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信息从认识论角度上看,信息既是客观存在的,又是人的主观认识的产物,它不同于客观世界,也不同于精神世界,而是物质与精神的中介。信息资源管理学家和计算机专家则认为,信息是数据处理的最终产品,是经过收集、记录、处理以及能检索的新式存储的事实或数据。信息分类从信息的记录符号划分,有语音信息、图像信息、文字信息等;从信息应用领域划分,有工业信息、农业信息、政治信息、科技信息、文化信息和经济信息。技术在信息社会,技术是人类在生产活动、社会发展和科学实验过程中,为了达到预期的目的而根据客观规律对自然和社会进行认识、调控和改造的物质工具、方法技能和知识经验等的综合体。信息技术是指能够完成信息的获取、传递、加工和使用等功能的一类技术,或者说信息技术主要是指感测与识别、通信、计算机与智能以及控制等技术的整体。课程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中所有学科的总称,或指学生学习活动的总和。狭义的课程,是指一门学科,课程与学科是同等概念,学科即课程,课程即学科。课程是指为了达到一定教学目标所需要的全部教学内容与教学安排:教学内容主要是指教材(文字教材或电子教材和相关的教学资源;教学安排则包括讲课、自学、实验、辅导、答疑、作业、考试等。整合即由系统的整体性及其在系统核心的统摄、凝聚作用而导致的使若干相关部分或因素合成为一个新的统一整体的建构、程序化的过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南国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将信息技术以工具的形式与课程融为一体,也就是将信息技术融入课程教学…、李克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何克抗(所谓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新型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是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发展阶段:1.封闭的、以知识为中心的课程整合阶段(1信息技术作为演示工具(2信息技术作为交流工具(3个别辅导工具2.开放式的、以资源为中心的课程整合(1信息技术作为资源环境(2信息加工工具(3协作工具(4研发工具3.深度融合的课程整合阶段(1营造信息化的教学环境(2实现新型教与学方式(3变革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三个基本属性营造或建构新型教学环境;实现新的教与学的方式;变革传统教学结构。这三个属性不是平行并列的关系,而是逐步递进的关系。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意义:1.有利于实现教育、教学的根本目的2.可以改善教师教学3.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4.可以促进学生学习(学生利用认知工具5.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途径与方法:1.要运用先进的教育理论为指导(在国内外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中,建构主义理论成为指导整合实践的重要理论之一。建构主义理论对于我国教育界的现状特别有针对性,它所强调的“以学为主”、学生主要通过自主建构获取知识意义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对于多年来统治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结构是极大的冲击;而且,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方法可以为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也就是信息技术与各课程的整合,提供最强有力的理论支持2.围绕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来进行整合(“主导—主体相结合”教学结构3.运用“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理论来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4.建设丰富、优质的学科教学资源5.建构易于实现与各学科课程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探究性教学模式”、“专题研究性教学模式”、“创新思维教学模式”、“仿真实验教学模式”。TPACK理论即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三个核心要素:学科内容知识、教学法知识、技术知识第二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皮亚杰将儿童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是从出生至2岁;前运演阶段,2岁到7岁;具体运演阶段,7岁到12岁;形式运演阶段,11~12岁之间。布鲁纳的认知结构说。加涅信息加工理论。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建构主义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却由每个人自己决定,是由每个人根据自己的经验来建构和解释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布鲁纳的“结构—发现”教学理论“三个任何”,即任何学科的基本结构都可以用某种形式教给任何年龄的任何儿童。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是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理论,教学设计的方法论基础是系统科学理论教学设计流程1.“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确定教学目标、分析教学目标并确定教学内容、分析学习者特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习者特征的分析确定教学起点、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要求选择与设计教学媒体、根据教学内容和学习者特征的分析设计教学策略、对角线作形成性评价2.“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基于建构主义(教学目标分析、情境创设、信息资源的设计与提供、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协作学习环境设计、学习效果评价、强化练习设计3.“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信息技术支撑的教学设计信息化教学设计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过程的各环节和要素,为学习者提供良好的信息化学习条件与支撑,从而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的一种系统方法。信息化环境下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1.强调学习者的主体地位,注重对学习者能力的培养2.注重学习资源的共享及可重用性,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支持学生的学习3.创设情境4.全面的学习评价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基本流程学习目标的分析与确立—学习问题与情境设计—学习情境与资源设计—学习活动与过程设计第三章教学模式的分类:①从教学系统的结构关系不同来分:以教师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和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②从教学组织形式不同来分:班级教学,小组教学,个别化教学③从教学目标的不同来分:基于“做”的教学,基于思维的教学,基于事实的教学④从课堂教学模式分:国外:赫尔巴特的四段(或五段教学过程模式,凯洛夫的课堂教学过程模式,加涅的课堂教学过程模式。国内:“五段”课堂教学过程模式,“六步三段两分支”课堂教学过程模式⑤从学习形态分:自主学习模式,协作学习模式⑥从教学环境分:课堂教学模式,网络教学模式和混合式教学模式⑦从学习理论分:行为修正模式,社会互动模式,人格发展的个人模式,信息加工模式,建构主义模式。基于资源环境的主题教学模式的特点①资源利用的广泛性②具有主题性和主题的情境性③跨学科性④任务驱动型⑤探究性⑥反思递进性基于任务驱动的教学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以若干个具体任务为中心,通过完成任务的过程,介绍和学习基础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基于问题解决的模式是一种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学习主张。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有很大不同,它是把教学或学习置于复杂的,有意义的情境中,通过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共同解决复杂的、实际的或真实的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发展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或学习模式。基于问题解决的教学模式的特征①以问题为出发点②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有合作性③以学生为中心。在问题式学习中,学习者是问题的解决者和意义的建构者,学习者必须担负起学习的责任。④教师的作用是促进者或指导者。教师需提供学习材料,引导学生学习,监控学习过程⑤对于学习的评价,重过程甚于结果webquest教学模式的特点:①有一个需要切实解决的中心问题。学生要求理解一个真实世界会面临的问题,并对问题求解提出假设,检验和方案②学生能够通过网络直接访问专家,可供查找的数据库,时事报道和边缘人群。③通过搭脚手架的方法,帮助学生进行高阶认识活动④强调合作学习,学生在学习小组中必须承担一定的角色。webquest教学模式的步骤:①引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提供引言性的材料和信息②任务:对练习结束时,学习者将要完成的事项进行描述③过程:学习者完成将要经历的步骤④资源:完成任务所需的信息资源⑤评价:对学习效果进行评价⑥结论:总结经验,鼓励对过程的反思,拓展和概括所学知识网络协作学习模式的基本方式:①竞争:指两个或多个学习者针对同一学习内容或学习情境,通过网络进行竞争性学习,看谁能够先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②角色扮演:通常有两种形式:师生角色扮演和情景角色扮演③辩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④讨论⑤协同:协同是学习者根据各自的认知特点选择最有效的合作方式,共同完成学习任务⑥伙伴⑦设计⑧小组评价:两种含义,一种是小组对小组成员的学习成果教学评价,另一种是对小组的整体评价⑨问题解决,是协作学习的一种综合性学习模式。第四章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开发的基本要求①教育性:课件要有明确的教学目的,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符合教学规律,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②科学性:表述的科学性,规范性,通俗简明,实用新颖③技术性:指课件能较好地利用计算机系统的各种资源,课件的制作和使用上恰当运用了多媒体效果,实现了规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④可用性: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课件使用的简便性和灵活性⑤艺术性:布局简洁美观,色彩搭配合理,画面清晰,动画连续,色彩逼真,文字醒目等等。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开发流程1.分析阶段:需求分析,目标分析,资源分析2.设计阶段:教学设计,结构设计,界面设计,素材设计。编写脚本3.制作阶段:选用工具,素材制作。课件整合4.测试与评价:动态调试,专家测评,用户测评。进行修改,重新修改脚本和课件。多媒体课件的分析:1.需求分析:对多媒体课件进行需求分析,其实质就是看该课件是否符合学生学习的需求2.内容分析:内容分析是对教学目标规定的期望水平以及如何将学习者的实际水平转化为这一期望水平所需要的各项知识内容的详细剖析过程。3.资源分析第五章专题学习网站是基于信息化技术和网络资源的,在一定的课程标准规范下进行专题探究与合作学习的学习系统。专题学习网站的特色:①主题鲜明:一方面,专题学习网站的主题一般都选自教材或与教材相关的内容。另一方面,专题学习网站的选题范围都比较小,这便于使专题学习网站做到小而精②内容精悍:专题学习网络的内容都是围绕某一个主题来组织,因而,不仅内容丰富,而且针对性强③交互性强:为了方便学习,专题学习网站都具有强交互性,有动态资源库,学习者的参与性强④有良好的网络学习环境:专题学习网络不仅为学习者提供了大量的相关资源,还为学习者提供了各种各样的学习工具。第六章网络课程设计与开发网络课程的概念网络课程是通过计算机网络环境来表现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它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按教学规律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网络课程开发的意义1.实现教育信息化的需要。2.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3.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需要。4.终身教育的需要。第七章教育资源库及应用教育资源主要指数字化和电子化的教育资源和信息,在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需要的多媒体资料文字、图片、声音、动画、视频、教案、课件、试题、作业练习、教育论文、电子图书、网络课程等都称为教育资源。教育资源类型1.媒体素材。文本类素材、图形/图像类素材、音频类素材、视频类素材、动画类素材。2.试题。测试中使用的问题、选项、正确答案、得分点和输出结果等的集合。3.试卷。试卷是用于进行多种类型测试的典型成套试题。4.课件。对一个或几个知识点实施相对完整教学的用于教育、教学的软件,根据运行平台划分,可分为网络版课件和单机运行课件。5.案例。由各种媒体元素组合表现的有现实指导意义和教学意义的代表性事件或现象。6.文献资料。有关教育方面的政策、法规、条例、规章制度,对重大事件的记录、重要文章、书籍。7.网络课程。通过网络呈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综合,包括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8.常见问题解答。针对某一具体领域最常出现的问题给出全面的解答。9.资源目录索引。列出某一领域中相关的网络资源地址链接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