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法律方式约束生活陋习的简单探索内容摘要本文分析了近年来我国广泛出现的“中国式”陋习形成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以法律方式来抑制这些陋习的可能性,并阐述了我国现行法律对约束不文明现象的缺失,进而提出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制定具体细则,严格落实等方式来抑制各种生活陋习,营造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的意见。关键词“中国式”陋习;法律约束;健全制度近几年,依法治国、依法治省、依法治市、依法治区等成为热频词汇,通过法律来建设城市,管理社会,解决纠纷,、保障民生,是中国正在做的努力,也是未来发展的趋势。笔者就如何通过法律来约束生活中的陋习为主题,简单谈谈几点粗浅观点。一、“中国式”标签的广泛出现中国人的陋习有很长的历史,但最近几年逐渐出现了新名词“中国式”标签,如中国式驾驶、中国式旅游、中国式接孩子、中国式过马路等。这些标签是指国人在现实生活中,随意横穿马路、践踏草坪,公共场所大声喧哗、乱扔垃圾……等“丑陋”行为。尽管媒体网络、社会群众都在抨击这样的陋习,引导文明的生活习惯,但这些现象却仍大范围的存在。二、“中国式”陋习形成的原因分析“中国式”现象一边被社会痛恨,却一边被大众重复、跟随。究其原因,主要是人们的规则意识淡薄、从众心理强、易受环境影响,从小偏重于宏观教育,少有强调生活细节,不注重习惯养成以及法律规章制度的不健全等等。1.规则意识淡薄。只希望别人循规守法,对自己则网开一面,不严格要求自己,只顾自己方便,不管他人看法。心存侥幸,以为只要不是触犯法律法规,只要没有“杀人放火”,其它的规则、准则都无所谓。2.从众心理严重。一方面有时一人不敢行事,人多了就天生有一种从众心理,抱着“法不责众”的心态,明知故犯。另一方面从众心理也产生了种种“随大流”的行为,因为人们认为随大流一般不会错,即使错了,那也是大家都错了,也不丢人。3.社会理念错误。国人从小家庭学校教育功利目的都较强,侧重宏观,不强调生活细节,缺失了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文化氛围,造成社会理念的错误。例如在熟人面前怕犯错,在陌生人面前,错了一走了之。再如若大多数人都在闯红灯,只有一人在等绿灯,这个人反而被认为是异类,反而成了不合群的人。4.法律制度不健全。“中国式”现象的出现,除了以上主观原因,还存在一些客观原因。如中国式过马路可能存在路权分配、交通灯设置不合理,交警对行人放松等原因。中国式旅游可能存在景区管理不严格、规划不合理、警示标志不明显等原因。法律规章制度的不健全,执行不严格,也直接放任了“中国式”现象的发生。三、以法律方式约束“中国式”陋习1.可行性分析基于以上原因的分析,约束“中国式”陋习也就要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去探索。主观方面,即提高国民素质。通过引入学校教育,家庭影响和社会评价等方式,提升公民文明素养,使每个人都养成“有道德、守功德”的良好习惯。客观方面,形成舆论监督、道德约束、法律制度限制等机制,使所有陋习不能、不敢出现。提高全国人素质需要一个长久的过程,几代人、或者几十代人,这跟长期养成的人的劣根性有关。另外,通过道德和舆论来约束生活陋习,也将收效甚微。因为道德的约束缺乏强制性,也只有道德相对较高的人群才会主动受道德和舆论的约束。在目前国民还未养成公序良俗的阶段,通过法律、制度来减少这种中国式陋习才是最有效的方法。法律制度具有强制性,闯红灯、乱吐乱扔、随意践踏草坪等日常陋习如果与法律相关联,明令禁止,并有相应的惩戒措施,那么这些行为就从道德层面上升到法律层面,违反成本就大大增加,自然能起到约束和限制的作用。新加坡市容整洁,没有人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究其原因就是,在新加坡吐一口痰处以1000新元罚款,对乱扔垃圾者处以500新元的罚款,正是这种管理的执行,让许多人对自己的行为更加克制。当一个选择摆在每个人的面前时,他可以根据个人理性权衡各方面的利弊,做出最符合自己利益的选择。在罚款和扔好垃圾、不吐痰之间,一个理性的人的选择应该是后者,因为趋利避害是人的天性。新加坡的案例,可以看出通过法律来制止中国式陋习是可行的。2.现行法律的缺失必须承认,在立法广度方面,我国现阶段的法律条文不够健全,存在漏洞,一些社会问题没有被关注到,或者即使被关注到,法律条文也较模糊,执行难度大。比如交通方面的法规,多是对车辆进行限制、允许的条文,很少有对行人进行约束的条文,一旦发生交通安全事故,即使是行人违反交通规则,也都是车辆承担赔偿责任。出现这样的情况,正是因为法律的缺失,不得已出现人情执法,即行人、非机动车是弱势群体,无论对错,出了事故都应该得到赔偿。如果法律上明文规定,谁的过错谁承担全部责任,那随意闯红灯现象自然就消失了。法律的职责应该是保障社会各阶层的利益,那就要求立法能够关注要公民生活的方方面面,若不然,则很可能导致被不法分子或居心不良者钻了空子。同时,立法的完善程度很大程度体现在立法的深度上。只有社会问题被深入探究、解决,那么法律这种维护社会秩序的功能才能够得以实现。如果法律不能够从源头解决问题,也就是“治标不治本”,便会埋下社会隐患。在我国,对不文明现象没有明文规定的处罚措施,更多的只是在道德层面谴责,所以收效甚微。拿旅游来说,现在有些景区为了加强管理,会制定一些管理制度来保证景区秩序、抑制各种陋习。与此同时,如果国家法律却没有对此做出相关的规定,那么这些景区管理制度变失去公信力。法律的深度既体现在要授予景区制定合理制度的权利并维护这些制度的权威性,还体现在要明确游览者遵守这些制度的义务。3.健全法律法规健全法律法规,做到有法可依,才是解决我国当前普遍存在的不文明现象的有效措施。健全法律法规需要立法部门深入社会,广泛的调研,开展问卷,充分发扬民主,集中民智、民意,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做到集思广益,收集生活中存在的各种陋习,对再比我国现行法律,总结需要健全的法律方面,然后从宏观到微观制定切实可行的法律条文。在制定针对不文明现象的法律法规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有宏观许可、禁止的意思。如针对“中国式”过马路,可在交通法中完善对行人的要求,禁止行人闯红灯,禁止行人步入机动车道等。再如针对“中国式”旅游,可在旅游法或其他相关法中规定游人有义务服从所在景区的管理,景区有权制定合理的管理制度等内容。二是要有相应的法规或制度阐述具体实施细则。宏观的法律条文往往操作性不强,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各种细则,才能真正做到有法可依。细则要分好情况,明确处罚方式,若是以罚款方式进行处罚,就要明确具体的罚款金额,若以拘留方式进行处罚就要明确具体拘留天数等等。另外各地市区可根据自身情况制定不同标准的实施细则。为了避免出现人情执法,降低执法难度,可采取减少执法人员自由度量的权利。三是奖惩相结合,提高违反成本。对于不文明行为要加大处罚力度,使群众不敢违法,不愿违反。同时宣传正面案例,对典型正能量进行表扬奖励,对负面案例进行处罚并曝光。3.严格执行中国人口基数较大,需要付出更多的代价才能将法律落到实处。而我国现在最大的问题就出现在执法过程中,执法过程容易受到外界压力的影响,也容易出现“法不责众”现象。新的法律法规一旦颁布,首先要加强宣传,通过公益广告、真实案例等形式进行普及,要让群众都知晓不文明行为也是违反法律法规的。其次要加大监管力度,增加执法人员,除了批评教育之外,更要通过罚金等形式加大对不文明行为的惩戒力度,促使违法者以此为戒,避免再犯,在执法过程中不留情面,切实将法律法规贯彻落实到位,确保做好“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中国式”陋习的抑制,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更需要相应的制度跟进和严格的贯彻落实。也只有健全法律体系,做到有法可依,才能真正谈得上依法治国,营造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和生活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