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医护理保健的体会摘要:中医护理保健是建立在中医理论体系上的一系列护理与保健措施。本文阐述了中医的发展史和中医护理与保健的理论基础,以及一些生活中常见的保健疗法,结合自身的实践以及体会,重点阐述了刮痧疗法以及拔罐疗法的具体内容。本文最后是对中医护理的体会以及发展前景展望。关键词:中医保健,拔罐,刮痧中医是我们中华民族先辈们遗留给我们的美丽瑰宝。上古至春秋时期的实践知识积累,战国到两汉时中医学的奠基,两晋至隋唐五代的实践医学大发展,宋元金的中医理论深入发展,明清至今的中医理论的成熟和完善,这一步步踏实的走过,成就了中国伟大的文化遗产。其中晋代王叔和的《脉经》、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和葛洪的《肘后方》,南北朝陶弘景的《神农本草经集注》,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唐代孙思邈的《千金方》、《千金翼方》以及王焘的《外台秘要》等著作流传至今。中医护理与保健顾名思义,是基于中医理论上的护理与保健。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科学,它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中医学的理论体系是受到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阴阳五行学说的深刻影响,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医学理论体系。五行相生相克,金木水火土代表五脏及六腑的各个器官,以五行辩证的生克关系来认识、解释生理现象。而中医护理与保健就是基于这些理论上的一系列的活动,包括针灸疗法、刮痧疗法、推拿、拔罐疗法等。在这几种护理保健疗法中,根据自身的体验重点介绍刮痧疗法及拔罐疗法。刮痧是以腧穴理论为指导,通过特制的刮痧器具和相应的手法,蘸取一定的介质,在体表进行反复刮动、摩擦,使皮肤局部出现红色粟粒状,或暗红色出血点等“出痧”变化,从而达到活血透痧的作用。我自己刮痧是主要集中在颈背部,出了点点红痧,因为是第一次不太习惯,疼痛感较为强烈。拔罐疗法较刮痧较为缓和,疼痛感不强。拔罐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火、抽气等方法产生负压,使之吸附于体表,造成局部瘀血,以达到通经活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祛风散寒等作用的疗法。关于拔火罐治疗疾病最早的文字记载,是公元281~361年间,晋代葛洪著的《肘后方》。拔罐疗法按手法分为留罐法,走罐法,闪罐法,刺血拔罐法,留针拔罐法。一般临床保健较为常用的有留罐法和走罐法,用的器具也多以玻璃瓶为主且抽气负压,较为安全。我自己在体验拔罐的时候就是采用走罐的形式,并不十分疼痛,反而还挺舒服的,有种涨涨的感觉。拔完之后后背肌肉感觉明显的放松,罐上有许多水气且呈紫黑色,应该是湿气较重。我觉得这可以作为平时保健的手段,不伤身体且效果显著。提到中医,很多人第一反应是老年人才会去接触,年轻人跟这个相隔较远,其实不然,随着人们对中医知识的认识加深,我们与中医的距离在慢慢拉近,其中作为一个重要的桥梁,中医护理与保健功不可没。我们在大街小巷看到的盲人按摩,刮痧推拿,拔罐针灸都是我们日常会接触到的事物,而这就是中医护理与保健中的重要部分。它使得中医慢慢走近普通人的生活,使得我们越来越了解中医,接触到我们的国宝。中医护理与保健重点在于调和阴阳,疏通气血,保证人体的健康。而现在随着生活节奏的较快,越来越多人患上了现代病,处于亚健康的状态,所以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护理与保健同样必不可少,既能调理身体又能预防疾病。冯运华.中医护理优势与展望[J].护理学杂志,2003,43(4):764.贾春华.中医的起源与发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1-2姚菊峰,付菊芳,孙静,等.中医护理现状及前景[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