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银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年1月9日白银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审议通过目录序言.1第一章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环境.1一、发展基础.1二、环境条件.11三、阶段性特征.14第二章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16一、指导思想.16二、总体目标.17第三章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21一、做大有色金属工业.21二、做强精细化工产业.22三、壮大能源新能源工业.22四、积极培育装备制造产业.23五、提升陶瓷和建材工业.24六、着力发展农畜产品深加工业.24七、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25第四章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6一、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26二、不断壮大特色优势产业.29三、加快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30四、加大农村扶贫开发力度.31五、努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32第五章优化区域空间布局积极推进城镇化进程.33一、积极推进兰白都市经济圈建设.33二、加快白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34三、高起点规划建设白银工业集中区.34四、着力建设沿黄特色经济带.35五、加快城镇化建设进程.36第六章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37一、着力提升传统服务业.37二、创新发展商贸物流业.37三、大力发展特色旅游业.38四、培育发展文化产业.39五、积极发展金融保险业.39第七章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发展条件.40一、构建综合交通体系.40二、加强农田水利建设.41三、加快电网建设.42四、强化城镇基础设施建设.43五、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43第八章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建设“两型社会”44一、加大造林绿化力度.44二、加强生态环境保护.45三、大力发展循环经济.46四、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48第九章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建设创新型白银48一、优先发展教育.48二、增强科技创新能力.49三、繁荣发展文化体育事业.50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51第十章加强社会建设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52一、努力扩大就业.52二、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52三、强化社会保障.53四、完善城镇住房保障制度.54五、加快医药卫生事业改革发展.54六、全面做好人口工作.55第十一章深化体制改革扩大对外开放.56一、继续深化各项改革.56二、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57三、提高对外开放水平.59四、创新投融资方式.60五、营造良好发展环境.60第十二章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61一、加强民主法制建设.61二、强化社会管理.62三、加强精神文明建设.63第十三章规划实施与保障措施.64一、加强规划衔接.64二、强化组织落实.65三、实施规划评估.66序言“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白银跨越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根据《中共白银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的《白银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简称《规划纲要》),主要阐明白银市未来五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发展重点和政策导向,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加快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努力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规划纲要》是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市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依据。第一章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环境一、发展基础“十一五”时期,是我市抢抓机遇、攻坚克难,加快转型、科学发展的重要时期。全市上下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完善发展思路,强力推进转型发展,经济社会保持了持续快速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迈出坚实步伐。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全市主要经济指标实现了“六翻番、四超额”:生产总值达到311.18亿元,年均增长12.5%;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7680元,年均增长12.1%;工业增加值达到144.09亿元,年均增长16.5%;五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15.68亿元,年均增长23.4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85.97亿元,年均增长16.92%;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1.84亿元,年均增长20.3%,这六项指标均比“十五”末翻了一番。大口径财政收入达到33.81亿元,年均增长14.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213元,年均增长12.38%;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386元,年均增长10.85%;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45%,这四项指标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森林覆盖率由“十五”末的5.5%提高到7.57%。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达到36%,比“十五”末增长5.9个百分点。城市转型步伐加快。经过主动争取和不懈努力,白银被列为国家首批资源枯竭城市,总计落实资源型城市财力性转移支付资金5.77亿元,基础设施建设和主导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取得明显成效。坚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实施各类项目2760项,比“十五”时期增加450项,投资总额是“十五”时期的2.86倍,市及市以下完成投资363.1亿元,年均增长27.8%,投资兴建了一批事关长远发展的重大工程。主体企业实力明显增强,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白银公司与中信集团成功实现战略性合作,中材集团、大唐集团、中科宇能等国内知名企业落户白银。园区建设步伐加快,白银高新技术产业园成功晋升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入驻企业85家,新材料、精细化工等特色产业不断壮大;西区经济开发区发展成为全市新的行政、商住和文化中心;平川经济开发区陶瓷、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初具规模;刘川工业集中区建设开始启动。各类园区成为项目建设和产业聚集的重要平台。结构调整成效初步显现。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工业经济呈现总量扩大、结构优化、效益改善的新格局。全市新增有色金属生产能力18万吨,新增火电、水电、风电等发电能力230万千瓦,以TDI为龙头的新型化工产业链条基本形成,机械、建材、农产品加工和高新技术产业形成一定规模。技术创新能力明显增强,我市被国家命名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全省产学研合作示范市,有色金属新材料及制品产业基地被纳入国家火炬计划,银光公司入选国家级创新型试点企业。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128.31亿元,年均增长18.35%。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加大投入力度,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灌区农业集约化发展水平显著提高,旱作农业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实施全膜双垄沟播推广工程,亩均增产108.5公斤,实现了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全市粮食总产量比“十五”末增加14万吨。瓜菜、草畜两大战略产业已具雏形,蔬菜种植和畜牧养殖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55%;小杂粮、玉米、马铃薯、大枣、枸杞等特色农产品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14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694家。传统服务业巩固提升,房地产业、文化旅游、金融保险等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金融机构贷款余额比“十五”末增长2.38倍。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102.42亿元,年均增长9.74%。三次产业结构由“十五”末的14.35:50.52:35.13调整为12.1:55:32.9。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完成交通投资41.4亿元,新增公路2880公里,比“十五”末增长45%,其中高速公路达到182公里;新建改建农村公路3963公里,总里程达到8474公里,比“十五”末增长88%。完成水利投资8.38亿元,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5万亩、节水灌溉12.86万亩、梯田42.5万亩,改造中低产田2.5万亩;农村安全饮用水覆盖面达32%。深入推进城乡电网改造,白银电网输变电等级升至750千伏。着力实施“四大民心工程”,城市大气污染治理、城乡安全饮水、清洁能源和人居环境建设成效显著,削减化学需氧量3398吨、二氧化硫9万吨,年减排工业废水475万吨,中心城区二氧化硫的浓度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城区空气优良天数由“十五”末的191天增加到287天;引大入秦白银城区供水工程建成蓄水,白银城区和景泰、会宁县城天然气工程建成使用,新增农村户用沼气6万多座。加大城市大环境绿化力度,实施了市区金沟综合治理、大坝滩综合开发、金鱼公园改造和靖远北城区改造,建成全民健身广场、文化广场等公共活动场所。城市污水、生活垃圾处理设施日趋完善,城区集中供热面不断扩大。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8.67%,污水处理率达到46.33%,燃气普及率达到55.38%,集中供热面积达到1029.95万平方米,城市供水综合生产能力达到46.8万立方米/日。主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24%,人均公共绿地6.86平方米。新建改造市区道路28公里,城市建成区扩大到54平方公里。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坚持兴办惠民实事,逐年加大民生投入,集中解决了一批群众关心的实际问题,城乡居民衣、食、住、行条件大为改善。扶贫开发力度加大,通过实施整村推进、以工代赈、易地搬迁等扶贫工程,有11.08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面由27%下降到19%。大力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实施全民创业工程,城乡就业渠道不断拓宽,每年新增就业岗位2万个以上,输出劳务28万人。从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三个层次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覆盖率达到99.26%,城乡低保人数分别达到7.57万人和22.78万人。住房公积金净归集余额达到10.8亿元、贷款余额7.1亿元。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和棚户区改造,城市居民人均住房面积由19.7平方米增加到28.2平方米,农村人均住房面积由20.06平方米增加到24.88平方米。开工建设棚户区30个片区、19976套112.51万平方米,有力促进了旧城改造。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加大社会事业投入,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健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建立了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落实教育投入9.2亿元,新建改建校舍78.7万平方米,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师资队伍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2.8%,高考升学率逐年提高。加强医药卫生工作,初步建立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医疗保障、医疗救治服务和药品保障体系,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全部农村人口,社区卫生服务覆盖市区所有居民。建成了市广电中心、体育中心、文化中心和黄河石林书画院,实施了乡镇文化站、广播电视“村村通”、农家书屋等一批公共文化项目,举办了全市第二届运动会。实施了20户以上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建设工程,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不断加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开展“平安白银”创建活动,重视安全生产,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依法加强宗教管理。民主法制建设逐步加强。扎实开展“五五普法”教育,依法治市有序推进。清理废止规范性文件311件,受理审结行政复议案件311件,行政行为更加合法有效。推进“信访积案化解年”等活动,突出问题得到有效化解。开展“行政效能建设年”等活动,实现政务大厅搬迁扩容,取消审批服务事项482项,减幅52%。建成市电子监察中心,发挥市长信箱和“政风行风热线”作用,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得到有效遏制。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国有工业企业改制重组和产权多元化改革基本完成,粮食、流通等领域国有非工业企业改革加快推进,以县乡财政、义务教育、乡镇机构改革为重点的农村综合配套改革不断深入。稳妥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和事业单位改革,农村土地流转、集体林权制度、水利工程管理体制等涉农改革取得重要进展,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有序开展。对外合作取得新进展,与亚行、国开行、农发行及商业银行建立了良好合作关系,利用外资规模8000多万美元。招商引资逐步成为拉动投资和经济增长的新生力量,签约招商引资项目677项,签约资金408亿元,比“十五”末分别增长54%和69%。竣工项目488项,完成投资186亿元。白银市对外影响力不断扩大,城市知名度显著提高。荣获省级文明城市称号,“全民国防教育先进单位”,四次蝉联省级卫生城市。连续两次荣膺“全国双拥模范城”。专栏1:白银市“十一五”主要预期指标完成情况主要指标单位“十五”末实际完成数“十一五”规划预期目标2010年实际年均增长(%)备注预期年均增长(%)生产总值亿元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