为了治疗饥渴,长养身体,以更好地从事佛教事情,故须以食为药,不起贪着。第五想,要吃得适当,资身修道。五观堂即取用食品须“五观”之意。以上五观,说明凡受食时,常生愧疚之心,加勤精进用功辨道,如是受人供养也能消化。天下武术出少林,南拳出自南少林。泉州南少林的武术有千百年的发展历史,其起源可以追溯至北魏年间,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影响深远。尤其到了明清之际,天下中原武术齐聚于此,这里成为中国武术的一个集散地。在我左手边的就是少林寺的演武场,每天每天上午:9:00——10:30下午2:30——4:00晚上:7:00——8:30都会有少林武僧在此练武。南少林所练拳法以五祖拳为主,五祖拳指太祖拳、罗汉拳、达尊拳、行者拳、白鹤拳。这五种拳共有二三百套之多,不过流传下来的只有少数一部分。太祖拳奉宋太祖为始祖,认为是宋太祖传下来的拳术,已有近千年的历史。白鹤拳作为五祖拳系中最年轻的一种,也已有三百年的历史了。闽南人尚武之风由来已久,五祖拳是闽南地区流传最广的一个拳种。历史上泉州南少林在两宋时最为兴盛,曾一度有寺僧千人的盛况。而闽南自古就有习武的传统,泉州正是南少林武术的发源地,自明清以来,南少林的武术逐渐传播到东南亚、台湾、香港、澳门等地,习武也成为华人坚守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我们著名的民族英雄包括郑成功、俞大猷都是泉州南少林的俗家弟子。少林武术因禅武合一而博大精深,以禅入武,习武修禅,绝非滋味强身之小技;退则参禅养性修道行,进则护寺报国救众生,故少林寺又称“武术禅”。少林拳内容有拳术,技术散打、气功和器械等,其中以棍术最为著名。泉州在明代最出名的一位武将,俞大猷,他是和戚继光齐名的抗倭名将,他同时也是我们南少林的俗家弟子,他对少林寺的棍术、拳术进行总结之后,写出了一部中国武术经典《剑经》,这里的“剑”是指长棍,因为在抗倭的战争中,长棍发挥的战斗力最强,而很多倭寇都称这个长棍为长剑,所以这里所说的《剑经》就是我们的棍经,它是对我们少林寺棍术的一个总结和继承。明代时,北少林的棍术绝技已经失传,俞大猷行军经过河南嵩山,机缘巧合之下,他将棍术传给北少林武僧,因此南北少林成就了一段因果缘法。少林绝技有很多,最著名的当属一指禅和水上漂,传说,达摩祖师是水上漂的创始者。现在,在大家眼前的这两座楼叫做钟楼鼓楼。其实呢撞钟敲鼓在古代并不是在寺院里面才有,它还是城市的一种报时的方法,譬如说汉魏时期是晨鼓暮钟制,早上击鼓鼓气起床,大家要振作起来,晚上敲钟当当当,城门关闭,全城休息。除此之外,还有报时的作用。到了唐代改为晨钟暮鼓制。而寺院钟鼓的作用是警示出家人修行不能懒惰,应每日勤修。不同的就是在寺院中早晨是先钟后鼓,然后开始上早课,晚上是先鼓后钟,之后打板,僧众熄灯休息。东钟西鼓,取的就是这个晨钟暮鼓之意,。所谓的晨钟暮鼓对寺院而言,不是早晚的声音,而是钟楼还有鼓楼的方位,它对应的是唐代的钟鼓制,而唐代正是中国佛教大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时期。天王殿系少林寺建筑中轴线上第一重大殿。殿内供奉着弥勒佛、韦陀菩萨和四大天王。弥勒菩萨,意译为慈氏,名为阿逸多。先佛入灭,生于兜率天内院,经四千岁,下生人间证得佛果,是为未来佛。殿内两侧是四大天王,各自守护着一方世界。民间寓以“风调雨顺”之意,东方持国天王,名多罗咤,手持琵琶,“持国”意味着保护众生,护持国土。南方增长天王,名毗琉璃左手握金刚伏魔圈,右手持宝剑。“增长”指能令众生增长善根,护持佛法。西方广目天王,名毗留博叉,右手缠一条天龙,左手拈一宝珠。广目能以净天眼随时所领世界动向,护持人民。北方多闻天王,名毗沙门,右手持宝伞,左手握神鼠,“多闻”以福德之名闻于四方,乃财宝天王,在四大天王中信众最多。韦陀菩萨,手持金刚宝杵,降妖除怪,制服魔军,护持道场安宁。在大雄宝殿前,有两株有三百多年历史的古榕树,依旧枝繁叶茂,亭亭如盖。见证了少林寺的兴与衰,唯独还完整的保留着而其最独特在于两棵刚好立于我们中轴线大殿的两侧。大雄宝殿系寺院佛事活动的中心场所。每个月有两天的固定法会,初五跟十八,初五顶礼大悲宝忏跟十八顶礼药师宝忏。大雄是佛的德号;宝指佛法僧三宝。大殿正中供奉着消灾延寿药师佛、释迦摩尼佛、阿弥陀佛,两侧分列十八罗汉。后殿供奉着西方三圣(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和文殊菩萨(骑狮)、普贤菩萨(骑象)释迦摩尼佛,沙婆世界教主佛教创始人;本为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太子,19岁出家,35岁悟道,遂开启佛教,弘法45年。释迦摩尼意即“释迦族的圣人”。药师琉璃光佛,俗称药师佛,东方净琉璃世界教主,护佑人民无灾无难,丰衣足食,身心安乐。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意为无量的光明、无量的寿命。极乐世界因“无有众苦,但受诸乐”而得名。少林寺“大雄宝殿”匾额中,“雄”字左旁写成“右”字,“取护佑众生”之意。方丈是方丈起居,以及接待重要宾客的场所,包括寝室、茶室、衣钵寮等。方丈,原指禅寺住持之居室,今转申为禅林住持之尊称。佛经载,维摩诘菩萨的禅室一丈见方,但能广容大众,“方丈”之名由此开始。方丈楼前的两株菩提榕已经有500多年的历史了,值得一提的是这两株也是目前中国唯一能够结果的菩提榕。身如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擦拭,莫使染尘埃。为什么佛教中经常出现菩提树呢?这是因为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成道。观音阁三层楼高约22米,系按照闽南传统古建筑风格整体建造。阁内供奉的“荷瓶观音”圣象,是全国最大红木雕观音圣像,采用两块非洲菠萝阁红木材料雕成,宽2米,高12米,其中观音身高9米,底座高3米。观音脚踏荷花,手持净瓶,“荷”“瓶”与“和平”谐音,因此又称“和平观音”。在观音阁前的两株树是“小叶紫薇”,已经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陪伴着少林寺走过了很长的一段岁月。今天,我们的少林之游,到这里就告一段落了,相信各位对我们泉州少林寺又有了不一样的印象和看法,今天在讲解过程中也有一些不足的地方,还请各位多多包涵,也期待大家下一次的“少林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