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拉奇的采访艺术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意大利著名记者法拉奇的采访提问艺术在那些举世瞩目的采访活动中,法拉奇思维敏捷、文辞犀利,尤其擅长“海盗式”的提问,为后人留下了堪称典范的采访提问艺术意大利著名女记者奥里亚娜·法拉奇,近期与世长辞,她那尖锐、犀利的采访风格和独具个性的新闻创作又被人们重新提起。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她曾先后采访了当时活跃于政坛的30多个风云人物,有《风云人物采访记》传世。在那些举世瞩目的采访活动中,其思维敏捷、文辞犀利,尤其擅长“海盗式”的提问,为后人留下了堪称典范的采访提问艺术。一、成竹在胸,因人设问法拉奇的采访总是有备而来的,她绝“不打无准备之仗”,因此采访前她必定要进行充分准备,查阅大量有关资料,仔细研究被采访之人,准备提出的问题。这样她就能根据不同采访对象的文化背景、知识修养、思想状况、心理特点等等,因人设辞,有的放矢。比如她对邓小平的采访是从祝贺邓小平的生日开始的:法拉奇:“明天是您的生日,祝您生日快乐!”邓小平:“我的生日?我的生日是明天吗?”于是一种融洽的访问气氛就这样形成了。而在采访伊朗宗教领袖霍梅尼时,她特意穿上伊斯兰教妇女的装束——足踏木屐,身披长纱,并向霍梅尼提出了有关妇女着装的问题,“请告诉我,你为什么要强迫她们掩盖自己,把全身捆在那些不舒服而怪诞的服装里面,让人工作和行动感到不方便?”这些事先准备,针对性强,措辞犀利的问题,令霍梅尼无法摆脱,甚至非常不满:“这你管不着,我们的风俗你管不着……”而此时法拉奇的采访目的也就达到了。二、开门见山,直逼要害抓住核心问题,开门见山,切中要害,是法拉奇提问的一贯风格。她经常在访谈的一开始就抓住关键问题正面出击。比如她采访我国领导人邓小平就提出了这样两个问题:法拉奇:四个现代化将使外国资本进入中国,这样不可避免地引起私人投资问题。这是否会在中国形成资本主义?邓小平:(略)法拉奇:那末,你是否认为资本主义并不是都是坏的?邓小平:(略)法拉奇抓住了当时社会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姓“无”还是姓“资”?她的提问甚至还很尖锐(比如“你是否认为资本主义并不都是坏的?”),但它恰恰能展示采访对象的思想。邓小平同志关于引进外资,关于资本主义的精深思考,就在她的追问中一一得到了表达。这也正好是她想要的新闻内容。三、穷根究底,紧追不舍法拉奇的采访对象都是政界精英,他们一般善于与记者周旋,对于法拉奇的尖锐问题往往虚与委蛇,闪烁其辞,加以敷衍。但法拉奇在采访中决不姑息模棱两可的回答,也决不会给对方任何逃跑的机会。她紧追不舍的发问经常把采访对象逼到不得不回答的境地。例如采访阿拉法特,就抓住关键问题2次提问,决不给对手任何逃脱的机会:法拉奇:(我们假设约旦和黎巴嫩决定签订和平协定)面临这种局面,你们将怎么办?难道你们也向约旦和黎巴嫩宣战不成?阿拉法特:我们不能在“假设”的基础上进行战斗……法拉奇:阿布·阿玛尔,这是一种非常富于诗意,又充满外交辞令的回答,但您没有回答我所提出的问题。我问您的是:如果约旦真的不要你们的话,难道你们向约旦宣战吗?(就巴勒斯坦是否与约旦宣战第二次提问)阿拉法特:(略)法拉奇:巴勒斯坦的边界究竟在哪里?阿拉法特:现在我们不提我们的边界问题……从阿拉伯观点来看,不可能谈边界……法拉奇:……我重新问您这个问题:巴勒斯坦的地理边界在哪里?(就巴勒斯坦边界问题第二次提问)四、假设引路,剥笋抽丝面对不愿回答问题的采访对象,法拉奇会提出一个现实中并不存在的问题,然后诱导对方就此发表见解,最终达到自己的采访目的。如法拉奇就南越问题采访基辛格,而基辛格始终不愿谈南越问题,于是提问就这样开始了:法拉奇:基辛格博士,如果我把手枪对准您的太阳穴,命令您在阮文绍和黎德寿之间选择一人共进晚餐……那您选择谁?(这是打破沉默的假设性的提问)基辛格:我不能回答这个问题。法拉奇:如果我替您回答,我想您会更乐意与黎德寿共进晚餐,是吗?(对方不愿回答,法拉奇则进行合理推导)基辛格:不能,我不能……我不愿回答这个问题。(基辛格不肯轻易就范)法拉奇:那么您能不能回答另一个问题,您喜欢黎德寿吗?(表面上看转移了话题,实际上紧追不舍)基辛格:喜欢。(接着谈了对黎德寿的看法)法拉奇:跟阮文绍的关系您也作同样的评价吗?基辛格:我过去与阮文绍的关系也很好。过去……法拉奇:对了,过去。南越人说你们相处时不像朋友。您想说的正与此相反吗?(这是一个诱导型提问)基辛格:关于这一点……当然我们过去和现在都有自己的观点,也毋需强求一致。我们说,我和阮文绍像盟友那样互相对待。(法拉奇问出了结果)在这段堪称典范的采访中,法拉奇应用了多种提问技巧,假设引路,合理推导,迂回包围,层层逼进,最终迫使基辛格就越南问题发表了见解。五、巧设机关,引人入彀法拉奇说,“每一次访问都是对我的智慧的挑战,都是消耗我灵魂的一次实践”。因此她与世纪风云人物的访谈,常常是一场智力的较量。面对一些棘手问题,当采访对象正面拒绝之时,她会采用迂回的方法,由远及近,引人落入她预先设置好的圈套。比如在采访南越总理阮文绍时,她想获得他对外界评论他是“南越最腐败的人”的意见。当直接问他时,阮文绍矢口否认了这种传言。法拉奇就将这个问题分解为两个有内在联系的小问题。她先问:“您出身十分贫穷,对吗?”阮文绍听后,动情地描述了小时候他家庭的艰难处境。得到了上述问题的肯定答案后,法拉奇接着问:“今天,您富裕至极,在瑞士、伦敦、巴黎和澳大利亚有银行存款和住房,对吗?”阮文绍虽然否认了,但为了澄清这一“传言”,他不得不详细地道出他的“少许家产”。如此一来,阮文绍是否真的如传言中的那么腐败,还是如他所言并不富裕,已呈现大家面前,读者大可根据他所列的财产清单中得出自己的判断。1972年11月,法拉奇对基辛格的采访很不愉快,基辛格当时很“傲慢”。结果被法拉奇抓住了把柄,一时间报纸和电视都对基辛格发起了攻击,尼克松总统也对基辛格十分生气,一度冷落他。在采访的时候,法拉奇一时说基辛格“是一个冰冷冷的人”,一时说基辛格是一个“轻率地勾引女人的人,甚至是个花花公子。”她把基辛格逗得晕头转向。期间,在基辛格忘乎所以的时候,法拉奇诱敌深入,使基辛格博士把自己形容成了一个“不带枪的亨利·芳达(美国西部电影里西部牛仔形象)”,基辛格说自己“总是单枪匹马地行事。美国人特别喜欢这一点。美国人喜欢独来独往的牧马者,喜欢只身进入城市和乡村的牧马者,仅此而已。”他还说:“我丝毫不怕失去群众,我能使自己做到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当《新共和》全文刊载了法拉奇的采访记,华盛顿、纽约等几乎美国所有的报纸转载此文之后,立即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美国总统尼克松对基辛格十分恼火,并拒绝了他。基辛格跑到尼克松在圣客利门蒂的家中去找他,总统把他拒之门外,连他的电话也不接。报刊也狠狠地批评他,谴责他发表的言论太傲慢、太轻率。作为尼克松总统的使者,他把一切功劳都归为己有,并把总统置于一边不顾。报纸还画了漫画攻击亨利·基辛格:穿着牛仔服的基辛格骑着马去沙龙。另一些报纸则刊登了脚登马靴、头戴大沿帽的亨利·芳达的照片,下面写着:“亨利,孤独的牧马者”。言外之意不言而喻。接着,基辛格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称,接见法拉奇是他“生平最愚蠢的一件事”,并说法拉奇歪曲了他的回答,曲解了他的思想。这又把法拉奇得罪了,她马上站出来反攻,她给在巴黎的基辛格发电报质问他到底是君子还是小人,还威胁他要把采访录音公布于世。《时代周刊》、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美国全国广播公司等报刊、电视也来采访法拉奇,法拉奇把这一切都跟世界说了。两个人的争吵持续了两个月。六、反问作答,后发制人法拉奇向往绝对自由,极端痛恨权力,她认为暴君或总统,刽子手或将军或受人热爱的领袖们手中的权力都是不人道的和可憎的。或许正是因为如此,当她采访这些人物时,总乐于提出尖锐、尖刻、乃至尖酸的问题,甚至与采访对象争论起来,把提问变成正面攻击,使采访活动成为“一场探讨事实真相的战斗”(法拉奇《采访历史》)。比如利比亚统治者卡扎菲,曾自诩为“一句话整个世界就能爆炸”,法拉奇对他的采访就抛出了一系列反问:“你是怎样理解革命的?”“利比亚的事情如果是革命,怎么解释到处可以看见你的照片?”“你禁止了很多事情,为什么禁止不了个人崇拜?”“既然人民那样爱戴你,你为什么还要住在军营呢?”这次采访活动,明为采访,实为抨击卡扎菲在利比亚搞的所谓“革命”,不过是军事独裁,在采访结束前,法拉奇还用一个巧妙的提问,对卡扎菲反唇相讥,后发制人:法拉奇:你信不信上帝?卡扎菲:当然信,你为什么要问我这个问题?法拉奇:因为我以为你就是上帝!

1 / 1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