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作文教学创新思维的培养语文教研组陈召彬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一席话给我们很大的启发:“思维是学习的第一要素,善于创新思维是古今中外有成就的人共同的成功秘诀。”作文是思维的反映,学生作文出现立意肤浅、人云亦云,千人一面等现象正是由于思维简单化、平面化,以及思维定势对纷繁复杂的事物习惯于用固有的思维模式去衡量评判和思考的结果,即缺乏创新思维。一般地说,创新的培养离不开以下几种思维能力的培养:一、想象思维能力的培养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既然如此,在教学中,我们就很有必要开展一些针对性训练以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续写。如《药》的结尾说夏瑜的坟上有花圈,那么,这个花圈是谁送的呢?是他的战友?还是其他人?他是为何要冒着生命危险去送?又如《项链》的结尾,当路瓦栽夫人知道项链是假的后,她是怎样想的?表情怎样?佛来思节夫人又是如何处理项链的呢?这些都可以根据课文,对学生进行想象思维的训练,续写出故事的发展。(二)看图作文。这也是训练想象思维的一条重要途径。搜集一些图片、漫画,针对画面蕴意进行评论,或就意境进行想象。(三)幻想。幻想是创造性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正处在花季雨季的少男少女们,他们富于幻想,常在幻想中构筑自己的理想世界,只要我们稍加指点,他们便会兴趣盎然地拿起笔来,写出个性鲜明、形象生动的童话或科幻作品,1999年高考作文《假如记忆能移植》佳作联翩就是最好的明证。二、求异思维能力的培养求异思维是寻求异的一种分析性的思维方式。它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探索,以寻求具有个性特征的答案,达到殊途同归的思维方式。求异,实质上就是要挣脱习惯思维的束缚,突破业已固定的思维定势,做到言前人所未言,发前人所未发。正如切苹果,按从蒂部切到顶部的通常做法,我们是永远也不可能发现其果核能呈五角星状的。这大概就是苏轼所说的“为文以反常合道为趣”吧。比如写《陌生人》,定势思维习惯写真正的“陌生人”。从熟悉到陌生,对社会深刻的揭示。有的学生取材于熟悉的家庭生活,写父母在改革大潮的冲击下,由亲情到亲“钱”,故熟悉的面孔越来越“陌生”了;有的同学写三月里学雷锋,同学们旧貌变新颜,差生由不爱学习到主动的学习,由违反纪律到自觉维护纪律,眼前的他与昔日相比简直判若两人。这样就突破了定势思维,在选材和立意上就比别人高了一筹,当然“为文”也就有“趣”了。但值得注意的是,求异不是求“谬”、求“非”,而是一定要“合道”,只有把握了求异的尺度,才有可能写出既符合客观实际、又构思独特、观点新颖的文章。三、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逆向思维是一种让思维形成对正面、脱离常规的思维方式。它是从问题的对立面进行思考,在思考中创立新形象,获取新颖独到的结论。如在学完《毛遂自荐》后,有的同学在读后感中认为十九门客在发现毛遂的才华后,能从“目笑”到心月艮,并鼓励毛遂施展才华(“先生上”),说明他们知错就改,见贤思齐,是值得称赞的。分析结合历史,并言之有物,言之成理,见解深刻。我抓住契机,连续做了《“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又何妨》、《有志者事竟成吗?》、《酒香也怕巷子深》、《良药何必苦口》等作文,学生感到很刺激,一篇比—…篇写得成功。他们从这些写作训练中渐渐学会了从一个事物对立而又并存的另一面进行逆向辩证分析,从而找出矛盾的两方到亲“钱”,故熟悉的面孔越来越“陌生”了;有的同学写三月里学雷锋,同学们旧貌变新颜,差生由不爱学习到主动的学习,由违反纪律到、自觉维护纪律,眼前的他与昔日相比简直判若两人。这样就突破了定势思维,在选材和立意上就比别人高了一筹,当然“为文”也就有“趣”了。但值得注意的是,求异不是求“谬”、求“非”,而是一定要“合道”,只有把握了求异的尺度,才有可能写出既符合客观实际、又构思独特、观点新颖的文章。三、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逆向思维是一种让思维形成对正面、脱离常规的思维方式。它是从问题的对立面进行思考,在思考中创立新形象,获取新颖独到的结论。如在学完《毛遂自荐》后,有的同学在读后感中认为十九门客在发现毛遂的才华后,能从“目笑”到心服,并鼓励毛遂施展才华(“先生上”),说明他们知错就改,见贤思齐,是值得称赞的。分析结合历史,并言之有物,言之成理,见解深刻。我抓住契机,连续做了《“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又何妨》、《有志者事竟成吗?》、《酒香也怕巷子深》、《良药何必苦口》等作文,学生感到很刺激,一篇比—篇写得成功。他们从这些写作训练中渐渐学会了从一个事物对立而又并存的另一面进行逆向辩证分析,从而找出矛盾的两方面相反相承的关系,这就冲破了传统的肯定或否定一切的做法,提高了思辩力,培养并活跃了广阔深刻的思维品质和创新意识。四、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发散思维是指多方向多角度思维的方式。它是客观事物复杂性的反映,它要求充分发挥想象力,从多方面多角度运用多种方法思考问题。这种思维旨在获取各种不同的正确答案。学生可在问题所蕴藏的各种答案中表现出思维的发散成分。就老师命题来讲,应尽可能讲究出题的艺术性,给学生较大的想象空间。我曾出过一道题为《智愚辨》,学生写作立意时,角度各异很有新意,如“智者慧,愚者鲁”(正面),“智愚看法因人而异”(侧面),“大巧若拙,大智若愚”(反面),“智与愚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引申),等等。像这类题对训练学生发散思维是很有好处的。达·芬奇的老师说,即使—个鸡蛋,换了一个角度看,形态也就不一样。当学生思维受阻时,我们就要注意引导学生换个角度、换个方向去思考,或许就能豁然开朗。总之,要改变学生作文立意肤浅、缺乏新意的现状,就必须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从而不断提高作文教学质量。结合学科特点培养创新素质数学教研组祝朝富摘要:数学具有严密的逻辑性,高度的抽象性,广泛的应用性等特点。数学教学应该结合数学特点,通过改变教育观念,鼓励学生大胆开拓,大胆质疑,教学生学会研究和探索来培养学生想创新的意识,敢创新的精神,会创新的能力。主题词:数学特点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当今时代,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激烈。各国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因此,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大力推进教育创新,提高民族创新素质,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我国社会主义教事业的历史任务。为了完成这个任务,我们应该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育模式,改革教学方法,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一、改变教育观念,培养创新意识旧的教育观认为,听话的学生才是好学生,而好奇爱问的学生是不守规矩。然而,事实证明,在老师面前唯唯诺诺,循规蹈矩的学生是很少有所创造的;只有那些有强烈地好奇心和问题意识的学生,才可能做出创新发明。好奇心是创新的基础,只有当学生对什么事情都想看一看试一试时,他才会去发现;而问题是创新的动力,只有当学生能提出自己的问题,他才有兴趣去研究。数学是一个万花筒,其中有许多充满魅力的东西,如悖论、幻方、对称等所产生的奇特现象和出人意料的结果,都是培养学生好奇心和问题意识的好素材。例如,教学生解二元二次方程组:可解得这里,方法正确,结果也对,如果仅就教解方程组而言,例题就算讲完了。但就在这时,一个学生突然指出:只要把方程组的第一组解中的两个未知数互换,就可得到方程组的另一组解。显然,学生提出的这个结论是错的,但如果只是简单地给以否定,就会打击学生提问的积极性,扼杀学生的创新意识。而这时正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好机会。教师不要急着往下讲,而应该因势利导地提出问题:是不是所有方程组的解都有这种特点?哪些方程组才有这种特点?学生会对这个问题充满兴趣,想彻底弄清这个问题。在老师的引导下,他们最终会发现当方程组中的未知数可以互换时,它的解中的未知数也可以互换这个结论,并根据这个特点,找到解这类方程组的简便方法。在数学教学中还有很多这样的机会,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些机会,激发学生创新的火花,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更要保护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的创新举动并不都是合理的,其中有幼稚可笑,也有荒诞不经,对此,教师不必大动肝火,一个不当的批评就可能掐断创新的萌芽。该怎样保护学生的创新意识?我们先来看一个可贵的教育案例:一位美国小学生写文章说,他发现了个蛋,由于认不出是鸡蛋还是鸭蛋,就拿回去放在温室里孵化,结果孵出来的既不是鸡也不是鸭,而是克林顿总统。真不知道这件事如果发生在中国会是什么样的结果,但在美国,此文却得到了老师的高度评价,教育专家们也充分肯定了孩子的想象力。由此我们感到,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就必须要有创新意识,首先要改变教育观念,要有宽容的态度,允许学生好奇多问,给学生一个自由创造的环境,其次是要有敏锐的洞察力,能及时发现学生的创新意识,并给以鼓励和保护。二、鼓励开拓质疑,培养创新精神创新需要开拓精神。要提出新的观点,创造新的方法,都必须离开常规大道,从别人想不到,不敢走的地方开出路来,在数学发展史上,数学规律的发现,数学方法的形成,数学概念的产生,都是勇敢开拓的结果。数学教学应该通过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去探索规律、用反常规方法去解决问题、从不同角度提出不同问题等途径来培养学生敢于创造和敢于开拓的精神。如学生计算7+7+7+7+7+6时,就有三种解法:解法一是按照常规,逐个依次相加;解法二是利用乘法定义,把原式变为7×5+6;解法三则抓住算式中除一个6外尽是7的特点,将原式变成6×7-1.虽然三种解法都正确,但解法三敢于开拓,创造了一个并不存在的7,所以最有创造性。但实验表明,多数学生都没用解法三,究其原因,一是想不到,二是因为前两种解法是熟悉的,用惯了,不易错,而改用解法三,就没有把握,有风险,所以,有的学生既使想到了也不敢用。由此,我们认识到,用不用解法三,已不仅仅是关于一个解题技巧的小问题,而是关系到敢不敢开拓,敢不敢创新的大问题。教师应该对用解法三计算的学生给予表扬,鼓励学生积极探索独特的解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创新还需要敢于质疑的批判精神。创新就是要打破旧的框框,向传统和权威挑战,所以,创新就必须坚持事实求是,坚持真理,就必须不唯师、不唯书、不唯权威,就必须敢于质疑,敢于批判。数学史上,对毕达哥拉斯万物皆数的质疑,导致了无理数的诞生、对欧几里德第五公设的质疑,创造了非欧几何,这些都是不迷信权威的结果。我们应该让学生知道,老师的话并不总是对的,书上的解法并不一定是最好,权威的论断不一定完全正确。在教学中,教师不要总是充当正确的角色,有时可以有意露出个破绽让学生攻击,有时面对学生的问题可以做出无能为力的样子,有时甚至可以有意误导一下学生,再让学生去质疑,去检错,这些都可以激发学生大胆质疑的勇气。数学教学应该通过用不同方法来引出概念、一题多解、数学诡辩、故谬法等来激发学生质疑。例如,为了引导学生质疑,教师在求方程的两个实根的平方和时,先用韦达定理得并故意显示这种解法如何巧妙如何简便,然后让学生检验所得的结果是否正确。学生观察等式的两边后会发现矛盾,两个实根的平方和怎么会是负数呢?于是对老师的巧妙解法产生怀疑,并最终发现老师的解法是错的。至此,可以告诉学生,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看一个结论是否正确,不能看它是由谁说的,而要看它是否符合事实,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数学教学应该结合教学内容来巧设疑,善导疑,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敢于说不的勇气,培养学生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质疑、敢批判的创新精神。三、加强实践应用,培养创新能力数学教学应通过研究性学习来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数学教学大纲》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指导学生做课题实验研究,使数学教学成为再创造、再发现的教学。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所以数学注重推理,但数学决不排除实验,抽象的数字间有什么规律,复杂的图形中隐藏着什么结论,我们往往难以一眼望穿,而只能用实验去探索。所以,数学教学应该给学生提供机会,让学生做一些实验研究。例如,在教完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之后,教师可以提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