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和千烟洲模式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南方低山丘陵红壤治理——泰和的“千烟洲模式”xxx1207070039通过土壤知识的学习我们可以知道,富铁土形成于湿热气候条件下,其自然植被以常绿阔叶林或常绿针叶林为主,所分布的地形主要为丘陵低山,在中亚热带仅限于低丘陵及山地外围的高丘陵地。下图为我国的富铁土分布示意图。图一:中国富铁土土分布图我们知道,红壤为富铁土的主要土类,也是发生在中亚热带湿热气候常绿阔叶植被条件下的土壤。表一:红壤分布区与千烟洲气候条件对比红壤分布区千烟洲气候类型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温(摄氏度)16~2618.6=10积温(摄氏度)5800~65005500~6000无霜期(d)240~280281年降水量(mm)1500左右1726由图可见,以千烟洲为代表的南方低山丘陵属于红壤的典型分布区。结合表一和所学知识我们知道,红壤地区水热条件优越,植物资源丰富,为发展亚热带作物及农林牧业提供了有利的资源基础,然而,红壤地区雨量大,降雨集中,又是一次降水可高达200~300mm,当地面覆盖差时,暴雨就会造成强烈的水土流失[1],并且红壤一般养分含量不高,有效磷极少;PH在4.5~5.2之间;粘重,保水保肥力差,耕性较差,有酸、粘、瘦的特性[2]。因此,大面积红壤的存在不仅不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而且对生态保持也不利,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的要求,我们有必要对红壤进行改造治理。我们以泰和千烟洲为例对南方低山丘陵的红壤治理进行学习。1、泰和的“千烟洲模式”从“晴天一块铜,下雨一包脓,远望黄蒙蒙,近看水土空。”到“丘上林草丘间塘、缓坡沟谷鱼果粮;畜牧水产相促进,加工流通两兴旺。”千烟洲从曾经的不毛之地转变为综合开发示范地区,经历了哪些发展瓶颈,采取了哪些应对措施?看千烟洲的华丽转变。1-1改造前的千烟洲位于江西省吉安市泰和县的千烟洲,是典型的南方地上丘陵红壤分布区。开发前是无林,缺水,土地大量荒芜,经营单一,不通车,不通电,信息不灵,经济落后的贫困小山村。只有7户人家,31口人,11个劳动力。平均每人占有土地6.3hm2,其中人均占有耕地0.68hm2,荒山草坡5.54hm2。[4]由于植被覆盖率低,水土流失极其严重。千烟洲被人们用这样的几句话来形容“晴天一块铜,下雨一包脓,远望黄蒙蒙,近看水土空”严重的水土流失反过来又是的土层更加贫瘠,这里的土地利用率仅为10.9%。因为开发前的不合理利用,致使资源优势难于发挥,农村经济难于发展。据1982年统计,千烟洲年农业总收入仅5828元,种植业占76.7%(其中,粮食收入占种植业的98.05%),畜牧业占20.02%,副业和渔业占2.2%和0.9%。人均年纯收入120.4元,耕地平均产值仅345.75/hm2。[3]1-2如今的千烟洲经过多年的发展,千烟洲形成了“丘上林草丘间塘,河谷滩地果鱼粮;畜牧水产相促进,加工流通两兴旺”的立体产业链模式(见图三、四),水土流失得到控制,森林覆盖率增长到95%以上,土地利用方式也从传统的单一利用转向了多种方式利用,大大加大了土地的利用效率,并且经济效益也逐渐显现。表二、图二为改造前后土地利用方式的对比图:表二:千烟洲土地利用方式对比[4]项目面积(m2)总构成(%)农业内部用地构成规划前现在规划规划前现在规划规划前现在规划土地总面积3062.53062.53062.5100100100---农业用地合计332.12278.5293810.974.495.9100100100耕地小计314.8226.627010.37.48.894.8109.2经济作物00170008.2005.8果园小计0360.5373011.812.2015.812.7柑橘0303.032309.910.5013.311林地小计13.2147718640.448.260.94.064.863.4林下种草07523502.47.703.38牧草地2.1134.43110.14.410.10.65.910.6养殖水面2.0801200.12.63.90.63.54.1非农业用途合计2730.4784124.589.125.64.1---荒丘荒地2530.5611.6082.6200---裸地50.13001.61.00---非养殖水面108.246.828.93.51.51.0---道路建筑用地41..695.695.61.43.13.1---图二:规划前后千烟洲的土地利用方式1-3因地制宜的千烟洲模式1-3-1什么叫做千烟洲模式?由图表三、四可见,千烟洲的立体农业模式为:由山顶到山谷依次为“用材林——经济林或毛竹——果林或人工草地——农田——鱼塘”。这种因地制宜的发展方式与当地的大的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050010001500200025003000耕地果园林地牧草地养殖水面荒丘荒地裸地非养殖水面道路建筑用地规划前规划后图三:“千烟洲模式”示意图图四:千烟洲立体农业1-3-2千烟洲的条件与治理结合图表我们可知,从自然条件看(见表二、图五、图六),千烟洲位于南方低山丘陵,具有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特点,水热条件好。但由于治理前的千烟洲生态效应差,加上降水多集中在4、5、6月份,致使水土保持差。从社会条件看,千烟洲是一个小的边远地带,人们的生态意识不足,加上该地的生活用材不足,乱砍滥伐现象突出。水土流失严重导致农业生产环境恶劣;农村生活用材不足而过度樵采导致水土流失。这两大问题导致千烟洲宜林而少林,多雨而缺水,资源多样而经营单一,土地有余而生活贫困。在这种恶性的循环下,千烟洲的生态问题日益放大。要发展首先要解决水、田、坡、丘的问题。表二:千烟洲资源条件的优势与弊端农业资源优势缺陷气候资源光热水资源丰富,配合好季风活动不稳定,气象灾害多发生物资源品种多样,产品产出能力较高利用品种单一,潜力发挥小土地资源土壤资源丘陵比重大,土地类型多样,农业布局呈立体化易引起严重的水土流失低产的红壤分布广水资源水资源丰富,利用农业灌溉和水电工程建设流水侵蚀强烈,增加开发利用难度图五:千烟洲的地理位置与地形条件平均降水量(mm)0100200300一月六月十一月月份降水量(mm)平均降水量(mm)图六:泰和年气温降水图为了解决农业生产环境恶劣的问题,科学家提出构建立体农业生产体系[4]:1、治水[5]充分利用各小流域的丘间沟谷洼地,因地就势地新建或加高加固原有水塘。雨季有效地拦蓄山洪减少水土流失,旱季保证农田和果园的灌溉,同时还可在水塘中养鱼。2、治田由于水塘蓄水较丰,灌溉有保障,这样就将原来的一季稻改种为两季稻,同时改造低产田,进而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3、治坡利用水塘周围比较平缓的坡地进行人工种草或开辟橘园,形成“草基鱼塘”和“果基鱼塘”,开辟丘陵地区“基塘”生产新模式。4、治丘在丘陵上种毛竹、湿地松、马尾松等用材林,幼树时林间人工种草,防止水土流失。这样,初步改善了千烟洲的农业生产环境,提高了农民的收入。其次,还要解决农业生活资源问题。为了解决农村生活用柴不足而过度樵采导致水土流失的问题,科学家提出构建生态农业体系[6]。1、推广沼气化首先,千烟洲地处亚热带,沼气池每年的有效利用时间长达9个月,可解决农村生活用能的3/4,最大限度上减少对柴草的樵采。沼气池的残渣和废水又是农业生产的优质有机肥,这是生态农业生产体系的一个重要环节。2、发展畜牧业[7]如果没有足够的牲畜粪便提供,沼气池产气不足,就不能很好地满足农村生活用能,进而有可能是丘陵植被再次遭受破坏;另外,如果没有食草牲畜的发展相配合,幼林下种植牧草就成为了单纯的水土保持活动,没有经济意义,而市区了经济动力也就没人愿意种草了。在扩大肥源方面,如果没有大量有机肥的充分供应,,生态果园、农田、鱼塘的高产也就会受到影响。由此可见,畜牧业不仅是生态农业生产体系的一个重要环节,更是它的灵魂。1-4千烟洲的开发效益[3]经济效益经过10年的开发治理,千烟洲红壤丘陵区已获得显著的经济效益。据统计,千烟洲土地利用率由10.9%提高到91.5%,共造林169.84hm2,建果园33.33hm2,改造和开辟田15.06hm2,复种指数由原来的116%提高到190%,粮食平均单产由1717.5kg/hm2提高到6120kg/hm2,增长249.3%,水面由开发前的4.06hm2扩大到了8.93hm2,年蓄水量由5.72*104m2增长到了15*104m2。人工饲料、饲草地面积比开发前的1982年增长了66倍;养牛、养猪和养禽数量比原来增长7倍、90倍和16倍;养殖水面不断增长,鲜鱼产量比开发前增长33倍。1995年统计,试区人口已增长到了273人,人均收入已达到2947.4元,比82年增长20.5倍;农业总收入已达114.95104元,比82年增长了190倍,千烟洲60户农民,有2/3户已经是“万元户”或“几万元户”了,达到了小康水平。生态效益[8]千烟洲开发伊始就很注意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结合,仅几年时间生态环境就得到了根本改善。主要表现在:1、森林覆盖率不断上升。开发前的千烟洲有林地面积仅0.88hm2,森林覆盖率仅0.43%,从1984—1986年共营造人工湿地松、马尾松以及其他常绿阔叶林123.17hm2。并进行了树种的引进与育种研究。红壤丘陵的森林生态系统基本形成了乔、灌、草复合结构,林内的各种兽类以及鸟类、昆虫等种类不断增加。森林覆盖率达到70%以上。2、水土流失基本得到控制。据1983年实地调查,开发前的千烟洲有水土流失和裸露地28处,约占总土地面积的1/16以上,随着千烟洲大规模的植树造林,使得千烟洲境内的81个丘陵全部绿化,水土流失已基本上得到了控制。据实际观测,千烟洲的平均径流量和水土流失量分别从开发前的260.34t/hm2和0.48t/hm2减少到1987年的167.52t/hm2和0.103t/hm2。3、生物生产量不断上升。1984年开始封山育林的次生疏林灌丛地,生物生产量已由2.5-3.0t/hm2上升到1997年90t-230t/hm2。与此同时,在森林地植被中已逐步出现一些耐阴植被种类,它标志着森林群落内的乔、灌、草结构正在形成,植被正朝着顺向演替,森林生态系统正向着良性循环转化。社会效益千烟洲红壤丘陵综合开发治理实验从1983年开始实施,仅用3年时间到1985年就已经产生了明显的综合效益。在当地各级政府的支持下,千烟洲经验在江西省特别是吉安地区大面积推广。千烟洲模式对红壤丘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4参考文献:[1]土壤地理学.海春兴,陈健飞科学出版社[2][3]程彤,李家永.红壤丘陵生态系统回复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纪念千烟洲试验站建站十周年.资源科学,1998,20(增刊)[4]那文俊.江西省千烟洲开发治理的基本经验.自然资源学报.1986.1-2[5]刘长根.江南丘陵立体农业开发的典范—千烟洲.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9.9[6]邓新安.江西省千烟洲红壤丘陵综合开发治理.中国知网[7]张红旗,李家永等.典型红壤丘陵区土地利用空间优化配置地理学报.2003,58(5)668-676[8]李飞明.红壤上的一颗明珠——泰和千烟洲.

1 / 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