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遇问题》教学设计【教学内容】生本教育体系实验教材小学数学第八册P43例2及相关练习【教材简析】相遇问题是和人们生活、生产息息相关的数学知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一个物体运动中有关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的基础上安排学习的,主要是研究两个物体的运动情况,是今后学习较复杂的行程问题及工程问题的基础。教材内容的安排不只是以文字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而是借助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题意,让学生学起来更容易。可以说,相遇问题是解决问题教学的重、难点之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探索理解有关相遇问题的术语,学会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掌握相遇问题求路程的解题方法。过程与方法:让学生模拟相遇问题中两个物体的运动过程,亲身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细致的审题习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掌握相遇问题求路程的解题方法。【教学难点】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能在理解的基础上用不同的方法解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课前互动:平时你是怎样上学的?你知道自己家到学校有多远吗?【设计意图:通过回忆自己熟悉的生活情境,联系实际生活,为后面的学习作铺垫。】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介绍小青每分钟走60米,3分钟就可以到学校。请同学们帮忙算算小青家到学校有多少米。问:为什么要用乘法计算?共7页,第1页导:速度×时间=路程,这是同学们已经掌握的知识,今天,我们将在这个知识的基础上研究一种新的数学问题。(揭题:相遇问题)【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设计一个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情境,请学生帮忙计算小青家到学校有多少米,唤起学生对旧知识的回忆,引出新知识的切入点,促进由旧向新的迁移,自然地导入新课,同时,教师精心设计导语,诱发学生进一步探索此类问题的愿望,使学生自然地进入新知识的探索中。】二、尝试探索,合作交流1、初步感知,理解题意读题,问:你从题中知道了什么信息?(生汇报师补充完成线段图)问:例题与复习题有什么不同?复习题是研究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而今天例题研究的是两个物体的运动情况。【设计意图:初次读题,让学生找出题中已知的信息,与情境题进行比较,初步感知相遇问题的特征。】2、学生表演,加深理解同时:同一时间、一齐开始。相遇:在校门口相遇上或碰面。相距:小青家和小红家的距离是多少米。学生上台表演,师问:小青,你走了几分钟?小红,你走了几分钟?你们同时走了几分钟?也就是从开始到相遇,经过了几分钟?【设计意图:让两名学生分别扮演小青和小红,在讲台前演示相遇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直观、生动的演示,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分析、理解相遇问题的特征,进而理解“相遇”的含义。】3.小组交流,探索方法相遇学校每分65米每分60米相距?米共7页,第2页四人小组交流想法,要求:①说说你是怎样列式的;②说清楚算式里每一步算出的是什么;③记住用手指指着你列的式子说。汇报:注意让学生说清楚①你是怎样列式的,②算式里每一步算出的是什么?(学生直接投影出示,自己讲解,师板书。)第一种方法:小青3分钟走的路程+小红3分钟走的路程=两家相距的路程60×3+65×3=180+195=375(米)小结:通过这种方法,我们可以知道两家相距的路程,其实包括哪两部分?第二种方法:两人每分钟所走的路程和×走的时间=两家相距的路程(60+65)×3=125×3=375(米)多媒体演示,介绍:1分钟,她们一共走了1个(60+65)米;2分钟,一共走了2个(60+65)米;3分钟,一共走了几个(60+65)米?走完3个(60+65)米她们就相遇了。小结:第二种方法先求出两人每分钟所走的路程和,再求出两人3分钟所走的路程和。提醒:做解决问题最后别忘了作答。【设计意图:在感知理解的基础上,组织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分享自己的探索成果,从而得出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最后,通过多媒体的演示,加深对相遇问题两种解题方法的理解。】4、看书质疑,提高认识师:类似这样的题目,我们称为相遇问题,看书本P43-44,再想一想还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质疑:(60+65)×3中没有小括号,行吗?小结:我们要注意每一道题都有它不同的解决方法,不要因为一时想不到而气馁,我们应该要认真去读懂题,分析清楚,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题目就共7页,第3页会迎韧而解。【设计意图:完成新课的学习,再让学生看书进行回顾,重温学习的知识,整理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如果发现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提出来,让大家一起注意。】三、巩固练习,提高能力1.看图编题,只列式不计算学生先编题,再多媒体动态演示【设计意图:看图编题、只列式不计算是基本练习,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多媒体动态演示他们相对跑来的过程,学生的兴趣很浓,也加深学生对题的理解,清晰明了。】2.书本P45练一练的第1题甲、乙两车同时从同一车站向相反方向开出,甲车每小时行7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55千米,开出3小时,两车相距多少千米?理解:同时、相反师: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无论两个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对还是相反,它们解题方法是一样的。【设计意图:列式解答是相反运动方向的相遇问题,通过学生上台表演,让学生意识到“相对”和“相反”运动方向的相遇问题求路程,它们的解答方法是一样的,对相遇问题有了更深的理解。】3.判断:①两列火车分别从两站同时相向开出,甲车每小时行驶6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驶70千米,经过5小时在途中相遇,两站相距多少千米?列式是:60×5+70×5()②张丽和李云同时从学校向相反方向回家,张丽每分钟走80米,李云每分钟走60米,经过10分钟,她们同时到家,她们两家相距多少米??米每分钟跑200米每分钟跑180米小华家小明家共7页,第4页列式是:(80-60)×10()4.选择:①列式是()A、80×3+65×3B、80+65×3C、(80+65)×6②甲、乙两艘轮船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对开出,甲船每小时行驶25千米,乙船每小时行驶15千米,经过10小时相遇,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列式是()A、(25-15)×10B、(25+15)×10C、25×10-15×10【设计意图:判断、选择题提高学生思维灵活性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5.智力冲浪:小青和小红同时从自己家走向学校,小青每分钟走60米,小红每分钟走65米,两人走了2分钟时还相距125米,她们两家相距多少米?4人小组讨论:跟例题有什么不同?(没相遇,走了2分钟时还相距125米)再列式计算。60×2+65×2+125(60+65)×2+125问:每步算出的是什么?两家相距的路程包括哪几部分?【设计意图:智力冲浪题的设计,与例题进行比较,小组合作讨论、表演,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求知欲,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在发散性、多维度的思维活动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四、课堂总结,畅谈收获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设计意图:让学生回顾一节课的收获和谈谈感受,既是对本节课知识的整理,又锻炼学生的自我总结、自我评价的能力。】相距?千米车站每小时65千米每小时80千米共7页,第5页板书设计:相遇问题①60×3+65×3②(60+65)×3=180+195=125×3=375(米)=375(米)答:她们两家相距375米。【教学反思】1、相遇问题是在学生已掌握了速度、时间和路程的数量关系之后,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通过学生演示,理解概念。我让两名学生分别扮演小青和小红,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直观、生动的演示,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分析、理解相遇问题的特征,进而理解“相遇”的含义。2、新课程的目标中明确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指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所以在本节课中,我重视让学生演示理解。如第一题的教学,让学生演示理解,在小组讨论,要求学生指着式子说每一步算的是什么。抛开学生空说的现象。虽然是一个小小的动作,但例2如图,小青和小红同时从自己家走向学校。小青每分时间走60米,小红每分时间走65米,经过3分,两人在校门口相遇,她们两家相距多少米?每分65米每分60米相遇学校?米共7页,第6页是让学生指着式子去说,去思考,目的性更强,更具体。3、教师有效参与和点拨。自主探究性学习中,教师的参与是自始到终的,是以合作者的姿态出现的,能在学生学习有困难时,给学生点拨,就会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关键时刻扶一把,如学生在对例1第二种方法进行讲解时,(65+60)×3,对学生提出“为什么是乘3而不是乘6”这个问题解释不清楚。当我发现学生有困难时,能及时进行点拨,采用两人演示的办法,直观的再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两人同时相对走1分钟、2分钟、3分钟的情形,学生茅塞顿开。不足之处:由于这节课要学生理解与演示的内容有点多,所以在组织的过程中用了不少时间。1、最后练习的时间少了一些,我还要在如何安理安排时间这方面思考得再细致点。2、语言还要再精练一点,放手让学生去表达,真正做好自己是一个合作者、调控者、组织者的角色,让自己的课堂更加高效。3、还要努力促成课堂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平等对话,力求营造平等和谐宽松的对话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