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首”字形义演变汉字是表意文字,所以一个汉字的形体与字义是不可分的。经过漫长的发展,汉字的形体发生的相当大的变化,笔画线条化、字形符号化、结构规范化、字集标准化等变化渗透在整个汉字发展的历程中。但是,一个字的字形发生怎样的变化一定会有他自身独特的原因,无论字义如何变化,这些引申的字义还是来源于他的本义。本文以“首”为例,通过观察它各个阶段的字形特征来分析其字形的变化历程,并探究其变化的原因。通过对“首”字义的分析,来探究其字义演变的特征。一、字形分析“首”的字形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分别是甲骨文时期、金文时期、战国古文字时期、篆体时期、通用体时期。各个阶段的形体如下:甲骨文金文战国文字小篆通用体:首通过观察,五个时期的“首”字有着前承后启的关系,形体之间有联系也有着较大的差别。下面先通过字典的解字释义来具体解析“首”字的形体结构:(一)甲骨文:①[解字]象人首之形,其上部存发形或省发形均同。金文加以简化,已非全首之形,但存发、额、目作昌鼎,或又省发作柞伯簋。《说文》以存发之首与不存发之首分列二部,二字实为一字。《说文》:【首,古文也。象发,发谓之,即也。】又:【,头也。象形。】[释义]1.头也。2.地名(二)金文:②《说文》:“首,同。古文也,象发,谓之,即也。”其列举十六种铭刻在不同鼎簋上的金文字,如【大簋】、【大鼎】、【颂鼎】等。【析形】首字甲骨文作,象头形,头上有发,亦有无发者。金文同。小篆有发作,无发作,与页同字。许书据形系聊,因各有所统属之字,故分为三部。【释义】1、头。虢季子白盘:“搏伐狳狁,于洛之阳”折首五百,执讯五十,是以先行。”折首即斩首。《诗·邶风·静女》:“爱而不见,搔首踟蹰。”大鼎:“大拜稽首。”《尚书·舜典》:“禹拜稽首,让于稷、契暨皋陶。”稽首是古代一种跪拜礼。2、通“手”。《尚书·益稷》:“皋陶拜手稽首。”①徐中舒主编《甲骨文字典》,四川辞书出版社2014年版。卷九九九三页。②陈初生编纂、曾宪通审校《金文常用字典》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1987年版。卷九第八四五页。(三)战国文字:①【析形】亦有多形甲骨文作,象侧面人头之形,或省发作,亦隶定,金文作【大簋】。战国文字有发、无发皆有之。或发为作止形。《说文》也。象形。同,古文也,象发,谓之。(四)小篆②《说文》:“首,同。古文也,象发,谓之,即也。”“首”字的古代形体中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首”字有两种写法,一种是不带头发的,一种是带头发的。而现今通行的“首”的写法显然是带头发含义的。二、字形演变及原因《汉字源流字典》中叙述了“首”字形的发展源流。“首”的本义是“头”,在指称对象来说指的是人的头。从构造上来看,甲骨文象人头有发形,突出了眼睛。金文稍变。小篆整齐化,分为二体。隶变后楷书分别写作三字与“页”字同为人头形,只是下边少了身子,上带有头发,意在强调头部;“页”则多出了身子,少了头发;则是省形。如今规范化,以首为正体,只作为偏旁。③“首”字是一个象形字,根据《甲骨文字典》、《金文字典》、《战国古文字典》的记载可以看出,“首”在古代的写法一直是有两种的,一种是带头发的。另一种是不带头发的。而今天的简化字“首”的字形明显可以看出是选择了带头发的字形,下面将对于这个问题进行探究。①何琳仪著《战国古文字典——战国文字声系》中华书局出版1998年版。幽部首第一九四页。②【汉】许慎撰、【宋】徐铉校定《说文解字》中华书局出版发行2013版。卷九上第一八二页。③谷衍奎编《汉字源流字典》语文出版社出版2010年版。第九二四页。三种文字的字典均说道:“首,头也。”这就表明首和头在造字初期是两各个本义相同的字。两个字具有同源的关系。这两个字都表示人身体顶端的部位,在指称上无明显的差别。但“头”还有另外的而侧重意义,《说文》:“骷髅,顶也。”《广泽·释亲》:“颅谓之骷髅。”朱骏声曰:“骷髅之和音为头字”。骷髅是人死后没有头发的头盖骨,它的表面是光滑的,具有圆滑的特征。依据朱骏声的说法,“骷髅”一词读的速度加快了之后就和音,成了“头”字。如此,“头”与“骷髅”是同义,那么“头”也应该具有光滑的形态特征,所以它侧重的是没有头发的特征。根据汉字的发展演变规律,两个同源或者同义的字不可能平行发展的,或者一个字取代另外一个字,或者一个字保持本义,另外一个字向其他方向发展;或者两个字都朝着各自的方向发展。比如“疾”和“病”,两个同义字发展到后来,“病”逐渐取代了疾。而“疾”也并没有从此消失,而是朝着两外的一个方向——“迅速”的字义的方向发展。“首”本来可以有两种写法,但“头”朝着“圆滑”的方向演变,已经具有了没有头发的特征,而且“首”和“头”是一对同源字,表示同样的字义,那么“首”为了和“头”区分开来,就会侧重有头发的一种写法。三、字义演变及原因(一)字义分析《王力古汉语字典》对“首”字的解释如下:1.头。(1)人的头。《楚辞·战国屈原离骚》:“浇身被服强国兮,纵欲而不忍。日康娱而自忘兮,厥首用夫颠陨。”(2)器物顶端。《周礼·考工记玉人》:“大圭长三尺杼,上终葵首。”郑玄注:“终葵,椎也。”贾公彦疏:“使已上为椎头。”(3)剑、顶端的环、套也叫“首”。《礼记·曲礼上》:“进剑者左一。”孔颖达疏:“首,剑附环也。”《周礼·考工记卢人》:“凡为殳,…五分其晋国,去一以为首围。”郑玄注:“首,殳上鐏也。”2.首领《礼记·檀弓下》:“母为戌首,不亦善乎?”3.初始,开端(1)开始《庄子·知北游》:“礼者道之华而乱之首也。”(2)第一《战国策·齐策六》:“(齐桓公)一匡天下,九合诸侯,五伯之首。”《左传·昭公元年》:“赋大明之首章。”(3)首先《国语·晋语九》:“段规反,首难而杀智伯于师,遂减智氏。”4.要领《书·秦誓》:“予誓告汝群言之首。”5.古代绶、组的计数单位。《北堂书钞卷一三一引汉官仪》:“凡先合单纺为一丝,丝,四丝为一扶,五扶为一首,五首成一文。”6.量词(后起义)多用于诗、文。《唐·白居易·与元九书》:“陈子昂有感遇诗二十首,鲍防有感于诗十五首。”(二)字义演变原因“首”的本义是“头”。他的本意是以指称“位置”特征为基础的。经过长时间的发展,他的引申义也不断增多。“首”引申为时间上的【顶端】,如:故教化之行也,建首善自京师始。——《汉书·儒林传序》,在这里是“第一”的含义;地位上之最,如: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唐·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在这里表示最高领导人、首领之义,当今的元首、首脑都是取此义;行为活动之最重要:《书·秦誓》:“予誓告汝群言之首。”在这里表示“要领”的含义;事件进行之开端:《公羊传·隐公六年》:“《春秋》虽无事,首时过则书。”何休注:“首,始”。在这里表示初始、开端之义。总的来说,“首”的字义侧重于“位置的顶端”和“作用的顶端”,即“初始”和“重要”。“首”引申为虚词,一为量词,一为计数单位。这两个意义与“初始”和“重要”是不是也有某种联系?以下对于这个问题进行猜想。“首”作量词,如一首诗。诗为什么要以“首”为单位?首先看诗的来源诗是一种文学体裁,诗源起于劳动,我们的祖先一面劳动,一面发出单纯而有节奏的呼叫,以忘却劳动带来暂时的痛苦和振奋精神,协调动作。渐渐地,这种有节奏呼叫声便发展成为诗歌。在原始社会时期,我们的祖先对于风、电、雷、雨等自然现象无法理解,于是统统把这一切归于神明。出于敬畏,原始人类唱歌跳舞地对神明唱出颂歌,表达了人们的期望——风调雨顺,获得丰收等等。所以,诗对于劳动人民具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由于“首”具有“初始”和“重要”这两种字义倾向,因此以“首”来作为诗的量词。“首”作为一种计量单位,是与丝带有关的,上文提到“凡先合单纺为一丝,丝,四丝为一扶,五扶为一首,五首成一文。”而“首”和“绶”的读音非常接近,有可能是假借了“首”字作为“绶”的意义,代表一种丝质带子。由此可见,“首”的引申义都与他的本义“头”相关的,只是引申的方向不同。总之,无论首的引申义如何变,它都表示一种【顶端的】【最高价值和位置】的意义倾向,这些引申义是由“首”的本义所决定的。汉字起源于公元前1300的甲骨文字,经历了金文、战国文字、小篆、隶书、楷书等阶段流传到了今天。由于社会需要的变化与社会文化的影响使得汉字在历史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文字是承载中华文化的载体,是文化得以源远流长的重要途径,要真正了解汉字,一定要从汉字的起源开始研究,要了解中华文化,也一定要从传统文化开始探索。而每个汉字都有其独特的的发展变化历程,从字形和字义方面同时入手,多角度看汉字,才能更准确接近汉字的真相。参考文献:徐中舒主编《甲骨文字典》,四川辞书出版社2014年版。陈初生编纂、曾宪通审校《金文常用字典》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1987年版。何琳仪著《战国古文字典——战国文字声系》中华书局出版1998年版。【汉】许慎撰、【宋】徐铉校定《说文解字》中华书局出版发行2013版。谷衍奎编《汉字源流字典》语文出版社出版201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