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概论(叶澜)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教育概论(叶澜)一、名词解释1、教育:广义的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狭义的教育即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2、教育要素:要素是指构成活动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的因素,但它不包含活动中涉及到的所有因素。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教育内容与教育物资。3、教育者:凡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教的责任和施加教育影响的人都是教育者。从广义教育看,教育者包括各级教育管理人员、专职和兼职教师,校外教育机构的工作人员、家长等。从学校教育看,教育者主要是指具有一定资格的专职教师和相对固定的兼职教师。教育者的任务是研究教育的目的、内容、方法、过程和组织形式,在教育活动中,他们处于领导、控制和执教的地位。4、受教育者:凡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学习责任和接受教育的人都是受教育者。在广义教育中,几乎任何人都可能成为受教育者。在学校教育中,受教育者是获得入学资格的相对固定的对象——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相对于教育者,受教育者处于被领导、被控制和受教的地位。5、教育内容:是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认识、掌握、运用的对象,是教育活动中的纯客体。它是教育过程中传递的信息的主要组成部分,但不是全部。6、教育物资:是指进入教育过程的各种物质资源。根据这些物质资源在教育中的不同作用,可以把它们分为教育的活动场所与设施、教育媒体以及教育辅助手段三类。这是教育活动中物的要素。教育的活动场所与设施在学校中主要指校舍、教室、操场、实验室、校办工厂、农场等的数量与内部的设备装置。教育媒体是教育活动中两类主体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教育媒体是教育内容的载体,也是教育中其他信息的载体。教育辅助手段是那些帮助教育者教和受教育者学的物质工具与技术手段,它与媒体的区别在于它本身并不是教育中需传递的信息的载体,而是某些信息载体传递时必须有的工具或手段。7、教育目的:是对教育活动结果的预先规定,即对培养什么样的人的规定。8、国家教育制度:在某国家里发挥教育职能的所有机构组成的体系称为国家教育制度。9、学制:10、教学计划:是根据培养目标制定的有关学校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11、学科教学大纲:是对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以纲要形式作出具体规定的文件。12、教学:是按教学大纲规定的课程,通过上课的形式进行的学校工作。13、内化:所谓内化,也就是把一般的形态特殊化,并逐级构建出教育内部的特殊存在形态。14、人性:区别于其他生物的类特征统称为人性。人性包括自然性与社会性两大方面,这两大方面在每人身上的表现则又体现出共同性与差异性的统一。15、人的自然性:是由作为生命机体的人体之需要与构成机体的器官各自具有的以及整体协调的功能决定的,它也被称为本能,即本原之能。16、人的社会性:是指人出生以后,在与社会交往过程中逐级形成的各种能力与特征。17、身体的发展:主要指身体各器官的结构与机能以及机体系统结构与机能的生长发育、成熟、退化等变化,人的体质的强弱变化,这些都属生理变化的范围。18、心理的发展:包括人对外部世界和自己内部世界的认知能力、情感、意志以及心理的外部表现——各种满足需要的行为方式的形成与变化,还包括人的心理需求水平及个体心理整体结构和整体性特征——个性的形成与变化。这些主要属于人的精神力量的变化。19、人的发展:包括身体与心理两大方面。这两大方面变化的整合就构成人的发展的全部内容。20、个体发展:是指人的身心诸方面及其整体性结构与特征随着年龄的推移而发生不断变化的过程。它贯穿于生命的全过程,从生命孕育的瞬间始至跨入死亡的门槛终。个体发展沿着一定的程序前进,表现出阶段性,阶段与阶段间有量的变化,也有质的和结构性的变化,变化既有连续性的一面,也有非连续性的一面。不用个体的具体发展既受个体发展的基本规律制约,又纷呈差异与独特。个体发展是在发展主体与周围环境积极地相互作用中,通过主体的各种活动实现的,其实质是个体生命的多种潜在可能逐渐转化为现实个性的过程。21、二层次三因素论:二层次是指以对人的发展的影响性质为依据,把影响人发展的因素分为:对个体发展的潜在可能产生影响的因素(可能性因素)和对个体发展从潜在可能转化为现实产生影响的因素(现实性因素)两大类,这两类因素对发展影响不在一个层次上,故我们称之为“二层次”。三因素是指在二层次中共含有三大类的影响因素。可能性层次中,可分为个体自身条件(先天与后天)与环境条件。现实性因素是指发展主体所进行的各种类型的活动。22、先天因素:是指个体出生时机体结构所具有的一切特质。主要包括个体由遗传获得的特质;由受孕时父母双方遗传基因的组合方式与生命孕育过程中母体独特环境相互作用而生成的个体先天性的非遗传特质以及受遗传基因控制的成熟机制。先天因素的最基本特质是对于主体来说,它是既定的,又是潜在的。23、成熟:成熟作为一种状态是指机体及其组成的各子系统、器官在形态与机能上达到完善。作为过程它表现为一系列由遗传因子控制的程序。23、后天因素:是指主体出生以后,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个体身心两方面的特征。24、环境:泛指个体生活于其中,能影响人发展的一切外部条件。25、人的生理活动:是人作为有机体与环境中的物质发生交换的过程。它是人满足机体生存与发展的最基本需要的活动,与人的身体发展直接相关。26、人的心理活动:尤其是高级心理活动是每一个人作为人类所特有的,它还是具有鲜明个体特征的生命活动。心理活动中最基本的活动是认识活动,它满足个体与外界环境进行信息交流的需要。心理活动还包括情感与意志,它们也都与人满足跟外部世界的交往相关。27、社会实践活动:是人之生命活动的最高、也最富有综合性的活动。是人与环境之间最富有能动性的交换,富有鲜明的目的性、指向性和程序性,体现了人的主动选择。28、最近发展区: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结合教学活动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概念。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儿童可能完成的发展水平,在这两个水平之间的区域就是“最近发展区”。二、简答题1、简述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关系的复杂性。首先,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地位有一定的相对性。生未必不如师,教师也可能向学生学习;学生群体中的每个人各有长处,他们可以互相学习;当学生具有较强的自我教育的意识和能力时,各自也经常“扮演”着教育自己的教育者的“角色”。其次,应该把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称为教育活动的复合主体,而不是平行的双主体。尽管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承担的任务不同,但相对于教育活动的其他基本因素,他们都处于主体地位。同时,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活动是密切联系、相互影响、共时交织、前后相干的。此外,就二者的相互关系来说,他们又互为主客体,互为存在的条件。在教育活动内部,存在着教与学两种活动,在教的活动中,教育者是活动的承担者,受教育者是他认识、塑造的对象,是客体,也是他开展活动的必不可少的条件。相反,在学的活动中,受教育者是学的主体,教育者却成了学习者学习所必须的条件和客体之一。2、简述教育主客体的复合性的表现。(1)从整体上看,教育的主体、客体都呈复合形态。(2)从教与学两种相关而不相同的活动分别而论,主客体亦呈复合状态。(3)就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分别在教与学活动中的地位看,他们各自同时处于不同活动中的主体与客体地位,每方扮演的角色也呈主客体复合型。3、简述学校教育内容的显著特点。(1)学校教育内容具有明确的目的性与预定性。(2)学校教育内容不仅具有一般的认识价值,而且具有形成人的价值。(3)学校教育内容被两个处于不同地位而又密切联系的主体共同利用。(4)学校教育内容在教与学的两种活动中,分别与学生、教师组成复合客体。4、简述学校活动场所与设施的特殊性。与其他社会活动中的场所与设施相比,学校活动场所与设施的特殊性在于:它不仅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经济、技术发展水平,反映了国家或人民、民族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而且反映了教育作为特殊的社会活动的专门化程度和一定的教育观,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一定的教育观的物质体现。5、简述现代学校教育系统的总结构现代学校教育系统总结构在形式上呈现为阶梯式。阶梯共四层,每层各有自己的任务、承担者和活动形式。其相互联系呈现出这样的总趋势:由上至下看是把社会对教育的要求逐级内化。在内化过程中不断增添各层的特殊性质。这个结构的起点是社会对教育的需求,终点是受教育者个体的发展。第一层次:社会事业总体性教育活动,宏观研究。该层次活动的总任务是把社会对教育的要求内化为学校教育系统的要求,对学校教育系统作出质的、量的与结构的规定,确定学校教育系统的总方案,并监督、检查方案的执行,按照执行的实际状况,适时地进行调整。这一层次活动的主要承担者是国家或地方一级的领导机关、教育行政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第二层次:机构总体性教育活动,中观研究。该层次活动的总任务是把由上一层次制定的学校教育系统的总方案分别内化为各级各类学校办学的具体方案。这一层次活动是在每一个学校内部进行的,但停留在学校行政一级,活动的性质属学校管理的范畴,主要由学校领导机构及其成员负责。第三层次:教师的教育活动,微观研究。第三层次的总任务是把学校工作的总方案内化为每个教师的工作方案,教育认识与行为。显然,这一层次活动的承担者是教师。第四层次:教与学的配合,教向学的转化的教育活动,微观研究。该层次的任务是把教师提出的对学生的要求内化为学生自觉要求,把教育内容内化为学生个人身心的发展。它是由教师与学生这一复合主体承担的。综上所述,这四个层次的关系十分密切,前一层次对后一层次都有制约作用,各层次又都自己相对独立性。后一层次活动不仅为前一层次提供反馈信息,而且还有越级的反馈。每一层次的活动在现实中既同时开展,在性质上又逐级分化、特殊化,最终个体化。由统一转化为多样,由外部转化到内部。从研究角度看,可有宏观、中观、微观之分。6、简述确定学校教育系统总方案的主要内容。(1)确定教育目的。(2)确定教育制度与学校教育制度。(3)制定普通教育的教学计划和基础学科的教学大纲。(4)确定学校教育系统的发展规划。7、简述教育系统的功能。无论从历史还是从现实看,教育之所以成为人类社会所必须的活动,主要是因为它具有两大基本功能。(一)教育具有影响社会发展的功能。首先表现为它是人类社会延续、发展的必不可少的工具,是架在人类社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的桥梁,教育起着整个社会的不断“扩大再生产”的作用。其次,教育的社会功能还表现在沟通社会各方面、世界各国的横向联系上。它增强了社会的活力和应变能力,加速了先进科学、技术、文化的传播,当代教育作为一个开发的系统还带有国际性。此外,教育的社会功能还突出表现为在阶级社会中教育有利于统治阶级地位的巩固与加强上。(二)教育具有影响个体发展的功能。首先,教育对人发展的诸方面都可能产生影响,从人类发展总体看,教育影响是正向的,具有促进作用,从人类发展的每一阶段或个体来看,教育的影响有正向的,也有负向的。其次,教育对社会个体来说同样具有功利的价值。总体来看,教育的两个功能具有内在联系,并在活动中同时发挥作用。教育的社会功能通过对人的培养实现,而对人的培养又必须考虑到社会的需要和可能。能使两种功能在正方向上达到协调的教育是最优的教育。能否做到这一点,与社会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也有赖于教育系统整体结构的合理性。8、简述教育学研究人的问题的特殊性的表现。首先,教育学把个体作为一个复杂的整体来研究,而不是把人的某一方面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这是教育学中该问题的理论基础。其次,教育学要研究个体的发展与形成问题。它们构成教育与人发展问题研究的核心内容。第三,教育学还须要研究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各种可能存在的关系模式,并探讨教育的社会功能与个体发展功能的统一问题。追求对两大教育功能的综合、深入、辩证统一的认识,是教育研究的最终落脚点。9、简述成熟遵循的规律。(1)机体生长的不平衡性。(2)机体生长的顺序性。(3)机体生产的阶段性。(4)机体各部分机能发展的互补性。(5)机体成熟的个别差异性。所以,教育在“成熟”面前,既不

1 / 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