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注重道德传承加强道德实践一、教学内容:第一节道德及其历史发展;第二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第三节继承与发扬中国革命道德;第四节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二、教学目的: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道德的基本理论知识以及中华民族优秀道德传统和社会主义道德,帮助高职大学生深刻认识道德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自觉继承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和人类道德文明的优秀成果。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道德的功能与作用;2.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3.中国革命道德的主要内容;4.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和基本原则;5.积极投身崇德向善的道德实践。四、教学方法、手段: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结合案例教学,讲授法、问题讨论法相结合。五、课时:2课时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世界上只有两样东西让我敬畏,一个是我头顶上灿烂的星空,另一个就是心中永恒的道德法则。——康德墓碑铭文道德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皆见,人人都知道道德,可并非人人都说得清道德是怎么回事。比如说:道德是怎么产生的?它到底有什么用?讲道德有什么好处?不讲道德会有什么样的后果?有些行为的善恶为什么人们众说纷纭?有些时候为什么不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同学们可能有着许多的疑问,那么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来学习吧。【新授内容】第一节道德及其历史发展道德的概念: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它是以善恶为评价方式,主要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来发挥作用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教师可给学生讲授古代的“慎独”思想。“慎独”思想主要讲的就是个人对自己的约束。(提问:道德是不是先天就有的?)【案例】:五只猴子的故事(导入到道德的起源)一、道德的起源与本质(一)道德的起源道德的起源: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其产生有多方面的条件,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1.社会关系的形成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人类的道德生活本质上是对人们社会关系的认识和反映,道德的产生必须以人类社会关系的形成为前提。2.人类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自我意识的产生,是标志着人把自身同动物区别开来的重要的一步。当人开始意识到自己作为社会成员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意识到自己与他人或集体的关系以及如何去调节这种关系时,作为自觉意识和人类精神自律的道德才能得以产生。3.人的劳动是道德起源的历史前提。劳动创造了道德主体;劳动创造道德需要;劳动提供道德产生和发展的动力。(二)道德的本质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1、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决定着各种道德体系的性质。2、社会经济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利益决定着各种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3、在阶级社会中,社会经济关系主要表现为阶级关系,因此,各种道德体系也必然带有阶级属性。4、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必然引起道德的变化。【案例】广州与伯尔尼的道德对比【问题讨论】:可否从上面的例子说明伯尔尼市民的道德素质比广州市民的道德素质要高?伯尔尼市民与广州市民道德行为差异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引导学生讨论此问题)【问题讨论】:既然经济决定道德,为什么延安时期经济落后,人们的道德水平反而高;今天经济发展了,人们的道德水平反而下降了?【案例点评】:与延安时代比,今天的道德水平真的降低了吗?-------注意道德现象与道德本质的差异;延安时代的道德是战时状态的非常态表现(人员的绝对纯化、经济的赤贫、国难当头的现实是延安时代的特殊社会背景)结论:经济决定道德是从终极意义而言;经济发展与道德发展具有不同步性。二、道德的功能与作用【名人名言】:人类最重要的努力莫过于在我们的行动中力求维护道德准则,我们的内心平衡甚至我们的生存本身全部有赖于此。只有按道德行事,才能赋予生活以美和尊严。——爱因斯坦(一)道德的主要功能道德的功能,是指道德作为社会意识的特殊形式对于社会发展所具有的功效与能力。它是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及实现自律完善的一种重要精神力量。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人的自我完善、推动人的全面发展。1、道德具有认识功能。道德的认识功能是指道德反映社会现实特别是反映社会经济关系的功效与能力。道德是人们认识和反映社会现实状况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方式。2、道德具有规范功能。在正确善恶观的指引下,规范社会成员在职业领域、社会公共领域、家庭领域的行为,并规范个人品德的养成。3、道德具有调节功能。道德的调节功能是指道德通过评价等方式,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和实践活动,协调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的功效和能力。这是道德调节最主要的形式。【案例】4万“巨款”带来的10年折磨【教师讲解】每个人在金钱面前都难免会发生一些动摇。正如案例里,10年前,苏大友和毕天淑在金钱面前动摇了,但是道德告诉他们什么才是正确的,10年后,虽然苏大友和毕天淑的生活依然艰辛,但是他们最终还是将4万元巨款交给公安局,这说明了道德使人们在利益面前能够明辨是非、善恶和美丑。道德能够帮助人们认识社会道德生活的规律和原则,认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认识自己对家庭、他人、社会的义务和责任。道德借助于道德观念、道德准则、道德理想等形式,使人正确选择自己的行为,指导自己的道德实践,积极塑造自身的道德人格。苏大友和毕天淑在拾到钱的10年当中,虽然没有任何人知道他们捡到钱的秘密,但是,他们自己却在不断地受着良心的谴责。这说明道德不断地引导和激发人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人们的行为逐步从道德理想的“应然”向道德行为的“实然”转化。(二)道德的社会作用道德的作用主要表现在:1.道德为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服务;2.道德对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存在有着重大的影响。3.道德通过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4.道德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人的自我完善、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动力。5.在阶级社会中,道德是调节阶级矛盾和队里阶级之间开展阶级斗争的重要工具。【案例】长江大学生救人事件中的“挟尸要价”【案例点评】:到底一个人要冷漠到什么程度才能做出这样的行为,又究竟是什么样的原因,能够让一个人变得如此冷漠?“挟尸要价”,突破社会道德底线。我觉得这是导致公众异常愤怒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三、道德的历史发展(过渡)道德不是千古不变的,同其他社会意识形态一样,道德也有自己的发展过程。对于道德的历史发展,我们可以从人类社会形态的发展来入手。道德发展的五种历史类型:原始社会的道德、奴隶社会的道德、封建社会的道德、资本主义社会的道德、社会主义社会的道德。人类道德发展的历史过程与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进程大体一致。道德的发展和进步成为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一)原始社会道德(风尚习俗)的特征(二)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等级特权道德及特点(三)资本主义的金钱自由道德第二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提问学生:我们的先民为什么把我们的民族称为中华民族?“中华”这个词应该怎么理解?中华首先是一个地域的称谓,中华指中原这一带,处黄河中下游地区,中是一个方位词,处四方而居中,认为处天下的中央,因而称中国。中华还有文化发达之意,华的本意,光辉、文采、精粹,表明文化、文明发展的程度很高,他还是一个民族的称谓,中华最早是指汉族,还有华夏族。在历史发展中,不同民族之间相互交流,有了共同的地域、共同的交流、共同的语言、共同的文化倾向,逐步形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所以礼仪之邦是我们国家自古的美誉。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中华传统美德的当代价值1.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2.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需要3.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二、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1.重视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诗经》中的“夙夜在公”;《书经•周官》的“以公灭私,民其允怀”;西汉贾谊《治安策》中的“国而忘家,公而忘私”;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陆游的“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孙中山的“天下为公”等等都显示了强烈的为国家、为民族、为整体的献身精神。整体主义具体引申出中国古代爱国主义的一个重要内容,即国家统一。中国人特别重视国家统一,反对民族分裂。中国古代的民族统一思想萌芽于黄帝统一黄河流域。到了奴隶社会,统治者认为自己是天子,即上天之下都是他的统治范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在中国古人眼里,所有的自然地域都是天子的管辖范围,不能存在也不允许存在分裂的状态。这是中国人重视国家统一的理念基础。2.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特别强调要“推己及人”,关心他人,也就是“仁者爱人”。孔子以“仁”作为自己伦理道德思想的核心,并最先把“仁”同“爱人”联系起来。墨子从人和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和功利原则的角度,提出“兼相爱,交相利”的思想。孟子也强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3.讲求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孔子:“不学礼,无以立。”孟子:“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中国自古就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在周公时就制礼作乐,作为当时国家的大礼有这样几个方面,祭礼、凶礼、宾礼、军礼、吉礼,即祭祀之礼、丧葬之礼、外交之礼、军伍之礼、喜庆之礼。在老百姓当中还有这样一些礼,诞生礼、成人礼、婚礼,有人说我们都熟悉成人礼,今天的成人是18岁,古人男女有所不同,叫做男子20而冠,女子15而笈,也就是男人在20岁时给他戴一顶成人的帽子,女子到15岁时才可以盘上发髻,就是盘上头发,盘上头发以后说明她可以出嫁了。礼作为道德的规则,通过仪式显现出来,就是礼仪,通过礼仪的训练起到实践仁义、教训正俗的作用,时至今日,受中国文化影响很深的韩国仍然非常重视日常礼仪。在韩国,长者得到特别尊重,在长者面前不能抽烟,与长者谈话要摘掉墨镜。在饮酒时,韩国人很讲究礼仪,在酒席上按身份、地位和辈份高低依次斟酒,位高者先举杯,其他人依次跟随。级别与辈份悬殊太大者不能同桌共饮。传统观念是“右尊左卑”,因而用左手执杯或取酒被认为不礼貌的。经允许,下级、晚辈可向上级、前辈敬酒。敬酒人右手提酒瓶,左手托瓶底,上前鞠躬、致词,为上级、前辈斟酒,一连三杯,敬酒人自己不饮。要注意的是,身份高低不同者一起饮酒碰杯进时,身份低者要将杯举得低,用杯沿碰对方的杯身,不能平碰,更不能将杯举得比对方高,否则是失礼。其实这些礼数在中国是源远流长的。我们说礼是一种道德的外在,有外在的礼貌和礼仪,内在有真诚和道德,我们现在讲微笑服务,微笑绝不是面部肌肉的一种活动而应该是有一个真诚待人的内心的情境,内心尊敬别人,你的微笑才可能更加自然。老子有句话说: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有礼者敬人,讲礼敬人,真是与人和谐相处的一个原则,你尊敬别人也能够得到别人的尊敬,所以说:“有礼者敬人”而“敬人者人恒敬之”,谦敬、敬人这是当今我们与人交往当中的重要的一个品质。4.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诚实指一种真实无妄、表里如一的品格,也是道德的根本。信是指一种诚实不欺、遵守诺言的品格。诚信之德在于言必信,行必果,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讲究信用,遵守诺言。【案例】:曾子杀猪的故事5.追求精神境界,重视道德需要。中国传统道德认为,人之所以不同于动物,是因为人有道德。儒家传统伦理思想认为“为学的目的”就是要“改变气质”,以达到“成贤”的目的。孔子主张在物质生活基本满足的情况下,人们应当追求崇高的精神生活,并把这种对精神生活的追求,看作人生的最大快乐。道家更崇尚精神境界,把成为无私无欲的“真人”、“圣人”作为最高的人生理想。墨子的“尚贤”,推崇“圣王”、“贤人”,把为大众谋利的牺牲精神,作为人生的最高追求。古人追求崇高的道德理想的精神在今天对我们青年人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6.强调道德修养,塑造理想人格。中国历史上的儒、墨、道、法各家都认为,在树立起崇高的理想、信念和道德人格的同时,最重要的就是要奋发向上、切磋践履、养心修身、变化气质,以达到最高的理想人格的目的。孔子说:“苟志于仁矣,无恶也。”他特别强调道德主体的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