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中国农村金融资源开发机理与模式研究姓名:张波申请学位级别:博士专业:农业经济管理指导教师:冉光和20090401中国农村金融资源开发机理与模式研究作者:张波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相似文献(10条)1.期刊论文罗继东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的规模优势与模式创新——对广东省农村信用社做大做强小额信贷的思考-南方金融2008,(1)广东省农村信用社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自2001年推出后,经过几年的发展,目前的贷款余额不到20亿元,在全省农村信用社贷款余额的占比不到1%,且农户联保贷款仅占农户信用贷款的5%,呈现逐步萎缩之势.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农村信用社开展小额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的管理成本太高而缺乏激励;另一方面是农村信用社尚未形成开展联保贷款的成功模式.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存在巨大的市场需求,农村信用社只有抢先占领这一市场后,才能在未来农村金融机构激烈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农村信用社开展农户小额信用贷款,除了要有适当的政策环境外,重点还是要发挥规模优势,创新小额信贷模式,做到商业化可持续性,取得相应的经济和社会效益.2.期刊论文虞斌.杨朋君.YuBin.YangPeng-jun基于借贷行为基本次序的农村金融模式选择:借贷成本的角度-金融理论与实践2009,(10)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进程的加快,农村金融改革将进一步深化.本文基于农户借贷行为的基本次序,从借贷成本的角度对友情借贷、合作金融和商业金融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显示,在农户友情借贷全面放开的基础上,我国农村应建立并完善以合作金融为基础,商业金融、政策性金融协调发展的综合型金融服务体系.3.期刊论文陈福清.章正平.张旭昆农村金融模式创新之路-浙江经济2010,(7)我国自1996年开始启动农村金融改革,到现在经历了十余年的探索与实践,农村金融已具备了相当基础.然而,目前农村信用担保体系尚不完善,各类农村金融机构(特别是非正式金融机构)仍不能很好地满足农户的信贷需求.农村金融真空逐渐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核心因素.4.学位论文蔡四平基于功能视角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重构研究2006良好的制度安排可以使贫富分化问题得到改善,至少不至于使情况变得更糟。掌握资源配置权力的强势群体往往倾向于操纵资源的流向,使弱者更弱。这种情况往往并不仅局限于一国的不同群体之间。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只有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也能分享到社会发展所带来的福利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方能真正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功能视角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不能仅被理解为解决农村金融资源稀缺的技术性问题,而应当被理解为价值层面上的人道主义关怀,实际上也可以看作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所需要的一种制度创新。本文以“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交易费用理论的解释”作为理论起点,即按照契约理论,将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看成比较长期的契约关系的组合,以此来替换短期酌市场交换关系,因为契约关系可以为农户提供多于纯粹市场关系的好处,给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带来适应性、效率性、稳定性和政策性方面的功能特征。在此基础上,本文对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历史变迁进行了脉络梳理,发现沿着的是一条非常典型的机构路径,基本上是围绕农村金融机构的调整来进行的。因此,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制度设计存在着路径依赖现象,导致低效的农村金融制度均衡长期存在。由于即使这种均衡是低效甚或无效的,但是放弃它的成本却非常高昂,从而使得低效制度均衡长期存留而无法产生帕雷托最优的制度变迁。基于功能视角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重构,是提高整个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运行效率的重要思路。然后,本文从比较分析的角度出发,研究了世界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以及我国台湾省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功能和改革路径,认为尽管世界上没有发现一种“通用”或者“万能”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但还是能寻找到具有共性或代表性的内容,为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重构提供有益启示。接着,本文在比较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分析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一般模型,并采用功能的社会学方法,为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创建了一般性分析框架和研究范式。还结合层次分析法,为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创建了层次分析法模型,将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功能特征归纳为适应性、效率性、稳定性和政策性四个方面,并以此为基础,分析了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在这些方面的缺陷。根据功能金融理论,在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中,没有任何一种单一的机构能满足农民各种形式的金融需求,但人们在研究农村金融问题的过程中,往往假设应该有一种最好的组织形式,功能视角下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重构要跳出这种改革的“机构视角”。本文从“功能视角”出发,对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与环境之间的功能关系进行了归纳,提出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应具备的功能和概念性框架。在此基础上,认为农村金融组织体系重构后其功能是否能真正发挥效用,关键在于能否建立起适应外部环境的产权制度、微观组织设计和运营模式。然后,通过分析农村金融机构和农户的贷款博弈过程,发现没有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参与,农村金融组织体系重构不论其表现形式如何,实质上都不可避免地带来不同利益主体通过博弈过程带来的成本——收益的权衡。同农村金融的交易费用的变化密切相关,农村金融机构和农户都是农村金融交易费用降低的主要受益者,故他们也应当成为农村金融组织体系重构的重要力量。为了推动功能视角下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重构,从宏观方面上讲,就必须对农村正规金融进行制度创新与管理再造,对农村民间金融进行政策引导和行为规范。为了确保我国农村金融稳健、有序经营,充分发挥金融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功能,需要“看得见的手”来对农村金融进行干预,因此有必要进行农村金融监管。但是,以往我国农村金融监管的变迁历程是基于机构视角的,需要基于功能视角的农村金融监管制度创新,即农村金融的监管理念创新、监管模式创新、监管方法创新和内控机制创新,并要以法制化为保障。5.期刊论文徐斌.冯继康.XUBin.FENGJi-kang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的现实困境及路径创新-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9(3)农业保险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农业发展的四大支柱(农业科技、农村金融、农村供销和农业保险)之一,它本身所具有的分散风险、补偿损失功能可为农业和农村金融保驾护航,农业保险在稳定农业生产和促进农民增收,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现阶段我国的农业保险还不成熟,面临着经营风险、现实需求、技术支持和法律政策等诸多现实困境.因此,必须探索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保险发展模式.6.学位论文李碧珍农产品物流模式创新研究2009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为指导,分析了建国60年来我国农产品物流发展的历史变迁及模式演进的动力机制,考察了我国农产品物流的发展现状,对第三方物流主导的多元模式创新中物流基础设施落后、诚信环境恶化以及金融供给短缺等问题予以翔实的剖析。在借鉴发达国家农产品物流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农村金融、物流企业、供应链企业的实际情况,本文提出,构建现代农产品物流与农村金融协同发展的新型农产品物流金融发展模式,是我国物流企业、金融机构和供应链企业根据行业环境适时调整经营策略,寻找机遇,实现三方共赢的必然选择。200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0周年。60年间,随着人民公社的终结和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的全面推进与不断完善,我国农业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获得了快速发展。适应农业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传统的农产品物流模式逐渐向社会专业化物流模式转型,“加工型企业十农户”、“流通型企业十农户”和“批发商十批发市场十零售”、第三方物流等各种新生的农产品物流组织大量涌现,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由于物流基础设施落后、农村金融供给短缺以及各创新主体间信息不对称、信用缺失等问题的存在,农产品物流金融产品的开发和运用不够广泛,“融资、结算、分散风险”等多样化的物流金融服务需求无法得到满足,中小型供应链企业融资渠道和流动资金短缺问题依然严峻。因此,加强金融创新意识,提高农产品物流金融工具创新能力与风险控制能力,是现阶段我国农产品物流业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当前,我国农产品物流业对外面临着国内农产品物流市场进一步开放、国内农产品物流企业竞争力不强,外资物流企业占据高端物流市场的国内产业安全的严峻挑战;对内面临着物流实物量增速回落、市场价格下降,资金短缺、投资不足、效益下滑的压力。应对挑战,我国农产品物流业必须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实现由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金融的转变。因此,借鉴发达国家物流金融发展的成功经验,推进物流企业与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合作,拓展农产品物流金融业务空间,实现农产品物流与资金流的高效融合,构建我国现代农产品物流建设金融支持的理论体系和政策框架,对促进我国农产品物流业的产业升级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和意义。7.期刊论文蔡四平.CAISi-ping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功能监管研究-湖南商学院学报2008,15(1)从逻辑上讲,金融监管首先是一个实践问题,而金融监管理论是金融监管实践的抽象总结,它的产生和发展来源于金融监管实践的发展变化.论文首先介绍了功能观金融监管理论,从金融监管与经济学的一个基本范式看不见的手出发,尤其是结合我国农村金融的特殊性,论证了农村金融监管制度的必要性;然后,通过对我国农村金融监管制度的历史进程分析,发现其存在诸多缺陷,而这些缺陷和问题的产生都是与我国农村金融监管的机构视角联系在一起的.最后,论文以金融体系的功能视角为出发点,提出了我国农村金融监管创新的五个方面,即要实现农村金融的监管理念创新、监管模式创新、监管方法创新和内控机制创新,并要以法制化为保障.8.期刊论文人民银行资阳市中心支行调查组实施六方合作模式创新金融支农机制——对四川资阳市破解农业产业化发展资金难题的调查-西南金融2007,(1)近年来,位于四川盆地中部的资阳市,积极探索出政府引导、多方参与、风险共担、市场运作的农业产业化发展六方合作新模式,创新金融支农机制,有效解决了制约三农发展的农村金融难题,加快了丘陵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六方合作支农模式运行半年,效果明显,得到各方一致好评,并正在逐步推广之中.9.学位论文邸婧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及其商业化发展研究2009新农村建设以来,全国各地积极响应,通过有效的经济结构调整,农村发展走出了新模式,农民收入有了新来源。然而,由于我国农村地区普遍存在的村级集体经济薄弱以及农民自有资金少的现状,加之农业生产资金使用和回笼的季节性特征,农民在扩大生产和生活使用等各方面的资金周转常常遇到很大困难,这一问题成为制约我国农村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小额信贷模式的产生和发展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即金融产品模式创新是根本出路。作为一种新的尝试,目前小额信贷在我国还没有满足大多数农户的贷款需求,其经营中出现的诸多问题甚至危及到了企业的自身生存,面对如此困境,小额信贷在我国农村到底应该走怎样的发展之路?这一问题得到理论和实践工作者的广泛关注。一般认为,农村金融的模式和机构创新是解决农民贷款问题的根本出路,小额信贷的商业化是未来农村金融发展的趋势,但就创新的基本思路、创新模式以及商业性小额信贷的困境与出路的分析尚需深入。本研究主要内容如下:⑴针对我国农户借贷需求的特征,提出“问题-需求特征-关键控制要素-创新模式”的多元发展模式构建思路。由于我国农村地区分布广泛,不同的地区、不同生活水平、以及不同经济来源的农民,其资金需求特征不同,且信用环境也存在着差异。在不同的情况下,需要不同的小额信贷运行模式,才能有效满足不同需求群体的要求,实现小额贷款普惠性的目标。因此,探讨小额信贷未来的发展途径,并不是单纯地讨论公益性小额信贷抑或商业性小额信贷哪一种更适合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而是在考虑不同地区、不同生活水平以及不同经济来源所造成的农户需求差异的基础上,设计不同的小额信贷模式来最大限度地满足所有有信贷需求的农户。这些差异主要影响农户贷款的期限、额度、用途、还款时间和风险几个方面,而这些方面的异同又可以通过金融市场(正规金融市场&非正规金融市场)、参与主体(商业性&公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