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域环境管理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太湖流域水环境管理现状分析摘要:太湖流域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由于长期过度消耗自然资源和破坏生态环境来来发展经济,已导致生态环境急剧恶化。通过查阅文献和资料,在分析太湖流域水环境水质状况和污染物排放现状的基础上,了解太湖流域水环境所面临的只要问题和目前太湖流域的管理现状,通过加强流域污染物的源头控制,削减污染负荷,控污与生态修复相结合,提高湖荡自然净化能力和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拦截并净化水系入湖污染物,为入湖河流提供清洁水源;对入湖河流集水区各类污染源进行治理,拦截和控制沿线污染物进入入湖河流,建成清水河道,提高入湖河流自然净化能力,并对水系各污染控制要素进行系统调控和优化配置,在太湖流域建立完整的污染防控和生态修复的管理体系。关键词:太湖流域;水环境管理;污染防治;生态修复1、引言流域水污染控制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太湖地区是我国人口最稠密、经济最发达的地区[1]。自1950年以来,太湖水质受污染的步伐明显加快。从1991—1999年的监测情况来看,1997年以后水体的总氮、总磷及叶绿素a含量等指标也均呈现下降趋势。2003年在太湖梅梁湾爆发了大规模的蓝藻,对当地居民的生活造成了巨大的影响,而在4年后,使当地居民的饮用水发生危机的太湖蓝藻再次爆发[2]。2007年5月底暴发的太湖水危机,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008年5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并付诸实施《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2008年到2012年五年内,经过各方共同努力,太湖治理初见成效,饮用水安全得到有效保障,水环境质量稳中趋好,基本实现了方案确定的近期治理目标。。为巩固治理成果,提升治理水平,2012年4月,编制形成了《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2013年修编)》,治理期限为2013~2020年,近期到2015年,远期到2020年。所以本文通过分析2007年到2012年的各项指标的数据水环境的管理措施,提出进一步的管理方案和总体思路,达到太湖流域水环境的改善[6]。2、太湖流域的水环境状况太湖位于中国东部的长汀下游三角洲,位居蝶形盆地中央,是我国第三大淡水湖泊(流域面积36895平方公里)。太湖流域地势平坦,河网水系发达,流域内河道总长约12万公里,河网密度3.3公里/平方公里。出入太湖河流228条,其中主要入湖河流有武进港、陈东港、殷村港、长兴港、西苕溪等22条,湖泊面积4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6个(图1)。凭借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自然地理环境优势,当地的生活、工业及农业用水得到了保障、并提供了交通运输、水量调节、旅游服务和水产养殖等多种功能服务。太湖流域地跨江苏、浙江、上海两省一市,是长江三角洲的核心区域,是我国人口密度最大、工农业生产发达、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收入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2010年,太湖流域人口5724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4.3%,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1552人左右,江苏省太湖流域城镇化率达67.9%,浙江省太湖流域城镇化率达58.3%,上海市太湖流域城镇化率约88.9%。全流域国内生产总值42905亿元,约占全国的10.8%;人均生产总值达7.5万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5倍。流域总耕地面积1733万亩,人均耕地近0.30亩,约为全国人均水平的35.7%。但随着社会经济和人口的发展,太湖流域水环境问题也随之加剧,其中水体富营养化最为严重。图1滆湖地区河湖相连水系分布图2.1水质状况2.1.1太湖湖体水质2012年,太湖湖体水质高锰酸盐指数和氨氮为II类、总磷为Ⅳ类、总氮为劣Ⅴ类,浓度较2005年分别下降了18%、71%、9%和17%(表2-1)。表2-1太湖湖体各项水质指标年均浓度单位:毫克/升年份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总磷总氮20054.91.140.0772.8620074.5(Ⅲ)0.91(Ⅲ)0.101(Ⅴ)2.81(劣Ⅴ)20084.4(Ⅲ)0.59(Ⅲ)0.083(Ⅳ)2.57(劣Ⅴ)20094.29(Ⅲ)0.47(Ⅱ)0.083(Ⅳ)2.64(劣Ⅴ)20104.4(Ⅲ)0.36(Ⅱ)0.073(Ⅳ)2.68(劣Ⅴ)20114.4(Ⅲ)0.37(Ⅱ)0.079(Ⅳ)2.37(劣Ⅴ)20124.0(Ⅱ)0.33(Ⅱ)0.070(Ⅳ)2.38(劣Ⅴ)较2005年下降幅度(%)18.3771.059.0916.782012年目标4.500.460.0702.00注:①表中Ⅱ-Ⅴ符号分表代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的第二至第五类水质。②本文中出除特别标注外,均来自来自两省一市。2012年太湖已处于轻度富营养状态,平均营养指数为56.5,较2007年下降5.8,富营养化程度明显好转,中、重度富营养发生频次减少22.7%。近五年湖体单位藻类密度下降了26%(表2-2)。表2-22007–2012年太湖富营养化指数变化情况统计年份200720082009201020112012富营养化指数62.360.458.458.558.556.5营养状态中度中度轻度轻度轻度轻度2.1.2入湖河网水质2007年以来,入湖河道水质。近年来,入湖河道水质明显改善。2011年与2007年相比,入湖水质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总氮浓度分别降低了19.2%、38.7%、19.6%,总磷基本持平,但湖西区、浙西区入湖总磷浓度有所上升。2012年,对太湖流域覆盖出入太湖河流、省界河流、望虞河、太浦河、江南运河、新孟河、新沟河、东西苕溪、南溪、黄浦江及其上游、沿江河流、淀山湖、上游山区八个水库等101个重点水功能区水质监测和评价结果表明,41个达到重点水功能区目标,达标率40.6%(表2-3)。表2-3太湖流域重点水功能区达标率年份200720082009201020112012达标率(%)22.532.029.735.032.040.6数据来源:太湖流域管理局2.1.3淀山湖及其它湖泊水质淀山湖地处江苏省昆山市、吴江区和上海市青浦区,是流域跨省界的重要湖泊。淀山湖主要承受东太湖和苏州淀泖地区来水,主要入湖河流为千灯浦、朱厍港、急水港和元荡,主要出湖河流为拦路港、淀浦河等。总体来看,四条主要入湖河流(湖泊)中,急水港、千灯浦、元荡水质较差,朱厍港水质相对较好;出湖河流拦路港维持在III类,出湖河流水质总体好于入湖河流水质。2011年,淀山湖水质总体评价为劣V类,属中度富营养水平。2012年,阳澄湖和淀山湖水质为劣V类,其它湖泊水质为Ⅲ-V类(表2-4)。表2-42012年淀山湖及其他主要湖泊水质情况单位:毫克/升水质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总磷总氮滆湖5.3(Ⅲ)0.74(Ⅲ)0.085(Ⅳ)1.52(Ⅳ)长荡湖4.9(Ⅲ)0.39(Ⅱ)0.044(Ⅲ)0.94(Ⅲ)阳澄湖4.2(Ⅲ)0.53(Ⅲ)0.151(Ⅴ)2.68(劣Ⅴ)澄湖5.3(Ⅲ)0.41(Ⅱ)0.046(Ⅲ)0.9(Ⅲ)淀山湖4.75(Ⅲ)1.05(Ⅳ)0.123(Ⅴ)4.15(劣Ⅴ)2.2污染物排放状况2.2.1污染物排放总量现状污染物排放量是指污染源排入环境的污染物量,是环境保护部按照现行的污染源统计范围统计的,和污染物减排目标直接相关。根据现行的总量减排管理体系,污染物的来源包括工业源、城镇生活源和农业污染源,其中农业污染源又包括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小区)、养殖专业户、水产养殖业以及种植业。基于以上统计范围,根据2010年污染源普查动态更新数据,太湖流域综合治理区2010年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和总氮排放总量分别为39.19万吨、5.94万吨、0.77万吨和11.22万吨(表2-5)表2-5综合治理区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汇总表(基准年2010年)单位:吨行政区COD氨氮总磷总氮江苏省21690030700448656200浙江省16880028100308754993上海市6157638161960合计391857594387734112153数据来源:环境保护部2.2.2入河(湖)污染物现状入河(湖)污染物量是指直接进入河湖水体的污染物量。污染物的来源包括工业源、城镇生活源和面源(包括畜禽养殖、水产养殖、农业面源、农村生活、城镇面源等),据此测算了入河(湖)污染物总量现状。经过五年治理,2010年太湖流域综合治理区污染物入河(湖)总量COD、氨氮、总磷、总氮较2005年分别减少了25.86%、48.04%、24.14%、4.36%,但总磷、总氮总量依然偏高(表2-6)。表2-6综合治理区的入河(湖)总量汇总表(基准年2010年)类别COD氨氮总磷总氮数量(吨)比重(%)数量(吨)比重(%)数量(吨)比重(%)数量(吨)比重(%)工业点源14042822.271084822.745156.564142530.59城镇生活15507324.601506831.59197825.193316324.49面源33495453.132178145.67535868.256082644.92合计630455100.0047697100.007851100.00135414100.002005年850321-91788-10350-141587-较2005年下降(%)25.86-48.04-24.14-4.36-3、太湖流域水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3.1制约太湖流域水质改善的因素依然复杂首先,引起蓝藻大规模暴发的条件依然存在。由于太湖湖体藻型生境已经形成,只要外部水文、气象等条件具备,不断积累的氮、磷等营养盐就有可能引起太湖蓝藻大规模暴发,这些因素的异常变化会加大防控难度。其次,太湖湖体总氮浓度仍然较高。再次,目前太湖流域污染物现状入河(湖)总量仍超过限制排放量,随着经济的发展,污染物排放量必然有所增加,减排压力将会越来越大。此外,太湖生态系统退化,由草型湖泊转化为藻型湖泊,水环境容量减小,自净能力降低,恢复健康湖泊生态系统任务艰巨。3.2农业面源已成为污染物的主要来源随着太湖流域工业点源和城乡污水治理逐步到位,面源污染占污染负荷的比重逐步提高,已成为太湖治理的主要矛盾。目前建立的面源污染治理项目相对较少,且已安排的项目完成率较低,尤其是化肥和农药减施、生态拦截沟渠建设、农村清洁工程等方面,缺乏针对性政策支持和考核机制。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较低,建设和运行管护中亟待解决资金、技术等瓶颈问题。3.3结构性污染问题依然突出太湖流域新兴的高科技产业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第三产业特别是生产型服务业发展滞后。第二产业中,纺织、化工、冶金等重污染行业的污染物排放量仍然偏高,实施污染物减排的工业企业数量较少,用于工业污染治理投资偏低,企业治污积极性不高,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依然尖锐。3.4污水处理设施运营和管理水平有待提高五年来,太湖流域虽然新建了300多座污水处理厂,但污水收集管网建设滞后,一些污水处理厂运行负荷低,设备能力不能充分利用,污水处理设施尚未充分发挥效益。另外,还有部分污水处理厂缺乏管理和技术人才,管理落后,也都制约着污水处理设施正常运行,影响出水水质达标。3.5基础工作依然薄弱目前,两省一市在考核污染物排放指标及河道水质时,未纳入总磷、总氮指标,不利于太湖治理总体目标的实现。监测预警平台和信息共享机制也未建立。科技攻关项目由于缺乏实施主体和经费支持未能开展,已形成的重大科技成果和实用技术未能有效转化与应用。4、太湖流域的水环境治理项目按照太湖治理的基本思路和建设任务,目前计划和实施安排饮用水安全保障、工业点源污染治理、城乡污水和垃圾处理、面源污染治理、生态修复、引排工程、河网综合整治、节水减排、资源利用、监测预警及科技攻关等11大类542个项目。按省市划分,江苏省312个,浙江省200个,上海市25个,跨省市5个。按项目性质划分,新增项目480个;未完成项目62个,其中在建38个,未开工24个(表4-1)表4-1重点项目分布情况单位:个省市项目数合计新增在建未开工江苏31230336浙江200159338上海251825跨省市505合计54248038245、太湖流域的基本控制策略5.1建造清水河道针对太湖流域上游河湖相连水系特点,制订区域水污染控制策略为:(1)从

1 / 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