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黄帝内经》对当代社会发展积极作用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浅析《黄帝内经》对当代社会发展积极作用摘要:《黄帝内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医学经典巨著,集我国古代医学之大成,被称“医学哲学之宗”。它既有完整的理论,也有丰富的实践,对于现代医学、文化、生态、哲学,依然具有极大的科学价值。关键词:《黄帝内经》;文化;哲学;医学;生态引言《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汉族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也是中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应该指出,《黄帝内经》成书亦非一时,作者也亦非一人,而是属后人合著。为什么又称为黄帝内经?估计正如《淮南子·修务训》所指出的那样吧:“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今,故为道者必托之于神农黄帝而后能入说。”故冠以“黄帝”之名,其意在溯源崇本,藉以说明我国医药文化发祥甚早。《黄帝内经》起源于轩辕黄帝,代代口耳相传,后又经医家、医学理论家联合增补发展创作,是对我国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做斗争的经验总结。一般认为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在以黄帝、岐伯、雷公对话、问答的形式阐述病机病理的同时,主张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同时主张养生、摄生、益寿、延年。是一部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最经典的“阴阳五行学说”。五行学说认为宇宙万物,都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的运行(运动)和变化所构成。它强调整体概念,描绘了事物的结构关系和运动形式。如果说阴阳是一种古代的对立统一学说,则五行可以说是一种原始的普通系统论。阴阳,指世界上一切事物中都具有的两种既互相对立又互相联系的力量。宇宙间万事万物根据其特征,可以系统地分成五大类:金、木、水、火、土。这五类事物统称五行。金、木、水、火、土,并非指具体的五种单一的事物,而是对宇宙间万事万物五种不同属性抽象概括,应全面领会五行真正内涵。五行生克关系是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在医学上,人体也遵从五行相生相克原理。从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开始,历代众多的医家、道家、佛家对养生之道都作过详细而深刻的发掘和论述,逐步形成了一套系统的养生理论。《黄帝内经》荟萃先秦诸子百家养生之道,从医学角度探讨养生与长寿,建立了不少养生理论和方法。经过千年的学习和研究,《黄帝内经》已不单单是一本书,现在多种学科在运用其理论和内涵。在现代医学、文化、生态、哲学等方面就被用到,并且在这些方面都发挥了其很大的应用价值和理论价值。第一、黄帝内经对当代中医的指导《黄帝内经》具有科学的指导思想,对当代中医药的发展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具体指导意义如下:升降浮沉《黄帝内经》虽没有药性升降浮沉理论的明确论述,只是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有“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的记载,其中已蕴含着升降的道理。《素问·六微旨大论》云:“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这是阐述气机“升降出入”的记载。金元时期张元素结合了唐代王冰补入《黄帝内经》的运气七篇中关于气机“升降浮沉”的论述,根据“风升生、热浮长、湿化成、燥降生、寒沉藏”的原则,提出了药物升降浮沉理论,可见药物升降浮沉理论奠基于《黄帝内经》,而形成于金元时期。有毒无毒《黄帝内经》七篇大论中,亦有大毒、常毒、小毒等论述。《素问·异法方宜论》曰:“西方者,金玉之域,沙石之处,其治宜毒药,故毒药者,亦从西方来。”《素问·藏气法时论》云:“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上述都是毒药连称,也是对药物的总称。《素问·五常政大论》说:“帝曰:有毒无毒,服有约乎?歧伯曰:病有久新,方有大小,有毒无毒,固宜常制矣。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内经》认为,中药表现出药效还是毒性,还与服药的时长有密切联系。《素问·至真要大论》:“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气增而久,夭之由也[3]。”虽然,《黄帝内经》中毒性的论述没有指出有毒与无毒的区分,但为其后的《神农本草经》正式提出了“有毒、无毒”的区分奠定了理论基础。归经《黄帝内经》中亦归经的明确论述,但在《素问》与《灵枢》中均有“五入”、“五走”的记载,论述以五味配五脏、五色、五气确定所入、所走。《素问·宣明五气》说:“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是谓五入。”《灵枢·九针论》曰:“酸走筋,辛走气,苦走血,咸走骨,甘走肉,是谓五走。”以上所论虽然不是讲药物,但其精神笼罩着后世本草学,给“归经学说的创立以至形成提供了前期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金元时期张元素《珍珠囊》最早创药物归经学说,到明清时期逐渐趋于成熟。关于药物的炮制和制剂在《内经》十三方中,虽然涉及的药物仅有二十九味,但在药物的选择、炮制和制剂等方面却包含了从长期实践中积累的丰富内容。从现有文献看,药物的炮制和制剂不仅肇始于《内经》,而且其中所载内容已反映当时的医药家对中药及其运用的认识达到了相当水平。在药物的炮制方面,有直接对生药桂心、蜀椒、干姜的“口父咀”,又有制作小金丹“研之三日”的研末法,有“锉蓤翘草根”,又有“治半夏”。《素问·缪刺论》对左角发的“燔治即成血余炭,当是烧炭为药的先例。《素问·遗篇刺法论》中还了记载“水磨雄黄”等。在药物制剂方面,《内经》中不仅有汤剂、酒剂,而且还有丸、散、膏、丹、药巾等剂型的记载。从剂型的制作来看,有些方剂制作很精细、方法也诸多。如:《素问·遗篇刺法论》载:“小金丹方,辰砂二两,水磨雄黄一两,叶子雌黄一两,紫金半两,同入盒中,外固了,地三尺,筑地实,不用炉,不须药制,用火二十斤,锻之也。七日终,侯冷,七日取,次日出盒子,埋药地中,七日取出,顺日研之三日,炼白沙蜜为丸,如梧桐子大”。以上用雀卵为丸,不仅有方制之妙,在制剂上也别具一格;“炼自沙蜜为丸”,仍是至今制丸的常法。小结本文分析了《黄帝内经》中关于中药的药学理论和药物的炮制及制剂的部分论述,内容涉及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有毒无毒、归经以及药物的炮制、制剂在内经中记载,进一步阐述《黄帝内经》是中药学科的理论渊源和依据,对后世中药学、炮制学、制剂学等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和促进作用。第二、《黄帝内经》促社会和谐的文化世界发展进入新的时代,共建和谐是当今人类发展的共同愿望,凸显和谐文化特色的《黄帝内经》是中华文化永续良好发展重要基础,对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文化地位。《黄帝内经》在中华民族近数千年繁衍生息的漫长岁月中的贡献功卓著,如今以其欣欣向荣的生命活力在当代转化为建设和谐社会的思想文化。1.以人为本的文化人是社会发展的核心。《黄帝内经》主张“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以及“内无眷慕之累,外无伸宦之形”符合生命律动的文化范式。其主导的以人为本的生命观的本质是充满活力和生气的生命。然而,在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人们常常疲于工作、累于人际、忧于名利欲望等。往往神情倦怠、病体怏怏。沉迷于追金的态度、消极的轻生观念,严重损害了人的生命。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本质,核心是关注人的生命存在。忽视了人的生命,一切将无从建起。生命的缺失是自然和社会的畸形,生命的完善是社会和谐发展的根基。2.心境相和的生存文化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时期,给社会和个人带来的许多挑战、困惑乃至生存压力。因此,文化的作用更加凸显。《灵枢·海论第三十三》云:“得顺者生,得逆者败;知调者利,不知调者害。”《素问·征四失论篇第七十八》云:“不适贫富贵贱之居,坐之薄厚,形之寒温,不适饮食之宜,不别人之勇怯,不知比类,足以自乱,不足以自明,此治之三失也。”或采取人与境合、人随时动、时过境迁、顺遇而为的养生之道,或采取守境待时、不变应变、以静制动、随遇而安的超越方法。以适应贫富贵贱的处境、适应饮食条件的变化。《黄帝内经》告诉我们:心境相和,方能缓和生存压力,化解生存的困惑,创造生存的和谐。3.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故治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矣。”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相处、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就是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黄帝内经》主导的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实质是人与自然和谐的观念。启示今人彻底消除发展中的不和谐因素,转变发展模式、生活观念、生产观念。改变不利的传统发展模式,坚持保护环境为先,从源头保护自然环境,促使社会发展建设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了和谐社会的内涵。总之,《黄帝内经》阐释的和谐文化观在当代文化视野中依然生机勃发,对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学术价值[1]。第三、黄帝内经与生命科学《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经典之作,与《易经》一样被人们奉为先人优秀的思想结晶。在这里我将给大家带来的是《黄帝内经》所展现的关于生命科学的理念。在《内经》中,五行生克观念是《内经》思想体系的根本观念。《内经》认为,宇宙间任何一个(或一类)事物的内部包含着具有木、火、土、金、水五种功能属性的成分或因素,它们之间相生相克,由此形成这一事物内部有规律的整体联系或结构。并且,具有五行结构的各类事物之间或属于同一行而不同类的事物之间,也会由于相生相克而形成有规率的整体联系或结构。这使宇宙万物得以正常地生生息息、运动变化,人体才能保持健康[2]那么我们知道在现代科学研究结果表明,所有生命乃至整个生态系统的内部都是充满着矛盾的。就人体来说,脑部分泌的去甲状腺素和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素就是一对相生相克的统一体。他们此消彼长共同促使生命的前进,倘若有一端出现问题,那么人体的健康也就会被破坏。就整个生态系统来讲的话,也是显而易见的,生物与生物之间有捕食与被捕食的关系,而外界环境与生物之间也是相互影响的,比如植物的根会固化土壤,倘若植被被破坏,水土很容易流失,地质灾害也会频繁发生,人类和动物的生存环境也会破坏。所以《内经》五行学说的提出就是要告诉我们生命的产生发展与延续都是建立在相生相克的基础之上的,如果这一平衡被打破,那么生命将会走向灭亡,而恐龙的消失就是个最好的例子。《内经》中值得放在此处讨论的概念还有许多,比如“阴阳”。“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它是事物自然发展的基本规律之一。《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腑”、“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阳则阴,重阴则阳”等等,均说明了正是由于阴阳才导致了自然界、人体无时无刻不在运动变化,即把运动变化产生的根源归结于阴阳,因此,把阴阳称为“变化之父母”。生命在于运动,而阴阳是运动的根源,这就知道我们如何使生命得以健康的运行:对于人来说,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而对于自然界其它动植物来讲,白昼养阳,夜晚养阴,运动产阳,静止产阴。顺时而作,顺时而息,只有这样生命才能发展良好。自然界被人类破坏,那么阴阳便不能平衡,失衡就会应发灾害,这在当今是屡见不鲜的。所以阴阳调和旨在使事物内部与外部达到平衡,只有平衡才是最佳的状态,太极图的阴阳分布便是如此。由此可见,《内经》中基本概念与我们和自然是息息相关的,它不仅揭示了生命如何运转,而且告诉我们如何在不同的环境中使生命更好的运行。同时,它也为我们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指明了方向。第四、《黄帝内经》对哲学的发展中国第一部医学经典黄帝内经,对中国医学的发展作出不可磨灭的作用。中国的古代医学是以哲学为基础的,其对现代哲学的作用是巨大的。黄帝内经的哲学思想很多,从黄帝内经中的精气神学说和辩证法来谈论对哲学作出发展。1.“精气神学说”《黄帝内经》中对“精气神”所作的定义,认为世界的本源是气来组成,人的本源是精组成。气被分为二元论,即阴气和阳气,但是其可以被为是气组成一元论,把世界万物

1 / 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