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附件:疟疾防治技术方案(征求意见稿)为了加强对全国疟疾防治工作的技术指导,促进《2006-2015年全国疟疾防治规划》的实施,特制定本方案。一、疟区分层与防治策略根据疟疾流行状况,将我国疟区划分为三类,即高传播地区(一类)、疫情不稳定地区(二类)和疫情基本控制地区(三类);各类地区以乡(镇)为单位,依据发病率分别划分为两层或三层,采取相应的防治对策。(一)高传播地区(以下均称一类)包括云南的边境地区、海南的中南部山区。此类地区恶性疟和间日疟混合流行,主要传播媒介为大劣按蚊和微小按蚊。以大劣按蚊为主要媒介的地区,宜采取以传染源控制、人群防护和环境改造相结合的综合性防治策略;以微小按蚊为主要媒介地区,宜采取以传染源控制和媒介防制并重的综合性防治策略。以乡(镇)为单位,按发病率分为三层:1.一类一层发病率>1‰;2.一类二层发病率1/万~1‰;3.一类三层发病率<1/万。(二)疫情不稳定地区(以下均称二类)包括安徽、湖北、河南、江苏等省的部分地区。此类地区仅有间日疟流行,主要传播媒介为中华按蚊和嗜人按蚊。在以中华按蚊为主要媒介地区,宜采取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性防治策略;在以嗜人按蚊为主要媒介地区,宜采取传2染源控制和媒介防制并重的综合性防治策略。以乡(镇)为单位,按发病率分为两层:1.二类一层发病率>1/万;2.二类二层发病率≤1/万。(三)疫情基本控制地区(以下均称三类)除上述两类地区外的其它地区。此类地区经过多年的防治,疟疾流行已得到控制。宜采取传染源监测和人群健康教育为主的防治策略。以乡(镇)为单位,按有无当地感染的病例分为两层:1.三类一层有当地感染病例;2.三类二层无当地感染病例。西藏自治区的林芝地区待确定当地的主要传播媒介和发病率后,参照上述疟区分类和分层,采取针对性的防治措施。二、技术措施(一)传染源控制1.病例发现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包括村医和个体医生)均应根据《疟疾诊断标准》(见附录1),发现疟疾病例(包括确诊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和疑似病例)并登记、上报。(1)发热病人血检:凡具备开展疟疾实验室诊断条件的医疗卫生机构,对发热病人均应开展疟原虫镜检或快速诊断(见附录2)。以乡(镇)为单位,各类地区的发热病人血检应达到以下要求:①一类一层地区镜检对象为临床诊断为疟疾、疑似疟疾、不明原因发热和疑似感冒病人(称“四热”病人),年血检率达到5%以上,血检覆盖率达3到90%以上;一类二层地区镜检对象为临床诊断为疟疾、疑似疟疾和不明原因发热病人(称“三热”病人),年血检率达到3%以上,血检覆盖率达到80%以上;一类三层地区镜检对象为“三热”病人,年血检率达到1%以上,血检覆盖率达到70%以上;②二类一层地区镜检对象为“三热”病人,年血检率达到3%以上;二类二层地区镜检对象为“三热”病人,年血检率达到1%以上;③三类一层地区镜检对象为“三热”病人,年血检率达到0.3%以上;三类二层镜检对象为临床诊断为疟疾、疑似疟疾的病人,年血检率达到0.1%以上;(2)病例侦查:一类一层、二层和二类一层地区,在疟疾传播季节应对发病较高的行政村或自然村开展主动病例侦查,每月一次。2.疫情报告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检疫机构及其执行职务的医务人员(包括乡村医生和个体医生),均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的规定,及时发现并报告所有疟疾病例,包括实验室确诊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和疑似病例。3.病例治疗(1)确诊病例、临床诊断病例的治疗:对依据《疟疾诊断标准》诊断的疟疾病例均应按照《我国抗疟药使用原则和用药方案》(见附录3)进行规范治疗。(2)疑似疟疾病例的假定性治疗:在一类和二类地区,对疑似疟疾病例进行假定性治疗,并对治疗有效的疑似病例按疟疾病例给予规范治疗;三类地区可对疑似病例直接按疟疾病例给予规范治疗。4.休止期根治4(1)各类地区均应在每年传播季节前,对一年内有间日疟病史者采用伯氨喹8天疗法进行休止期根治。(2)在一类一层和二类一层地区发生暴发的乡(镇)或行政村,可视情况对l年内有疟史患者的家属、四邻居民、上个传播季节的露宿、夜间室外作业者等重点人群或全民进行休止期服药(伯氨喹8天)。(3)在严重流行和暴发流行地区,如有较多的漏治和治疗不规范病例,可采用氯喹、伯氨喹8天疗法进行疟史患者根治、重点人群和全民服药。(二)媒介控制1.化学防制可采取杀虫剂浸泡蚊帐或室内滞留喷洒措施杀灭媒介按蚊。(1)杀虫剂浸泡蚊帐:在以嗜人按蚊或微小按蚊为主要媒介的一类、二类地区,以乡镇为单位发病率大于1‰时,在发病较高且普遍使用蚊帐的村庄,每年于传播季节前,开展一次杀虫剂浸泡蚊帐,蚊帐浸泡率达到90%以上,有条件的地区应推广使用长效蚊帐;在二类地区控制暴发流行时,也可以村为单位实施杀虫剂浸泡蚊帐;在各类地区,对上山、野外作业以及流动人口聚集地人员使用的蚊帐均应进行杀虫剂浸泡(见附录4)。(2)室内滞留喷洒:在以嗜人按蚊或微小按蚊为主要媒介的一类、二类地区,以乡镇为单位发病率大于1‰时,可实施DDT(二二三)或持效菊酯类杀虫剂室内滞留喷洒,每年于传播季节前喷洒1~2次,可间隔3个月;在单一中华按蚊媒介地区出现暴发疫情时,也可实施DDT(二二三)或持效性菊酯类杀虫剂进行室内滞留喷洒;在一类地区流动人口集聚地应实施室内滞留喷洒(见附录5)。3.环境治理根据大劣按蚊、微小按蚊、嗜人按蚊、中华按蚊幼虫孳生地环境特征,结合爱国卫生运动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展清理洼地积水、疏5通沟渠等有针对性的环境治理措施,减少幼虫孳生;在有条件的地区,也可采用生物制剂在孳生地杀灭幼虫。在二类区应宣传、引导群众在改、建房屋时增设后窗,以改善室内通风条件,减少炎热季节的室外露宿。(三)个人防护1.防止蚊虫叮咬在一类地区野外作业或露宿的人员,应使用驱避剂和/或使用蚊帐,避免蚊虫叮咬。2.个人预防服药无免疫力的人群进入疟区时,应于传播季节定期服用抗疟药物,特别是出国到高疟区人员,更应注意加强个人预防。采用的抗疟药物及方案同集体预防服药,或选用其它具有抑制性治疗作用的药物。连续服药的时间最长不超过半年,离开有间日疟流行的疟区时应给予伯氨喹8天治疗(见附录3)。疟疾流行区夜晚室外作业与野外住宿者等高危人群,在传播季节亦应进行预防服药,并加强个体防护。(四)群体防护进入一类一层地区的的矿山、大型建筑工地等人群,开展集体预防服药,服药方法见附件3。(五)暴发疫情处理1.暴发疫情标准以行政村为单位月发病数是上年同期的2倍或以上,且一类地区的发病率达到3%或以上、二类、三类地区达到1%或以上为暴发疫情。连续5年或以上无当地感染病例的县,发生输入继发病例也为暴发疫情。2.暴发疫情调查发生暴发疫情时,应尽快核实疫情,通过现患率、带虫率、疟史率等调查掌握流行程度、流行范围和主要虫种;通过按蚊种群与密度6调查,确定传播媒介及其密度,根据调查结果确定实施控制暴发疫情的范围与主要措施。3.暴发疫情控制(1)传染源控制①对所有确诊病例、临床诊断病例、疑似病例均按疟疾病例进行规范治疗。②扩大发热病人血检范围,对已明确诊断为其他疾病外的所有发热病人进行血检。③对当年累计发病率≥10%的乡(镇)、村实施全民预防服药,服药方法见附录3。(2)媒介控制:见(二)媒介控制。4.暴发疫情处理评估在处理暴发疫情时,应及时对控制措施的落实情况、效果及疫情动态进行分析与评估,以改进工作。(六)流动人口疟疾管理1.云南边境地区(1)开展经常性的疟疾防治知识宣传教育。(2)在边境口岸设立镜检站,对出入境的发热病人进行血检,发现的疟疾病人给予规范治疗。(3)对在境外居留的出境人员进行预防服药。(4)对在境外居留10天以上返回的当地居民进行疟史询问、血检疟原虫,对有疟史者、血检阳性者进行规范治疗;对10天以内的短暂居留者,追踪观察15天,如出现发热,立即血检疟原虫,以及时发现病例。(5)对内地到边境地区的人员要加强个人防护,采取包括防止蚊虫叮咬和7预防服药等措施。2.疟区大型工地(1)在一类一层、二层和二类一层地区进行大规模开发建设时,项目建设单位须把疟防工作纳入工程规划,编制预算。配备一定数量的专职或兼职卫生人员,在当地疾控机构的指导、监督下,按要求开展疟疾防治。(2)建设单位应在施工人员进入工地前和施工期间,对其进行疟防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全体施工人员的疟防知识水平和自我保护能力。(3)建设单位应对所有施工人员开展疟疾病例侦查与传染源管理。对发热病人及时采血镜检或送检,对临床诊断病例和疑似病例均应进行规范治疗,对2年内有疟史者给予休止期根治。(4)在疟疾传播季节,施工人员应使用蚊帐,夜间作业者应使用驱避剂防止蚊虫叮咬;在以微小按蚊或嗜人按蚊为主要媒介的地区,可根据实际情况,实施室内药物滞留喷洒或药物浸泡蚊帐的措施。3.其它地区(1)在一类地区,重点加强对来自低疟区或非疟区的流动人员的疟疾管理,采用预防服药和防蚊措施实施防护,防止疟疾在这些无免疫力人群中暴发;(2)在二类地区,要加强对来自高疟区人员的检测,对有疟史者给予抗疟治疗,防止新的疟原虫种、株输入与扩散。(3)在三类地区,重点加强对来自高疟区和从高疟区返回人员的疟疾管理,做好人员登记和疟史询问,对1年内有疟史者按氯/伯8天疗法进行规范治疗;对所有发热病人进行疟原虫血检;对所有临床诊断病例和疑似病例均给予规范抗疟治疗;密切注视病例或疑似疟疾病例周围人群的疟疾发病情况,以防止输入性传染源引起新的流行。8(七)健康教育各类疟区均应开展疟疾防治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1.制订计划与方案根据不同疫区疟疾防治工作目标任务、防治工作中的主要问题以及当地的社会经济状况等制订健康教育、健康促进工作计划与方案,必要时应先作基线调查与预试验。2.采取适宜的形式既要利用现代传媒,又要采用传统的、有地方特色的传播手段,面对公众主要利用大众传播手段,针对目标人群可采用人际传播等多种手段,做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使核心信息真正渗入社区、深入人心,形成健康行为。3.抓好重点人群的健康教育根据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特点、文化程度和疟疾流行规律,确定高危人群和易感人群,实施有针对性的宣教措施。(八)监测1.国家监测点根据《全国疟疾监测方案》开展监测;各地可根据当地情况设立本地监测点,并参照《全国疟疾监测方案》开展监测。2.在一类三层、二类二层地区对“三热病人”开展血检,以乡镇为单位,年血检率达到1%以上。3.在三类一层地区对“三热病人”开展血检,以乡镇为单位,年血检率达到0.3%以上。对发现的病例进行个案调查并于一个月后对周围居民进行一次主动病例侦查。4.在三类二层地区对“二热病人”开展血检,以乡镇为单位,年血检率达到0.1%以上。对发现的病例进行个案调查并于一个月后对周围居民进行一次主动病例侦查。9附录1.疟疾诊断标准2.发热病人血检方案3.抗疟药使用原则和用药方案4.杀虫剂浸泡蚊帐方案5.室内滞留喷洒方案10附录1疟疾诊断标准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疟疾诊断标准。本标准适用于各级各类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医疗卫生机构对疟疾的诊断。2术语和定义本标准采用下列术语和定义。2.1疟疾malaria由疟原虫寄生于人体引起的传染性疾病,包括间日疟、恶性疟、三日疟和卵形疟等四种。2.2重症疟疾severemalaria疟疾患者出现严重并发症,并需住院治疗。其中,脑型疟多见。2.3带虫者carrier血中有疟原虫而无临床症状者。3诊断依据3.1流行病学史曾于疟疾传播季节在疟疾流行区住宿、夜间停留或近二周内有输血史。3.2临床表现3.2.1典型的临床表现呈周期性发作,每天或隔天或隔两天发作一次。发作时有发冷、发热、出汗等症状。发作多次后可出现脾大和贫血。重症病例出现昏迷等症状。3.2.2具有发冷、发热、出汗等症状,但热型和发作周期不规律。3.3假定性治疗11用抗疟药作假定性治疗,3天内症状得到控制。3.4实验室检查3.4.1显微镜检查血涂片查见疟原虫。其虫种有间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等4种。3.4.2疟原虫抗原检测阳性。4诊断原则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