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史重点整理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一章中国法制史一、西周时期(前1066-前771)——以德(礼)治国(一)法制思想☆周初统治者继承了夏商以来的神权政治学说,并进一步提出了“以德配天,明德慎罚”的政治法律主张。(1)这里的“天”仍是夏商以来一直尊奉的“上天”,(2)“德”的要求,主要包括三个基本方面:敬天,敬祖,保民。(3)“德教”的具体内容即为内容广博的“礼治”,即要求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都按既有的“礼”的秩序去生活,从而达到一种和谐安定的境界,使天下长治久安。“明德慎罚”的具体要求可以归纳为“实施德教,用刑宽缓”,其中“实施德教”是前提,是第一位的。这种“礼”、“刑”结合的宏观法制特色,被后世奉为中国政治法律制度理想的原则与标本。(二)法制主要内容——“礼”“刑”☆1、礼。中国古代的礼有二层含义:(1)抽象的精神原则,可归纳为两个方面:1“亲亲”亲近应该亲近的人,而且“亲亲父为首”,全体亲族成员应以父家长为中心;2“尊尊”尊敬应该尊敬的人,而且“尊尊君为首”,应以君主为中心。(2)具体的礼仪形式,主要有五个方面:“五礼”1军,行兵仗之礼;2凶,丧葬之礼;3嘉,冠婚之礼;4宾,迎宾待客之礼;5吉,祭祀之礼。2、刑(1)五刑:中国古代使用的五种刑罚手段的总称。(2)先秦时期的五刑通常指:墨(黥qíng)、劓[yì]、剕(刖或斩趾)、宫、大辟五种残人肢体的肉刑。[1]3、礼刑关系(1)出礼入刑《汉书·陈宠传》“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礼刑二者共同构成西周法律的完整体系。(2)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这是中国古代法律中的一项重要法律原则,它强调平民百姓与贵族官僚之间的不平等,强调官僚贵族的法律特权。1“礼不下庶人”强调礼有等级差别,禁止任何越礼的行为;2“刑不上大夫”强调贵族官僚在适用刑罚上的特权。--------------------------------------------------------------------------------[1]西汉初年,文帝、景帝时曾宣布废除肉刑,以笞、杖等来代替。但终汉之世,肉刑并未真正废除。不过夏、商、周以来的传统五刑制度,已经开始发生变化。自汉以后,历朝对五刑屡加更定,至北齐,已确定鞭、杖、耐(后为徒)、流、死为五刑。到隋、唐时期,商周以来的墨、劓、剕、宫、大辟五刑制度,终于为笞、杖、徒、流、死的五刑制度所代替,直至明、清沿用不改。通常把商周以来的五刑,称之为“前五刑”、“旧五刑”或“奴隶制五刑”,隋唐以来的五刑,通常称之为“后五刑”、“新五刑”或“封建制五刑”。(三)民事1、契约☆(1)买卖契约:“质”、“剂”买卖契约写在简牍上,一分为二,双方各执一份。由官府制作,并由“质人”专门管理。“质”、“剂”有别:1“质”长,买卖奴隶、牛马使用;2“剂”短,买卖兵器、珍异之物使用。(2)借贷契约:“傅别”。“傅”是把债的标的和双方权利义务等写在契券上;“别”是在简札中间写字,然后一分为二,双方各执一半,札上的字为半文。[真题例示]08-8.西周时,格伯以良马四匹折价,购买倗生三十田。双方签订买卖契约,刻写竹简之上,中破为两半,双方各执一半。依西周礼法,该契约的称谓是下列哪一种?A.傅别B.质剂C.券书D.书券【答案】B2、婚姻☆☆(1)婚姻缔结的三大原则1一夫一妻。某些男子可以有妾有婢,但妻子只能是一个。2同姓不婚。“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同姓宗族联姻易生近亲之害,不利繁衍;“附远厚别”:则是为了通过与异姓宗族联姻扩大本族势力。3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否则即为“淫奔”(2)婚姻缔结的“六礼”程序合礼合法的婚姻,必须通过“六礼”程序来完成。1纳采。男家请媒人向女方提亲;2问名。女方答应议婚后男方清媒人问女子名字、生辰等,并卜于祖庙以定凶吉;3纳吉。卜得吉兆后即与女家定婚;4纳征。男方送聘礼至女家,故又称纳币;5请期。男方携礼至女家商定婚期;6亲迎。婚期之日男方迎娶女子至家。至此婚礼始告完成,婚姻也最终成立。(3)婚姻关系的解除1七出。又称“七去”,是指女子若有下列七项情形之一,夫家即可休弃之:不顺父母、无子、淫、妒、恶疾、多言、盗窃。2三不去。女子若有“三不去”的理由,夫家不能休弃:“有所娶而无所归”是指女子出嫁时有娘家可依,但休妻时已无本家亲人;“与更三年丧”是指女子入夫家后与丈夫一起为公婆守过三年孝;“前贫贱后富贵”是指娶妻时贫贱,但以后变得富裕。[真题例示]04-15.下列哪一选项不属于我国西周婚姻制度中婚姻缔结的原则?A.一夫一妻制B.同姓不婚C.“父母之命,媒妁之言”D.“七出”、“三不去”【答案】D3、继承☆嫡长子继承制。“立子以贵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一夫一妻制下,正妻所生子女为嫡出,妾、婢所生子女皆为庶出,地位低于嫡出子女。故而在继承方面(主要是身份的继承,土地、财产的继承是其次),嫡出优先于庶出,年长优先于年幼。(四)司法制度1、司法机关(1)最高裁判者。周王(天子)(2)中央。1大司寇。负责实施法律法令,辅佐周王行使司法权;2小司寇。辅佐大司寇审理具体案件;3专门的司法属吏。大、小司寇下设专门的司法属吏。(3)基层。士师、乡士、遂士等负责处理具体司法事宜2、诉讼制度☆☆(1)狱讼。1刑事案件称为“狱”。审理刑事案件叫做“断狱”。2民事案件称为“讼”;审理民事案件称为“听讼”(2)五听。1辞听,听当事人的陈述,理屈则言语错乱;2色听,观察当事人的表情,如理亏就会面红耳赤;3气听,听当事人陈述时的呼吸,如无理就会紧张得喘息;4耳听,审查当事人听觉反应,如无理就会紧张得听不清话;5目听,观察当事人的眼睛,无理就会失神。判案时通过察言观色判断当事人陈述真伪的五种方式,说明西周时已注意到司法心理问题并将其运用到审判实践中。(3)三刺。一刺群臣、再刺官吏、三刺国人。凡遇重大疑难案件,应先交群臣讨论,群臣不能决断时,再交官吏们讨论,还不能决断的,交给所有国人商讨决定。说明西周对司法判案的慎重,是“明德慎罚”思想在司法实践中的体现。二、东周之春秋时期(前770-前476)——礼崩乐坏☆公布成文法的活动1、郑国执政子产“铸刑书”。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公布成文法的活动2、晋国赵鞅“铸刑鼎”。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公布成文法的活动成文法的公布,否定了“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的旧传统,明确了“法律公开”这一新兴地主阶级的立法原则,对于后世封建法制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真题例示]08-10.郑国执政子产于公元前536年铸刑书,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公布成文法的活动。对此,晋国大夫叔向曾写信痛斥子产:昔先王议事以制,不为刑辟,惧民之有争心也……民知有辟,则不忌于上,并有争心,以征于书,而徼幸以成之,弗可为矣。关于不为刑辟的含意,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A.不制定法律B.不规定刑罚种类C.不需要判例法D.不公布成文法【答案】D三、东周之战国时期(前475-前221)——以刑(法)治国、明法重刑(一)法家的变法活动之李悝制《法经》☆☆《法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的封建成文法典。战国时期魏文侯相李悝在总结春秋以来各国成文法的基础上制定的,共6篇。1、内容。《盗法》李悝认为“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所以将此两篇列为法典之首。《贼法》、《网法》又称《囚法》,是关于囚禁和审判罪犯的规定;网、捕二篇多属于诉讼法的范围《捕法》关于追捕盗贼及其他犯罪者的规定;《杂法》规定“盗贼”以外的其他犯罪与刑罚,主要规定了“六禁”[1]《具法》规定定罪量刑中从轻从重的法律原则,起着“具其加减”的作用。相当于近代刑法典中的总则部分2、特征。贯彻了法家“轻罪重刑”的法治理论。3、地位。《法经》的体例和内容,大都为后世封建法典继承与发展,是中国法制史上一部极为重要的法典(原文已失传)。[真题例示]03-6.《法经》在中国法律制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下列有关《法经》的表述哪一项是不准确的?A.《法经》为李悝所制定B.《盗法》、《贼法》两篇列为《法经》之首,体现了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的思想C.《法经》的篇目为秦汉律及以后封建法律所继承并不断发展D.《法经》系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成文法典【答案】D(二)法家的变法活动之商鞅变法☆☆☆公元前359年,法家著名代表人物商鞅在秦国实施变法,是一次极为深刻的社会变革(商鞅在秦孝公死后被车裂而亡)。主要内容。(1)“改法为律”。强调法律规范的普遍性,具有“范天下不一而归于一”的功能。(2)“富国强兵”。1奖励耕织;2奖励军功。(3)剥夺旧贵族的特权。1废除世卿世禄,实行按军功授爵,规定除国君的嫡系以外的宗室贵族,没有军功即取消其爵禄和贵族身份。2取消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剥夺旧贵族对地方政权的垄断权,强化中央对地方的全面控制。(4)全面贯彻法家“以法治国”和“明法重刑”的主张:1“以法治国”、“以吏为师”:要求全体臣民特别是官吏学法、“明法”,百姓学习法律者,“以吏为师”;2“轻罪重刑”:3不赦不宥;为了贯彻重刑原则,商鞅反对赦宥,主张凡有罪者皆应受罚;4鼓励告奸:“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诬告反坐:故意捏造事实与罪名诬告他人,即以被诬告人所受的处罚,反过来制裁诬告者。5实行连坐:如邻伍连坐,军事连坐、职务连坐、家庭连坐等。[真题例示]06-15.秦始皇时期,某地有甲乙两家相邻而居,但积怨甚深。有一天,该地发生了一起抢劫杀人案件,乙遂向官府告发系甲所为。甲遭逮捕并被定为死罪。不久案犯被捕获,始知甲无辜系被乙诬告。依据秦律,诬告者乙应获下列哪种刑罚?A.死刑B.迁刑C.城旦舂D.笞一百【答案】A--------------------------------------------------------------------------------[1]按《晋书·刑法志》引《新论》所列:“其杂律略曰:夫有一妻二妾,其刑腻,夫有二妻则诛;妻有二夫则宫;曰淫禁。盗符者诛,籍其家;盗玺者诛,议论国法令者诛,籍其家及其妻氏;曰狡禁。越城,一人则诛,自十人以上夷其乡及族;曰城禁。博戏,罚金三币;太子博戏,则笞,不止,则特笞,不止,则更立;曰嬉禁。群相居,一日则问;三日、四日、五日则诛;曰徒禁。丞相受金,左右伏诛;犀首以下受金,则诛;金自镒以下,罚不诛也;曰金禁”。四、秦朝(前221-前206)——严刑峻法(一)罪名与刑罚☆罪名与刑罚极为繁多,没有系统分类,且刑罚极为残酷,一切都呈现出过渡时期的特征。主要罪名有:1、侵犯财产、人身罪(1)侵犯财产方面的罪名主要是“盗”1盗窃在当时被列为重罪,按盗窃数额量刑2共盗指五人以上共同盗窃,3群盗则是指聚众反抗统治秩序,属于危害皇权的重大政治犯罪。(2)侵犯人身方面的罪名主要是“贼”杀、伤人2、渎职罪。有关司法官吏渎职的犯罪,主要有:1“见知不举”罪,“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2“不直”罪,罪应重而故意轻判,应轻而故意重判;3“失刑”罪,指因过失而量刑不当(若系故意,则构成“不直”罪)。4“纵囚”罪,应当论罪而故意不论罪,以及设法减轻案情,故意使案犯达不到定罪标准,从而判其无罪。3、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1)《田律》中规定的违令卖酒罪;(2)逃避徭役1“逋(bū)事”,指已下达征发徭役命令而逃走不报到;2“乏徭”,指到达服徭役地点又逃走。3《徭律》还规定,主管官吏征发徭役迟延,也要加以处罚。(二)刑罚适用原则1、刑事责任能力的规定。未成年犯罪不负或减轻刑事责任。秦律以身高判定是否成年,低于六尺五寸的为未成年人。2、区分故意与过失的原则。秦律重视故意与过失犯罪的区别。故意诬告者,实行反坐;主观上没有故意的,按告不审从轻处理。3、盗窃按赃值定罪的原则。对于侵犯财产的盗窃罪,依据不同等级的赃值,分别定罪。一般赃值少的定罪轻,赃值多的定罪重。4、共犯罪与集团犯罪加重处罚的原则。秦律在处罚侵犯财产罪上共犯罪较个体犯罪处罚从重,集团犯罪(5人以上)较一般犯罪处罚从重。5、累犯加重原则。本身已犯罪,再犯诬告他人罪,加重处罚。6、教唆犯罪加重处罚的原则。教唆未成年人犯罪者加重处罚。教唆未满15岁的人抢劫杀人,虽分赃仅为十文钱,教唆者也要处以碎尸刑。7

1 / 12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