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教学目的了解我国和世界畜牧业发展概况及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了解畜牧业经济的特点。教学重点畜牧业发展状况。授课时数:2学时教学内容一、畜牧业发展概况改革开放以来,毕节地区畜牧业保持了25年持续稳步发展的良好势头,特别是1988年建立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后,相对宽松的政策环境为畜牧业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随着试验区建设的不断推进,国家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农业结构调整和中国加入WTO,都为畜牧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审时度势,毕节地委、行署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提出了加快发展畜牧业已是当务之急,把发展生态畜牧业作为农村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战略性调整的突破口,作为增加农民收入和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途径。进一步明确了畜牧业在“试验区”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使全区畜牧业由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一、畜牧业生产持续健康发展从1988年到2003年的16年间,全区猪、牛、羊存栏由225.28万头、80.6万头和67.74万只分别增至364.56万头、118.5万头和77.86万只,年均增长3.05%、2.43%和0.87%;生猪、肉牛、肉羊的年出栏量由122.34万头、2.95万头和17.46万只分别增至258.36万头、17.45万头和37.09万只,年均增长4.78%、11.75%和4.82%;肉类产量由12.78万吨增至30.19万吨,年均增长5.52%;区内人均占有肉产量由24.24公斤增至42.76公斤,净增18.52公斤。畜牧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22.6%上升到32.08%;200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473元,其中来自畜牧业的收入达430.5元。畜牧业在整个农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已发展成为全区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和农民增收致富的亮点。二、科技兴牧不断深入为进一步实施科技兴牧战略,毕节地区紧紧围绕“四良四改三提高”为主要内容的各项畜牧实用技术推广,实施畜牧“四项工程”,使全区科技兴牧工作取得较大突破,良种繁育、饲草饲料、动物保护、技术服务四大体系建设均得到长足发展。2003年全区完成人工种草21.04万亩,处理秸秆71.28万吨;设置牛改点356个,输配母牛9.8万头,生产杂交牛犊4.2万头,输配和产犊数均创历史之最;免疫标识制全面启动,动物防疫工作得到加强,全区畜禽疫病发病率明显降低,重点疫病得到了有效控制,有疫不流行,发病不成灾;技术服务和培训工作进一步加强,科技兴牧水平进一步提高。二、世界畜牧业发展概况及趋势。1、发展超级型畜禽,提供更多的畜禽产品用高新技术把大型动物,基因引入体型小的动物体内,从而培育出个体粗壮的巨型动物,在相同条件和时间。内将获得更多的畜产品。2、培养微型家禽,满足美食之需畜牧专家正在考虑把猪、兔、羊育成小到可放在菜盘子里的微型畜禽。墨西哥已培育出大批量微型牛,这为畜牧业发展开创了一条新的道路。3、开发合成型家禽,降低粮食消耗英国科学家正在研究草食猪,并已取得一定进展。如此发展,将达到减少粮食消耗的目的。4、发展快生长型畜禽,提高饲养经济效益由于高新技术的发展,快速育肥猪育肥牛、快速养鸡技术已取得很大的发展,多种添加剂、促生长剂、埋植技术广泛应用,畜禽育成速度加快,时间在缩短。5、培育功能性保健畜禽,促进人类健康韩国已培育出低胆固醇的优质肉猪,我国已生产出低胆固醇高碘蛋、高锌蛋、高铁蛋,具有一定防病。一.美国美国是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也是农畜产品大量出口的国家。美国畜牧以家庭农场为主,生产规模大,现代化程度高。每个养殖户一般养奶牛100头以上,生猪年出栏率2000头以上。养鸡场平均饲养只数已超过1000万只,规模100万只以上的养鸡场约有70%采用一体化经营。美国的畜牧业是以上游畜牧养殖业者、屠宰处理加工业者以及下游的大型零售业或餐饮业者来共同构成产业链,在这个体系中屠宰处理加工业者和大型流通业者具有主导地位。在交易与价格形成体系中,美国的屠宰处理加工业者相对更具有优势。美国的肉牛饲养主要集中在13个州,有42000个肉牛育肥场,其中200个最大的肉牛育肥场,集中了美国肉牛总数的50%左右。美国每年屠宰肉牛年约3500万头,全国每年完成约109亿千克牛肉和小牛肉的屠宰、包装和销售,其中50%以上为几大肉牛屠宰包装公司来完成二.欧盟欧美的畜牧产业组织结构特征具有类似性,但欧洲以超市为中心的流通业者相对优势更大。欧盟的肉牛经营规模比美国小,98%的饲养主体为农户,平均饲养规模为48头,100头以上的农户仅占总户数的10.2%,饲养量仅占7.4%。法、英、德等主要国家的最大的4个企业的集中度约为25~50之间,法、英较低,德国较高。欧盟的牛肉流通主要依存超市,法、荷等国通过超市销售的牛肉达60%~70%,最低的德国也达20%~30%。在各种农牧业生产和加工运销产业中,奶业及肉鸡生产的一体化程度是最高的。奶业一体化程度高主要是由于牛奶鲜活易腐,挤奶一日数次,需要及时冷却、收集、储运,以保证鲜奶的质量,产加销任何环节的不协调都会影响鲜奶及其制品的质量。同时,产业链的整合及协调,减少或消除了产加销各方利益冲突,可以提高整个奶业的效率和效益,增强其市场竞争力。三.日本日本是一个以家庭经营为主体的国家,与欧美相比畜牧业生产规模比较小,但是,在畜牧业的生产、加工、流通与贸易的各个环节和各个品种部门以及各个地区都分别成立了为数众多的互助合作组织以及行业协作组织。全国性畜牧业生产者合作组织就有30多个,如畜牧振兴事业团、中央畜牧会、畜牧技术协会、全国奶农合作社联合会、日本肉鸡协会等等。这些协作组织为其成员提供市场信息、生产协调指导、加工技术开发、产品销售及经营指导等各种服务。通过这种服务使各个经济主体的生产、经营成本大大节约,生产经营活动溶入整个产业体系。在日本肉牛生产体系中,20世纪70年代以后,以购入饲料进行舍饲饲养成为主流。100头以上规模的农户的饲养量占总饲养头数的比重由1985年的17.9%,发展到1995年的32.8%,1995年11头以上的大规模农户数占的比重仅4.7%,而10头以下的小规模一贯型经营农户占75%。在日本,家畜屠宰处理是法定的公营事业,政府认可的屠宰场包括专门屠宰场、肉食批发市场附设屠宰场以及肉食中心3种形态。这些都是地方政府或农协等公共团体直接经营或由以他们为主出资经营。农户以及生产者可以用比较低的费用委托这些机构进行屠宰处理,所以日本很早就基本上实现了家畜的定点集中屠宰。而流通则主要是通过由10个公营的中央肉食批发市场,27个由地方政府、农协及加工企业合作社投资设立的地方肉食批发市场,以及249个主要由生产者团体、家畜商团体,地方公共团体设立的产地家畜市场进行。三、畜牧业经营管理研究的内容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主体为了自身发展,在充分获取信息和仔细分析基础上,制定不同的策略,以决定是采取竞争还是合作,可以说,任何制度的形成都是双方或多方多重博弈的结果,农业产业化经营也不例外。农业产业化经营问题产生于二战后发达国家,中国在20世纪90年代初产业化经营成为经济发达地区出现的一种新的经济现象,是继家庭承包责任制和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之后的又一伟大创举。而畜牧业作为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地位和作用不断增强,特别在中西部地区,其产值已占农业产值的50%以上,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2001年中国加入WTO后,畜牧业在国际舞台上成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其优势越发明显,而畜牧产业化经营作为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的重要途径,它解决了诸如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农户弱小地位等诸多问题,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现实性。无论从什么角度来说,产业化经营对于我们来说都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国内外在对大农业的产业化经营方面研究得多,而专门研究畜牧部门产业化经营相对较少,某些方面还处于空白,研究主要集中在产业化经营的组织形式、运行机制、社会化服务等方面,近年来,开始涉及到产业化经营的风险、风险防范和控制的研究上,而对于产业化经营与市场、产品、营销的关系研究得较少,至今还未专门研究。作者力求向纵深和系统两方面来论述畜牧业产业化经营,研究视角从宏观到中观、微观方向深化。本文根据世界各国畜牧产业化经营的经验和我国在各地运行的实践,对农业(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理论、实践、经营效果及风险进行了系统、深入的探讨,其主要内容为:一、界定畜牧产业化经营的内涵。概念的准确界定是分析研究的前提和基础。畜牧产业化经营是畜牧生产经营从单纯的生产领域扩展到加工与流通领域,使畜牧业诸环节即产前、产中、产后结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产业化各经营主体是否结成利益共同体是衡量某种经营是否实现产业化的基本条件,与产业化经营相对立的另一种形式是WP=4生产、流通的完全分离。二、阐述农业(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基本理论。从不同层面,分别运用宏观经济学理论、微观经济学理论、产业经济学理论、社会分工合作理论、交易费用理论、市场经济理论、利润平均化理论、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理论来理解农业(畜牧业)产业化经营,并以这些理论为指导,在实践中要树立城乡一体化、工农一体化观念,尊重农民意愿,以加快实施中国农业(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三、研究畜牧产业化经营的微观基础及其组织创新。微观基础是产业化经营的基石。畜牧产业化微观基础类型较多,有专业化生产的畜禽养殖大户、家庭牧场、畜牧场、股份合作制畜牧企业(公司)、畜牧企业集团、畜牧专业协会、专业性的合作经济组织、畜牧专业市场等,它们有不同的特点,形成和发展的条件也有差异,适应范围和未来趋势也不尽相同,它们都有望结合,形成不同的模式。四、论述主导产业。作者运用比较经济理论、扩散效应理论、区域经济理论作为主导产业选择的依据。从发展主导产业的商品生产、加工基地,突出畜牧主导产业发展重点,对主导产业进行合理布局以及加强对主导产业的宏观调控等方面来培育主导产业。第一章教学目的了解畜牧业经济形式,熟悉畜牧业主要经营方式,熟悉畜牧业生产结构特点,掌握畜牧业扩大再生产的方法教学重点掌握畜产品外延扩大再生产与内涵扩大再生产的分析方法。授课时数:22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畜牧业经济形式和经营方式一、我国社会主义畜牧业的发展与畜牧业现代化1.我国畜牧业经济的建立与发展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和建国后畜牧业经济的发展概况。解放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畜牧业保持了较高的发展速度,实现了持续增长,畜产品产量在世界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畜牧业生产大国。肉产量占世界的比重从1962年的3.61提高到2002年的26.91了解我国在良种繁育推广、饲料生产供应、疫病防治和科学技术服务方面取得的成就。中国畜种结构的变化较大,2002年与1962年相比较显示:猪肉比重经历了一个提高再降低的过程,截止到40年后的2002年,猪肉比重基本没有变化,保持在66%左右。而禽肉比重的变化则正好相反,经历了一个降低再提高的过程,在2002年的比重为19.33%,仍低于1962年的比重。而牛肉和羊肉的比重则有所提高,但是仍然远低于猪肉和禽肉,2002年的牛肉和羊肉比重都小于10%。2002年猪肉、禽肉、牛肉、羊肉的产量合计占肉类总产量的98.53%。细节请参见畜种结构。2002年的世界食草家畜牛和羊产量的比重为29.59%,而中国的比重仅为13.23%。与世界畜牧业生产的畜种结构比较可以发现,我国存在着一方面是食粮畜禽数量偏高,市场基本饱和,价格波动频繁;另一方面是食草家畜多年来价格一直坚挺,但生产潜力并没得到充分挖掘。因此,随着畜产品短缺时代结束、买方市场的到来,目前畜牧业存在的结构性矛盾越来越突出。一个明显的例证是:一方面食粮畜禽数量偏高,市场基本饱和,价格波动频繁,生产屡屡受到冲击,先是1997年鸡蛋价格跌入低谷,至今仍处在较低价位,继而1998年受东南亚金融风波影响,鸡肉出口受阻,价格一蹶不振,进入1999年,生猪价格大幅下降,养猪业又陷入困境。另一方面,牛、羊等食草家畜多年来价格一直坚挺,牛、羊生产虽然有了长足发展,但生产潜力并没有得到充分挖掘,大量作物秸秆闲置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