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余华作品中的“文革记忆”以《活着》和《兄弟》为例内容摘要文革的叙述已经在余华的作品当中深深扎根发芽。不管是作为其小说的背景,还是小说中直接对文革的描写,亦或是发生在文革当中的故事。余华采用了不同的角度,不同较色记录下了自己关于“文革”的深深的记忆,执着地将苦痛的东西撕裂给人看。余华叙写“文革”,揭露了“文革”中暴力的深层机制和暴力的无意识根源,提醒中国人要反思而不是遗忘。关键字:余华文革记忆反思AbstractTheCulturalRevolutionnarrativehasbeendeeplyrootedinYuHua'sworksduringgermination.Whetheritisasthenovel'sbackgroundornovelsdirectlyontheculturalrevolution,description,orstoryhappenedduringtheculturalrevolution.YuHuausesthedifferentangles,differentcolorrecordingthehimselfabouttheGreatCulturalRevolutionthedeepmemory,persistencewillbepainfulthingsthatteartolook.YuHuaxuwrotetheCulturalRevolution,exposedtheviolenceintheCulturalRevolutionthedeepmechanismandviolentconsciousnessroottoremindChinesepeopletoreflectonandnotforgotten.Key-word:YuhuaMemoriesoftheCulturalRevolutionself-examination目录前言.............................................................................................................4一、童年的亲身经历对余华的影响........................................................4二、好好活着...........................................................................................5三、兄弟.....................................................................................................6四、余华“文革记忆”的深远内涵及影响............................................7五、结论.....................................................................................................7六、致谢.....................................................................................................7参考文献.....................................................................................................8前言童年的经历对一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是很重要的,同时也会影响一个人性格和生命意识的形成。所以,一位作家为了能够在现实生活中找到适合自己的题材,就会在潜意识里对自己曾经经历过的生活进行投影,“对于这种童年生活中的东西,作家在小的时候,并不是带着有意识的理解去体会其中的文化特质……但是,一旦到了成熟的时候,开始进入写作想象的空间的时候,就会有一种很神奇的控制力量,让作家不由自主的进入到这个情境当中,作家内在的生命力将透过时空回到那种童年的记忆中去。”童年时期所处的环境和其经历过的事情,还有当时的一些不是很明朗的感受就会慢慢在这些写作中成长并逐渐形成意识,从而影响他们作品的整体风格和审美意蕴。1960年出生的余华,他的童年记忆正是文革记忆。余华曾经说过他的小说创作与童年的经历是密切相关的,“应该说我过去的写作,也包括我现在的和以后的写作,都和我的童年和少年紧密相关......我在那个时期经历了文革,经历了自由自在的生活,同时也经历了压抑和胆战心惊的岁月。”“虽然我人离开了海盐,但我的写作不会离开那里。......我过去的灵感都来自于那里,今后的灵感也会从那里产生。”所以我们不难在余华的作品当中看到文革的描写或者文革的影子。一、童年的亲身经历对余华的影响余华的性格是很敏感的,小时候因为被哥哥带到教室上课而导致哥哥受到老师的批评,余华内疚了很久,也害怕了很久,以至于都不敢在和哥哥一起去教室了。正是由于这种敏感的性格,余华观察事物的角度就会和别人有所差异,他会理解到别人理解不到的内涵。但是正是这种过度的敏感使得余华对别人的行为分析会产生很多原本没有的猜想。余华就是用这种敏感的心态对世界进行着观察,并在观察当中形成了他易受伤害的内心世界。家庭是每个小孩成长道路上最先接触的小型社会,可以说是我们各方面的启蒙老师,而且对我们的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的形成会产生巨大的影响,甚至在将来的生活道路上也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余华就是生活在一个和别的家庭不同的环境当中,祖父祖母过早地离开,父母的忙碌以及无暇照顾,甚至和他年纪差不多大的哥哥的对比都给余华童年的生活带来了不可言说的影响,以至于余华对家庭这个词语不是那么的喜欢。在余华开始接受这个世界的时候,文革开始了,这是这个时代的小孩的幸与不幸。十年的文革时期,十年的校园生活,余华就是在这种“文革”的氛围中接受整个世界的。正是这种特定的历史环境,导致余华在接受这个世界时,一开始接受的就是被歪曲的不正常的价值观……现有的价值都是混乱的,异于正常的,伦理体系以及社会秩序的混乱导致这些被重新设定……文革时期的混乱带给余华的影响是不可小视的,社会秩序的重新设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使得余华的敏感不仅仅只局限于家庭,进而升华到了社会,文革的影响给余华的创作带来的影响不仅表现在余华对于“文革”在作品中的描写,而且余华在经历过文革的洗礼之后,他对于整个社会的绝望已经到了一定的程度。二、好好活着作为以“小说革命先锋性拓展”身份登上文坛的余华,他的作品和当时用政治主流话语展现文革伤痕和进行文化反思的作品是大不相同的,余华在对文革的描述从来都是冷漠的,不管在描写文革的暴力与死亡,还是家庭的温情和对人性的悲悯,亦或是人物命运的大起大落,他的口吻都异常的冷静。而《活着》正是这种冷静的一个代表之作。《活着》是一部以真实的手法来还原文革十年的小说,它主要描述了福贵在看着自己的亲人一个隔离自己远去,而他却依然选择坚强生活下去的故事:最初的时候,儿子有庆因为献血而死,接着就是女儿凤霞因为难产而死,而福贵的妻子家珍也最终在忍受了这么多的苦难之后因病离去,在工地上不小心因工作而失去生命的二喜,因吃多了豆子而不幸离开人世的孙子都带给福贵沉痛的记忆,福贵想着随他们而去,但是家珍的话语却回响在耳边“活着的就好好活着”,最终,福贵选择了与陪伴着自己的老牛一起了此残生。可以说福贵的一生都伴随着苦难。但是福贵却在这苦难的生活中学会了忍耐,学会了活着,这使得整部小说的叙述都因这种深广的忍耐变得冷静与坚定。不需要用血泪的控诉,也不需要撕心裂肺的尖叫,甚至都不用使用愤怒来表达自己的苦难,有的只是福贵在苦难当中锻炼出来的忍耐。小说就是用这样一种客观的近乎冰冷的叙述口吻,述说着文革的苦难记忆。《活着》是对福贵一生的描述,也可说是一部自传。这其中包含了对他自己曾经所犯错误的忏悔,有对苦难生活的隐忍,更有对未来生活的期望。在整部小说当中,福贵的一生经历了坎坎坷坷,有对错事的悔悟,有对自己心中的遗憾,更有对未来生活的宽容。福贵在讲述自己时是这么说的:“我是我们徐家的败家子,用我爹的话说,我是他的孽子。”其实福贵的一生也确实是挺败的,吃喝嫖赌,一事无成,最终散尽了家里所有的积蓄,他说自己是一个败家子其实一点都不为过。在讲到妻子家珍时,他说:“家珍是个好女人,这辈子能娶上这么一个贤惠的女子,是我前世做狗吠来的。现在想起来叫我心疼,我年轻时真是个乌龟王八蛋,这么好的女人,我对她又打又踢。”讲到儿子有庆时,福贵说:“我最对不起的就是儿子”。要是他自己不是每天都吃喝嫖赌导致散尽家产,也不或让自己的儿子到死都没有享受过好的生活。当谈到自己现在他自己的生活时,他说:“我是有时想想伤心,有时想想踏实。家里人全是我送的葬,全是我亲手埋的,到了有一天我腿一伸,也不用担心谁了。”家里的人全是自己安葬的,这对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是一份不可承受的痛,他的伤心是不可忘怀的;但是已经没有人值得他去牵挂了,他也可以安心的离去了,只是他唯一高兴的一点,却也是他的悲哀。这其中有太多的难以言表,有太多的不能承受。在小说的结尾之处,福贵说:“做人还是平常一点好,争这个争那个,争来争去赔了自己的命,像我这样,说起来越混越没出息,可寿命长,我认识的人一个挨着一个死去,我还活着。”这是富贵在总结其一生经历时发自内心的想法,这其中包含了他的感恩以及深深的忏悔。福贵的一生也在这一刻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苦难中的坚强与豁达。在福贵经历过这些世事无常的变化之后,他学会了珍惜,学会了宽恕,学会了放下对已知过往的执迷。余华能够写出这样的故事情节,和他亲身经历的那些“文革”记忆是分不开的。小说的大背景本身就包含了文革的时期,主人公福贵的种种经历都是在这种大环境下发生的,看着一个个亲人朋友的离开,福贵有着太多的痛苦,他有着太多的理由选择离开,但是他没有,他选择的是慢慢看开,慢慢豁达的去活着。社会对福贵的伤害,就宛如文革对人们的伤害一样,人们在害怕与苦难中艰难的存活着,但是人们对于生的渴望从来不曾停止。既然“文革”已经存在,伤害已经存在,那么就让活着的继续好好活下去。余华呈现给我们的不是一个悲观的世界,虽然种种不幸的发生让我们产生了对生的恐惧,我们对这个世界甚至已经失望了,可是我们并不能绝望。“文革”就像一个伤疤永远的存在我们的身上,但是我们要做的不是时时刻刻向别人展示我们曾经历过的苦难,而是要慢慢的看开,学会反思,就像福贵一样。《活着》的结局是好的,它给我们活着的勇气,告诉了我们灾难的价值,让我们体会到了人的伟大。活着就是胜利,活着就是一切。三、兄弟讲述江南小镇两兄弟李光头和宋钢从“文革”至今的跌宕人生。《兄弟(上)》讲的是“文革”中的故事,通过两兄弟的家庭在劫难中的崩溃,缩写了一个精神狂热、本能压抑和命运惨烈的时代,展示了个人命运与权力意志之间不可抗衡的灾难性景象,也凸显了人性之爱与活着之间的坚实关系。《兄弟(下)》通过两兄弟的“裂变”展示了伦理颠覆、浮躁纵欲的现代生活。两兄弟的命运与两个时代一样天翻地覆,他们最终走向了命运的两端,恩怨交集地自食其果。余华在他的作品当中一直在描述文革的苦难,我想这和余华小时候在文革大背景下的生活经历是分不开的。童年的余华缺少祖辈的宠爱,而且父母的繁忙也很少有时间来照顾余华的生活起居,余华就这样一直伴随着太平间的尸体成长起来,这些经历导致余华不管是对家庭还是生活都充满了绝望,对文革的记忆更是深刻到骨子里。《兄弟》的出版对余华来讲是很有意义的,这是他在以往的作品中所没有的针对“文革”的描述。余华在陈述其再次写与文革有关的题材是因为:“这可以说是余华第一次真正的对文革进行的一次全方位的描述。不管是小时候的记忆也好,还是现如今文坛对于文革的描述也罢,都在催促着余华必须要进行一次对记忆里文革的陈述。”在《兄弟》这篇小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