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我们阅读的作品多是从战争正义方、受害者的角度来写的,揭露战争的危害,控诉战争的罪行。但是我们很少去考虑那些施害方,他们在战争中有怎样的精神世界,有无遭受灾难,面临的是什么境况。如果我们能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或许对这场战争就有了一个更高的认识。《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讲述的恰是敌对阵营中一个为法西斯卖命的小伤兵的悲惨遭遇——战争不仅有害于人民,同样也有害于战争发动者及其追随者。1.了解作家知识,整体感知,把握小说的基本内容与主题。2.通过对作品的研读、探讨,了解人物的心灵世界和他们在战争中的遭遇,把握小说中设置悬念的写作手法以及人物性格发展与环境的关系。海因里希·伯尔(1917—1985),德国作家。1947年开始发表短篇小说,1951年开始成为专业作家。他希望通过小说使人们从恐怖的战争中认识过去,清算历史,在痛苦的回忆中开始新的生活。他的1.了解作者成名作是出版于1949的中篇小说《火车正点》,伯尔认为“战争是无聊的”,不管什么样的战争,它只能给人们带来死亡,因此他把战争归结为一种可怕的自然现象,人类失去理智的产物。他的作品另有短篇小说集《流浪人,你若到斯巴……》(1950年),长篇小说《亚当,你到过哪里?》等。20世纪70年代,伯尔的创作出现了新的高峰,1972年因“他对时代的广阔视野、结合典型的灵敏技巧和对复兴德国文学做出了贡献”获诺贝尔文学奖。中篇小说《丧失了名誉的卡塔琳娜·勃罗姆》为其赢得了世界声誉。1937年9月德国闪击波兰,揭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把欧洲也把世界卷入了战争的车轮。战火燃及欧洲、亚洲、非洲、大洋洲及四大洋,扩展到40个国家,有五六十个国家参战。死亡人数达5500万人,是历次战争中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数不清的人类文化遗产毁于一旦。本文作者海因里希·伯尔从一个参战的法西斯士兵的视角向我们揭示了战争的本来面目。2.相关知识3.给下列变红的字注音瘦削()恺撒()惬意()吞噬()倒坍()粗犷()憎恶()瞳孔()惊骇()襁褓()愕然()xuēshìzēnɡwùqiǎnɡbǎokǎitāntónɡèqièɡuǎnɡhài4.释词语惬意:粗犷:愕然:百无聊赖:满意、称心、舒服。①粗野,粗鲁。②粗豪,豪放。形容吃惊。精神无所依托,感到非常无聊。速读课文,思考:小说的情节结构是怎样的?【提示】第一部分(从开头到“我吸了一口,说了声:‘谢谢!’”):开端:写“我”负伤到了伤兵医院后被抬进美术教室。第二部分(从“‘这一切都不是证据。’”到“烟草的气味……”):发展:写“我”怀疑伤兵医院是三个月前自己就读的学校改建的。第三部分(从“抬担架的终于又进来了”到结尾):高潮、结局:“我”终于认出手术室就是自己读书的教室。1.小说的标题有什么含义?【提示】公元前480年,波斯入侵希腊,300名斯巴达战士扼守温泉关,抵抗强大的波斯军队,最后全部牺牲。希腊人为纪念这些阵亡的战士,在温泉关立碑,碑上的铭文如下:“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达,请报告那里的公民们,我们阵亡此地,至死恪守他们的命令。”这篇小说的标题是这段铭文的起句,小伤员在上美术课时曾按美术老师的要求用六种字体将这段铭文写到黑板上。斯巴达战士抛洒鲜血是为了保卫祖国,而伤员则充当了纳粹德国侵略战争的炮灰,最终变成了残废人。标题令人深思,暗含着对纳粹德国军国主义教育的嘲讽与抨击。标题本身就奠定了这篇小说的批判和反思基调。小说拟题技巧标题对于一篇小说,尤其是小小说,是照亮读者眼睛的灯笼,往往会起到摄人心魄的作用。小说常见的拟题方法有:1.以人物(形象)为题,如《棋王》《阿Q正传》;2.以事件为题,如《宝玉挨打》《失街亭》;3.以地点为题,如《荷花淀》;4.以线索为题,如《药》《项链》;5.以主旨(寓意、情感)为题,如《差别》《春之声》;6.以问题为题,如《丧钟为谁而鸣》。【知识储备】2.“我”是谁?“我”到底受的是什么伤?“我”是不是在母校?【提示】“我”是一名德国士兵,受了伤,失去了双臂和右腿。“我”是一名中学生,“我”对“我”所在的位置进行了反反复复的内心斗争和确认,最终由“我”所写的铭文得以确认:这里是“我”三个月前学美术绘画的母校。3.文中的“我”一直处于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文中“我”的叙述给人造成了怎样的悬念?悬念的设置在这篇小说中起到了什么作用?【提示】“我”负重伤后被注射了麻醉药,一直处在半昏迷状态。给人造成的悬念是——到底受了什么样的伤?是不是就在自己的母校?悬念抓住了读者的心:传播人类文明的美术学校怎么成了充满血腥的伤兵医院?17岁的学生怎么会作为伤兵进了“简易外科手术室”?而这间“手术室”是不是以前的教室?“我”受的到底是什么伤?为什么有点神志不清?作者想要表现的主题在“我”的叙述中得到体现,而小说的结尾,悬念落实,真相大白,命运的捉弄,人的悲惨,产生了强烈的震撼,作品的主题也在这里得到最全面的昭示。4.从人物的叙述中,你能感受到“我”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提示】“我”是个有点浑浑噩噩的人,一个可怜的小人物。在战争环境中早熟,有点玩世不恭,不满学校单调的学习生活;对侵略战争则缺乏认识,糊里糊涂地上了前线,糊里糊涂地受重伤回来,不知道为什么打仗,也不知道生命的价值。5.结合有关描写,说说作者为什么反复描写学校的环境布置。【提示】反复出现的对学校走廊的艺术布置的描写,让人感受到战争对文明的摧残。学校和伤兵医院本是两个不相干的地方,可是“我”受伤后恰恰被送回自己的母校,本该在学校读书的学生却上了战场,文科学校成了伤兵医院,学绘画的永远失去了双手,这些突出表现了法西斯穷兵黩武的本质。6.主人公对战争的认识是什么?作者通过塑造这个人物表达了对战争怎样的看法?请结合文中的具体描写说说你的理解。【提示】文中的“我”虽然因伤回到临时的战地医院接受手术,但并未表现出对战争的憎恶。相反,在轰鸣的炮声中,“我”想的是“多出色的炮队啊”,“我”甚至想到自己的名字有可能镌刻在阵亡战士纪念碑上,认为自己是为国捐躯,留名青史。通过刻画这个人物形象,作者揭露和批判了军国主义战争。7.文章的结尾使人眼前一亮,所有的谜底在此全都被揭开,这是什么写法?这种写法的作用是什么?【提示】设置悬念。悬念的主要作用是抓住读者的心,引起读者对事情的发展、变化、结果,以及人物或事物的处境、结局的关切心理,使文章情节发展更具有吸引读者关切的魅力,更能引发读者的深入思考,产生心灵的震撼,也能更好地揭示主题。8.《一个人的遭遇》与《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两篇小说都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题材,主人公分属敌对阵营,一个为保卫祖国而战,一个为法西斯卖命。研读作品,说说作者试图告诉读者的是什么,它们各自是从什么角度表现主题的。【提示】《一个人的遭遇》是通过一位老兵对战争的回忆,讲述战争的创伤;《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则通过一位青年学生在战争中的感受,写战争对人性的毁灭。两部作品都有很强的冲击力,作者要告诉读者的都是战争对人的摧残:不义的战争不仅摧毁了文明成果,也摧残了人的心灵;正义的战争虽然能铸就英雄业绩,但是同样会给人们留下痛苦的记忆。9.两篇小说中的主人公都遭遇了不幸,但又有所不同,请试做比较。【提示】在对参战目的的认识上——索科洛夫知道自己是在保卫祖国,《流》中的“我”受了欺骗,没能认清法西斯侵略的本质。在对遭遇战争不幸的态度上——索科洛夫是悲伤的,《流》中的“我”则显得比较麻木。在对生活幸福的珍视上——索科洛夫比《流》中的“我”更加珍视幸福。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开端发展高潮“我”负伤“我”怀疑“我”确认伤兵医院被抬进美术教室摆设布置“我”的母校铭文“我”的母校伤兵医院伤兵医院请以“战争与和平”为话题,仿照句式,另写一个句子。当自然疯狂地报复人类时,我们才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当我们宝贵的生命所剩无几时,我们才体会到它存在的价值。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此题考查仿写句子的能力。在句式上要使用表示必要条件的复句,内容上要突出和平的珍贵。答案(示例):当残酷的战争带来无情的毁灭时,我们才领悟到和平的珍贵。海因里希•伯尔名言1.命运压不垮一个人,只会使人坚强起来。2.消磨时间是一种多么劳累、多么可怕的事情啊,这只肉眼看不见的秒针无时不在地平线下转圈,你一再醉生梦死地消磨时间,到头来你还得明白,它仍在继续转圈,无情地继续转圈。3.个性和魅力……是学不会,装不像的。学习了本文,你怎样看待和平与发展?你将怎样做?请以“和平与发展”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本来无望的事,大胆尝试,往往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