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律的博弈课堂共识要求:1、无特殊情况须到课,未请假不到课作旷课处理。2、参与课堂讨论、发言和提问。3、共同遵守课堂纪律,不迟到不早退、关闭手机或静音。4、不需要发言的时候,保持课堂安静。课程总评成绩:平时30%(包括到课情况、参与讨论、书面作业等)+期末考试70%=总成绩100%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学生思想修养:这是本门课程的切入点;大学生道德修养:这是本门课程的核心点;大学生法律修养:这是本门课程的重点;大学生的人生修养:这是本门课程的至高点。道德与法律道德是指人们关于善与恶、美与丑、正义与邪恶、光荣与耻辱、诚实与虚伪等观点和规范的总和,它由人们内心信念、社会舆论、习俗和一般社会力量来保证其存在和起作用。校园十大不文明现象调查**大学1.迟到旷课2.随地吐痰3.践踏草坪4.在宿舍影响他人休息5.乱扔垃圾6.占座不到7.考试作弊8.损坏公物9.公共场所情侣举止过度亲密10.上课和自习时不关手机法的定义: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由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掌握国家政权的统治阶级的意志,是规定人们在社会关系中的地位、权利和义务,确认、维护和发展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的规范系统。思考:道德与法律的联系?思想道德与法律的区别从表现形式上看,法律表现为国家制定的规范性文件或国家认可的习惯;而道德则是一种意识形态、观念的东西。从调节的层面来看,思想道德涉及主要是个体观念和意识形态层面的问题;法律涉及主要是人们行为层面的问题。从调节方式来看,思想道德修养主要依据个体内在的要求和信念起作用,是一种“软调控”,法律是通过强制性的外在控制发生作用,是一种“硬控制”。从调节范围来看,思想道德涉及范围更为广泛,相对模糊;法律作用的范围较为具体,十分明确。洞穴奇案:法律与道德的博弈10Day1.五位探险队员在洞穴探险中发生山崩被困,探险者只带有勉强的食物。由于没有按时回家,故营救几乎是立即展开。DayX.营救途中有十个营救人员死亡。Day20.营救人员与他们取得无线电联络,被困者知道尚有最少十天方得被救。专家告诉他们在没有食物的情况下再活十天是不可能。八个小时后,被困者再问专家如果他们吃掉其中一个人是否可再活十天,得到的答案是肯定的。被困者问以抽签的形式决定谁该死亡是否可行,包括医学家、法官、政府官员、神学家在内的人都保持缄默。之后他们自愿关上了无线电。Day23.其中一名同伴被杀死吃掉。被杀害的人是最先提出吃人及最先提出抽签的人。大家曾反复讨论抽签的公平性。在掷骰子前,最先提出抽签的人(即之后的被害者)撤出约定,期望再等一星期。其他同伴只询问他是否认为掷骰是公平,受害者并无异议,其他人替他掷骰,结果是对被害者不利。Day32.其他探险者获救。案件溯源洞穴奇案:被称为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法律虚构、法理学的史上的“永恒的洞穴”。11案件审理第12条A款任何人故意剥夺他人的生命都必须被判处死刑。初审被控谋杀陪审团特别裁决确认事实法庭裁定事实与罪名相符,罪名成立并判处绞刑陪审团成员、法官向首席行政长官请愿,减轻刑罚为6个月上诉审最高法院5位法官……同是人类不齐流俗众仁者希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讳色不媚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不亲仁无限害小人进百事坏欣赏《弟子规》歌曲《亲仁》解释:同样是人,品行却各不相同,品行一般的俗人很多,品德高尚的仁者却很少。真正的仁者,大家都敬重他,他们说话不会扭曲事实,也不会故意讨好别人。能够亲近仁者,对自己有莫大好处,品德会一天天进步,过错会一天天减少。不亲近道德高尚的人,对自己有莫大害处,如果品质恶劣的小人接近你,就会做错许多事。特鲁派尼(Truepenny):有罪。法官应该遵照法律条文宣判。法典规定任何人“故意剥夺了他人的生命”都必须被判处死刑,法律条文不允许例外。既然法律规定了故意伤人罪,那么就必须严格遵守。福斯特(Foster):无罪。法律不是机械的按照字面解释,要探究立法精神。我们设立的法律是基于文明社会的环境来要求。案件发生在可控范围以外,案发时他们处于自然状态。正如我们不会用今天文明的法律来苛求奴隶时代吃人的法律一样,所有的法律都是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因此,我们不应该用文明的法律,来要求处在生死关头的人。富勒先生假设了五位联邦法院大法官的判决:16唐丁(Tatting):弃权。法律与道德的两难。饥饿不是杀人的理由,更不是杀人充饥的理由正如饥饿不是盗窃之借口一样。因此,我们的法律并没有也永远不会规定基于饥饿而盗窃可以免罪,当然也不会允许他们基于保护饥饿而杀人。但是我们以十个人的性命去拯救他们之后又判他们死刑,显得更加荒谬。此案已经超出法律可以解决的范围之外,因此无法判决。基恩(Keen):有罪。法官遵从法律而非个人道德观念。被告的确是违反了谋杀法,如果我们以道德来考虑罪行,必然导致法律无法得到有效执行。而每个人的道德观都不一样,如果在审判中掺入过多的个人感情,必然导致不同的法院在面对同样的问题时作出不同的判决,届时法律的公平将无从实现。这是一个极其危险的游戏。汉迪(Handy):无罪。用常识来判断。统治者、被统治者及法官应情感一致,才可保持弹性。既然民众大多数都认为无罪,那么我们应该遵从民意。法官判案原则法学与道德取舍定罪特鲁派尼墨守原文法律应考虑道德法律上有罪,请求行政长官赦免福斯特自然法法律与道德是纠结在一起要记得法律的目标,无罪唐丁理性判决与道德出现冲突法律与道德出现衡突,无法解决法律跟道德简直无法共存了,弃权基恩法律实证主义法律与道德是独立的朴素地解读法律条文,有罪汉迪法律现实主义法律即道德按照常识与公众意见,无罪最终判决最高法院两票赞成、两票反对、一票弃权,无法做出有效判决。初审法院有罪判据和量刑被维持,幸存的四位探险队员被执行绞刑。18思考:生命权的平等性:一命换多命的价值判断程序的正当性:多数决的民主与暴政法律与道德永恒命题的探讨:相互独立还是包含融合19问题与讨论一命换多命的价值判断一个虚构故事:有四个小孩在一条通车的铁轨上面玩耍,还有一个小孩在另一条废弃很久的铁轨上玩。一列高速行驶的火车正在驶向那四个小孩,而此时刹车的手闸失灵了。如果你是列车司机,现在有迅速变道的能力,你是否会改变线路选择杀死一个孩子而去挽救那四个孩子的生命呢?法律规定:生命的平等性道德具有功利性法定义务:多命换一命问题与讨论程序的正当性:多数决原则多数决原则是民主的工具,也是民主的基本含义本案:被害者撤回意志,被强加多数决结果。程序并非正当!每个人自由:多数尊重少数自由民主民粹民主多数人自由:少数服从多数多数人的暴政多数决的民主民主如果本案中最后没有撤回意志,同意了抽签结果,那是帮助自杀问题。《非诚勿扰2》:秦奋帮助李香山自杀。帮助自杀:法律构罪,道德无罪。问题与讨论法律与道德永恒命题的探讨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共性:同源、目的一致、共同要素……区别责任建制化认知确定性道德能否介入法律审判?道德法律化道德法律化:一个虚假而危险的命题虚假命题:合法非法道德不道德合法的不道德非法的不道德非法的道德合法的道德案例:海宁--父亲抢银行救儿案小悦悦案西班牙等欧洲国家、新加坡道德入法问题实质:所谓的道德法律化,事实上是法理学中的“法的法律化”,或者叫“法的实体化”。问题与讨论危险命题:道德法律化主张内隐着两个子命题:案例:1、舆论道德干预司法药家鑫案2、舆论道德干预法治地铁“泼面”事件(视频)问题与讨论善的合法化和恶的非法化道德约束手段的刚性化道德标准的绝对化道德约束的不道德化和强权化真实案例:1883年,澳大利亚人杜德利驾驶游船“木樨草”号,从英国埃塞克斯前往悉尼,不幸在途中沉没。船长杜德利和3名船员跳到一艘救生艇上勉强逃生。在吃掉仅存两瓶芜菁罐头,并捕获了一头海龟后,他们再也没有找到食物。最终,年龄最小的船员帕克被杀害,成为其他人的救命粮。获救后,杜德利等人也被送上了法庭。法官宣告被告杜德利等人罪名成立,判处绞刑。在宣判后,维多利亚女王赦免了被告的刑罚,这就是英国历史上著名的女王诉杜德利与斯蒂芬案。据说,女王的赦免是为了顺应当时舆论对此案的呼声。后来这个案例被改编成了电影《少年Pi的奇幻漂流》。在五十年后,彼得·萨伯假设了本案例的第二季,以法学界最新的理论,又虚拟了九篇优秀判决,涉及紧急避险、政治学、契约理论等等。后记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