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首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调研项目项目类别吉首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调研项目名称苗族跳香习俗调查负责人陈永行组员刘硕黄瑞夏钰唐素梅指导教师彭广林所在单位吉首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申报日期2015年7月5日完成时间2015年9月1日联系方式15274358767电子邮箱969935379@qq.com吉首大学二0一五年六月1关于苗族跳香习俗的调查报告一、调查概况时间:2015年8月27日——2015年8月29日地点:吉首市泸溪县梁家潭乡芭蕉坪村采访对象:张启荣采访人:陈永行、刘硕二、调查结果(一)调查地概况该乡系少数民族聚居乡,位于泸溪县北部,距县城42公里,东邻八什坪乡,南接洗溪、潭溪两镇,西与吉首市排绸乡交界,北与古太县河蓬张相邻,地势东西倾斜,最高海拨602米,一般海拨在300米左右。总面积88平方公里,辖9村41组,2006年全乡有9个村通公路,9个村通电,9个村通电话。设有墟场,每逢今日上市者达2,000人以上。每年3月初3和6月初6是当地苗族的传统节日,届时吉首、古丈、泸溪等县的少数民族云集在此,进行武术、舞狮比赛,山歌对唱等文艺活动,参加者达数千人。主要物产有桐油、茶叶等;主要矿藏有鸡血石。农业以种植水稻、包谷、高梁等粮食作物为主。(二)采访对象简介苗族跳香的主持素以“天传天教、地传地教、人传人教”的老司为主角,世代传承的方式是口耳相传;而绺旗则是传承的重要证据,没有绺旗的老司不能主持跳香。2009年2月,由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溪县申报,苗族跳香成功列入湖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2010年9月,张启荣被认定为苗族跳香第二批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张启荣,男,苗族,1942年生,现年73岁,沪溪县梁家潭乡芭蕉坪村人,16岁跟随本村苗老司杨有发学习跳香祭祀、道场发事、还帷愿等巫帷技艺。他是苗族跳香第十五代传承人。他有两个儿子,大儿子40多岁了,将会是跳香的下一代传承人。张启荣的艺术成就已于1982年由中央舞蹈研究院所收集、整理编入了《中国民族民问舞蹈2集成》一书;1997年,沪溪县组织的六十人的跳香舞蹈队参加了湘西自治州建州四十周年大庆活动取得了轰动效应。2003年以来,由其主持的苗族跳香祭祀曾多次在梁家潭乡苗族节日“三月三”“六月六”等活动中进行了技艺展示。如今,73岁的张启荣仍经常受邀参加各种大型展示展演、民俗节日活动,广泛展示、传播苗族跳香的艺术价值和文化魅力。(三)调查情况苗族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也是中国最早定居的民族之一,人口众多,分布辽阔,湘西苗族属其中之一部。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苗族在服饰、节庆、婚嫁、丧葬、娱乐、礼节、禁忌、饮食等方面,形成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苗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祀奉祖先,在这里有一种古老的民俗“跳香”。跳香习俗是苗族文化的一部分,“跳香”是桂北龙胜各族自治县一、湘西南城步苗族自洽县及湘西的吉首、古丈、泸溪、沅陵等市县苗族人民庆祝丰收、酬谢神灵的祭祀活动。研究跳香习俗,有利于更好的了解苗族文化。跳香作为湘西地区最具特色的民俗歌舞之一。现已很难看到,只有在地方举行重大活动时,才有一些经过改良的跳香舞以展示民俗风情的方式出现。近些年来湘西地区相关县市已经对此有所认识,2004年,沅陵县成立了盘古文化学会,并成功申报了湖南省“沅陵盘古文化研究”课题,对包括跳香在内的民间文化进行系统研究,沪溪县将苗族跳香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并于2009年成功申报苗族跳香进入湖南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部分乡村开始尝试着恢复跳香活动。1、调查研究目的苗族跳香具有传承中华文明、荟萃特色民俗、维系民族精神的纽带的重要文化价值。苗族跳香,既承袭了楚文化的特色,亦突出地表现了农耕文化的思想意识。它在维持本民族的文化思想体系时,同时也吸收和融合了外来民族和外来文化,传承了中华文明;融会了诸多的特色民俗,独特工艺的挑花头帕、围裙、游船和舞蹈特技等,体现了民族文化、民族心理和风俗民情;反映了当地人们崇尚自然、敬畏天命和对幸福、安康生活的执著追求及纯朴、勤劳、团结的民族精神,体现了独特的地域文化,传承着民族文化传统,具有极强的民族凝聚力,而成为维系民族精神的纽带。调查研究跳香习俗,找出保护和传承跳香习俗的方法,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尽一点绵薄之力。32、调查内容(1)“跳香舞”的内容、形式“跳香舞”是苗族人最隆重的节庆活动。“跳香舞”又称“吃斋耙把舞”(苗语叫陇自咱),是苗族人欢庆丰收、预祝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并答谢和祭祀“五谷神”的一种民俗活动。据《神秘的湘西》(符长庆主编,中国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载:“跳香舞是苗巫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是祭祀与崇拜‘天王大帝’和自然神灵中的‘五谷神’的活动,在每年秋后,粮满仓猪满圈,野菊花盛开,芳香流溢的时节进行。届时,山寨男女身着盛装,有的头顶‘天王大帝’像,有的手擎各色小纸旗,聚集于跳香殿前,跳香舞开始之前,苗巫师吹响三声牛角号,口诵经文恭请诸神,并吹着牛角于前为导,参加‘跳香舞’的男女随其步履相蹂,或走或舞,以示‘娱神’,伴有敲锣,击鼓,巫师领头经过一阵狂舞,且跪且拜且诵,在重复咒语之后宣布诸神到位,就在殿堂的中央地底下挖出一年前埋在地下的五谷(稻、玉米、麦、粟、茶叶),根据五谷的腐变颜色预卜来年苗家农事采收情况,并据神意预卜来年瘟疫等等。”作为依附于祭祀活动,并带有一定风俗特征的“跳香舞”,在湘西苗族地区流传已有上千年时间了。湘西苗族人每年农历十月初一至十五,都举行跳香活动,表示感谢“五谷神”赐给的丰收果实。跳香活动由苗族巫师(苗语称“闹沙”)主持,苗巫师运用牛角、司刀、络旗为法器,组织苗族人轮流跳“跳香舞”,地点大都在坪场或旷野的地方。跳香活动的内容和苗族人祭拜的“五谷神”有关,传说“五谷神”是斋菩萨,所以不能用荤菜酬祭,只能煮酒打豆腐吃,因此“跳香舞”又叫“吃斋耙耙舞”。“跳香舞”主要由苗巫师领舞,苗巫师左手拿络巾,右手持司刀或牛角,身穿红袍,头戴司额或五佛冠,后面跟着4个小伙子。小伙子身穿白色苗族服装,下身穿短大裤脚的蓝色裤子,脚穿绣花布草鞋,手拿四竹棍。竹棍两头缠有红色绸子,中间包绿绸子,跟着领舞者起舞。笔者于今年九月初到沪溪县良家潭一带调查,据这里的苗族人介绍在农历十月初一都举行隆重的“跳香”活动,那天,跳香巫师边跳边唱。每唱完四句时,年过半百以上的若干老人就随后应合唱“喜乐怀”三字。气韵生动,场面极为热烈,从早唱到晚,时刻不停。跳香由祭祀仪式和群众歌舞两大主要活动组成。“跳香”的整个程序分为请师、申法、传五谷、发童子、大旋场5个主要部分。“请师”,请的是玉皇大帝,七千祖师,八方本师兵及各路神灵下凡来辅佐红尘;“申法”,其重要内容是祭奠“三皇”(天皇、地皇、人皇)、“五帝”(伏羲氏、神龙氏、轩辕氏、唐尧氏、虞舜氏)和各路神灵停车、下马分享“五供”、清茶、保佑百姓弟子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传五谷”,4是跳香的一个主要目的和内容,五谷主要指的是稻谷、包谷、小米、芝麻和棉花,但因各地的种植情况不一样也可能品种不同,是参加跳香会的各家把明年打算种植的种子各取一把,统一放在一个坛子里,由掌坛师念好咒语施好法术,再放进神台下面的土洞内,盖上一层薄土,等到明年三月初五再打开观看,看种子萌芽情况来决定当年卜种和预卜丰收的好坏。等掌坛师理完五谷收成后,再由各家各户求答(打答子)预卜丰收吉兆。“发童子”是“跳香”中内容最丰富、舞蹈最精彩的一段。童子的数量,是按参加举办“跳香”的寨子来确定人数多少,必须要选择父母双全,有儿有女人家的孩子来担当。“大旋场”是整个跳香达到最高潮的一段,这时周围群众都要出来助威,鸣放鞭炮。掌坛师在“大旋场”时,边口吹牛角,边用脚后跟在一匹茶枯饼上旋转,由慢到快,越旋越急……只到把地下的茶枯饼旋通之后,才停下来。此刻,他突然从身上取出一匹“绺折”唰的一下抛开,表示“跳香”全部结束,鬼魔,邪气,瘟神已被驱走。(2)跳香习俗现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变迁,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发生了变化,这也反映到了跳香习俗的变迁中。以前跳香是全宗族的大事,全村寨人都参加,甚至村寨里没有跳香殿的从附近几个寨子赶来聚在一起,有时达上百人,多至千余人,男女盛装,呈现出集体性、狂欢性。而且有些地方还有专用的跳香田,没有跳香田的村寨跳香时只有让村民临时交“香米”。据芭蕉坪村的村民说,他们那里不少地方解放前夕还留有专门供跳香用的“跳香田”。随着社会的发展,娱乐形式的多样化,乡人也渐渐淡薄了传统的宗教观念,所以跳香也渐渐淡出乡人的生活。尽管政府在改革开放初期对原来遭到破坏的跳香殿进行了重建。但是重建后的跳香殿却极为简陋,平常也没有什么人看管。同时由于资金缺乏,跳香的仪式也比较简单。即使是大旋场那样热闹的场面,也就只是老司跳,众人观看。单脚旋枯饼、发童子、吃香豆腐、跳跳香舞这些热闹的场面都没有了,问答才是众人来跳香的目的。事实上,现在跳香仪式在大多数地区己经消失了。跳香节也有近20年没在芭蕉坪村寨中举行,如今会法事的“闹沙”在梁家潭乡只有张启荣一人会,从2000年到2012年只有两年举行过跳香节。而且,我们偶尔看到的“跳香仪式”也是在举行重大活动时以展示民俗风情的方式出现。对跳香习俗的传承和保护中出现的问题,其中既有内容和形式上带有封建色彩的因素,也有乡村社会逐渐衰败,跳香技艺传承无人的因素。令人遗憾的是,跳香作为湘西地区最具特色的民俗歌舞之一。现已很难看到,只有在地方举行重大活动时,才有一些经过改良的跳香舞以展示民俗风情的方式出现。对此,跳香习俗传5承人张启荣认为这其中既有内容和形式上带有封建色彩的因素,也有乡村社会逐渐衰败,跳香技艺传承无人的因素。据他介绍,能够主持整场跳香的“闹沙”大多年事已高,有的已经去世,在农村务农的年轻人少,很难找到愿意学此技艺的人。以前是各寨人来请老司跳香,现在到了跳香时节,是跳香老司去寨上问跳香殿香头,今年你们寨跳香吗?头人愿意才会挨家挨户去落实。多数人同意跳再确定12户人为今年的跳香头人,然后由这些临时头人到各家各户收钱、收米,还要做糕耙、豆腐,为跳香那几天的跳香做准备。跳香头人是各户按年轮流做,第二年又是另外12户人。假如没有人愿当头人,那年就跳不成香。梁家潭乡斗篷界的跳香殿2006年修成,村民不热心,没找到跳香头人,跳香殿修成了却一直没用过。跳香仪式中这种轮流做头人的组织形式现在也很难维持下去了。村里的劳动力大都外出打工,在家的都是老人小孩,他们没有经济实力,也没有能力组织跳香,头人轮流制成了空轮。更何况随着传统农耕经济的逐渐衰退,跳香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功能己经失去了实际意义,基于农耕经济的跳香仪式逐渐在农村失去了存在的空间。2012年梁家潭乡亮排坡村的跳香仪式就是跳香老司历经周折组织起来的。张启荣是梁家潭乡芭蕉坪的跳香老司,远近闻名,周边村寨都请他跳香。当年到了跳香时节,一直没有村寨请他。一个偶然机会,他得知有人想看跳香仪式并愿意部分赞助,就与附近有跳香殿的斗篷寨头人商量。斗篷寨没人愿意称头,他找到了亮排坡跳香殿的头人,他们愿意组织。但跳香老司是有自己的坛头香火的(即其活动范围),张启荣尽管是远近闻名的老司,但亮排坡不是他的坛头香火,他不能越界去跳。据苗族跳香第十五代传承人张启荣介绍,现在的年轻人对这些传统文化不重视,跳香习俗如果得不到有效保护,很可能面临失传的命运。而梁家潭乡能主持跳香法事的也只有张启荣一人了,他是跳香的第十五代传承人,他们是家族传承,他的大儿子将会继承他成为第十六代传承人,传承现状十分堪忧。(3)保护与传承的意义跳香习俗具有社会整合作用。据张启荣介绍,到农历十月初一这一天,各村寨要轮流举行跳香活动,有时是一村寨轮着跳一天。几十人、几百人随着巫师载歌载舞,祭祀盘瓠、辛女、五谷诸神,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在这个节口里,跳香以其独特的仪式和文化内涵将村落里个人、家户、村寨、社区和区域等各个不同层次的社会实体联系起来,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并且,瓦乡人通过虔诚祈祷和对一套完整的象征符号的“合理”运用,在跳香中体验了自身与祖先神的特殊关系,从而获得一种集体的安全感,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