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大学生违法犯罪法学专业指导老师摘要:现如今的中国走向富强文明离不开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当代大学生作为国民科技文化素质最高的特殊群体,既是祖国的希望,也是民族的未来,是社会主义建设最重要的后备军和中坚力量。但他们中间也存在令人遗憾的不足,从全国范围来看,近几年大学生犯罪的数量在不断增长,暴力犯罪更是频频发生。大学生作为社会群体中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一类人,其犯罪案件不管是从数量上还是从案件的影响力上都不断升级,从而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且持续的关注。人们在追问这些被称之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们为什么会犯罪的同时,也对该如何拯救我们的未来希望产生了激烈的争论。因此我们需要对大学生违法犯罪做一个全面且系统的研究。关键词:大学生违法犯罪预防立法建议引言近年来,关于大学生的暴力、自杀事件,杀人等犯罪事件屡屡见诸与报端,从早些年震惊全国的马加爵杀人案,到清华大学刘海洋“烧熊”案,再到西安音乐学院大三学生药家鑫的故意杀人案,等等一系列的大学生杀人伤人案件的发生,使得大学生群体不断的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面对这种情形,我们不得不对大学生犯罪进行全面彻底的分析,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为了祖国的未来我们应尽全力根治这一不正常现象。一、关于大学生违法犯罪的特点(一)定义概述1、犯罪犯罪一般指危害社会、触犯刑律的、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2、大学生暴力犯罪暴力犯罪是最古老的犯罪类型之一,是指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胁迫等手段,非法侵犯他人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的行为。学生暴力犯罪是指在校学生实施的,以其他在校学生或老师为实施对象的暴力犯罪行为,他是校园暴力犯罪现象中最为典型的一种形式。(二)大学生违法犯罪的特点2003年4月某日,沈阳师范大学附属学校发生一起恶性校园暴力事件,该校高一班11名同学被同校初中生打伤。2004年云南大学引发全国轰动的马加爵宿舍杀人案件。由于打牌而与同学发生不快因而心生杀机,遂将四名同学着一杀害。2010年十月,某日西安音乐学院大三学生药家鑫驾驶小轿车肇事后杀害被害人后逃逸,逃逸途中再次肇事,最终被抓获。这一起又一起的大学生暴力杀人案件,让无数大学生内心忐忑不安。因此,弄清楚大学生违法犯罪的特点十分重要。1、违法主体多样化近年来,犯罪大学生不仅在普通大专院校常有,重点大专院校甚至名牌院校的犯罪大学生较往年也有明显增多。据有关报道表明,在犯罪的大学生中,既有经济条件较差的农村,也有来自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大中城市。犯罪者中以男生居多,但女生也占一定比例。与此同时,在犯罪大学生中,女大学生犯罪的比例也较以往有所上升,并且其犯罪的性质也较以往更加严重。2、犯罪动机的多样性犯罪动机多样性不同于犯罪动机的单一性。即一个犯罪动机,追求一个犯罪目的,如为了图财进行盗窃,为了报复行凶杀人。而是在追求一个犯罪目的时,伴随多种动机。比如,盗窃钱财不仅是出于贪图享受,而且又是为了发泄对社会的不满情绪,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大学生违法犯罪动机的多样性,一方面反映了他们思想的复杂性,从另一方面也决定了对违法犯罪大学生教育改造工作的艰巨性。3、犯罪行为的轻妄性现实表明,这类违法犯罪学生思想方法片面、偏激;感情容易冲动,缺少理智、抑制力弱、显示欲强,道德观念十分浅薄,是非不分,目无法纪,不愿受法律约束。他们的行为好走极,端,往往咨意妄为,不计后果,酿下大祸。例如,四川一所大学的一个学生因为在洗脸间拨洗脸水溅到另一个同学的身上,为此发生争吵,其中一个就拔刀相见,把对方捅了十二刀,造成死亡。大学生违法犯罪的轻妄性,不仅给行为人本身造成严重的恶果,使之一失足成干古恨,同时也扰乱了社会治安,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必须引起严重注意。4、作案手段智能化大学生犯罪手段与一般犯罪相比,表现出高智能、高技术性以及高隐蔽、高危害性的特色。如利用计算机获取国家机密或商业秘密、非法入侵他人计算机系统中、伪造银行信用卡进行诈骗、利用掌握的医学知识制造毒品等。其犯罪的智能化特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大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或所掌握的信息从事犯罪活动;另一方面是大学生在犯罪活动中具有较强的反侦查能力,从而给案件的侦查设置了障碍,严重危害了公民的权益和国家安全。比如轰动一时的郑州银行被劫案,主犯儿子是警校毕业的学生,具有很强的反侦察能力,因此,使破案难度增加;5、犯罪手法残酷性与社会上一些恶性犯罪一样,大学生犯罪也沾染了暴力、残酷的色彩,不乏捅刺数十刀之徒,或者虐杀、分尸、抛尸;在杀人后,有的自杀,有的在逃亡途中继续杀人等。6、爆发性。大学生犯罪中,有不少是因琐事引起争执,由于不能和平、理智地解决,以致矛盾升级,几分钟之内即可能转为杀人悲剧,由同窗好友变成生死仇家;也有的是积怨已久,酝酸多时,但周围的人浑然不觉,犯罪嫌疑人点燃导火索或者待时机成熟就痛下杀手。二、大学生违法犯罪的原因探索为什么近年来我国大学生违法犯罪现象愈演愈烈,犯罪发生率不断提高?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新一代大学生犯罪的原因何在?(一)主观原因1、人格特征人格是行为的基础,有人格障碍者一般个性不稳定、不协调,不易于人相处,情感冷漠,易走极端,行为缺乏目的性、计划性,自觉性差,自我中心性强,这些人格上的缺陷容易导致其在遇到问题时采用暴力犯罪手段解决。2、认知偏差暴力犯罪者大多认知水平和能力较低,尽管大学生接受过高等教育,但由于其认知上的缺陷,以及接触社会的局限性,导致他们认识的直观性和局限性,思维简单,考虑问题片面,在对事件或信息进行加工时容易采取偏激的态度,形成错误的分析和判断,他们缺乏合理信念,容易在这个正在形成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关键时期产生消极的认识,如采取暴力方式对待人际交往中的矛盾或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形成了定型化的暴力反应习惯。3、情感冲突大学生正处于成年初期,其情绪、情感发展正处于从波动到稳定,从幼稚到成熟的转变过程中,在这个情绪还不够稳定和成熟的时期,社会的快速发展,大学生的就业压力,生活缺乏目标等很多问题都对他们造成情绪上的困扰。部分大学生自尊心强,同时又有明显的自卑感,容易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或厌学、厌世的消极情感。还有一些大学生会产生激烈、亢奋的情绪,情绪容易爆发,还可能迁移到不相关的人或事上。这些不良情绪都有可能导致他们的暴力犯罪行为。4、意志薄弱大部分大学生社会经验不多,年轻气盛,缺乏承担责任的认识,又没有相应的意志锻炼,自控能力差,容易动摇和冲动,在遇到困难或矛盾时,很难理智的处理或采用恰当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有研究发现,实施暴力犯罪的大学生意志特征一般表现为控制力较差和实施犯罪的坚决性。暴力犯罪者意志活动常常不能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活动,行为易受情绪的控制和支配,冲动性强。作为犯罪主体的大学生,一般会轻率地作出犯罪决定,一旦产生决定就必须执行,很难控制冲动或思考行为的后果,即会发生暴力犯罪行为。另外,大学生在实施暴力犯罪行为时有表现出坚定性,为了达到目的,会千方百计、不择手段的排除障碍,实施犯罪行为。5、贪恋享受从大量的刑事案件中发现,追求物质享受是大多数违法犯罪学生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直接的、主要的思想基础。于是,他们不惜挺而走险,以身试法,害人害己,危害社会。可以说,贪恋拿受是违法犯罪的罪恶之源。正如一个犯罪学生所交待的:“由于我们整天跳舞、吸烟、喝酒,从此,我失去了一个令人奋进、激励人前进的美好环境,陷人吃喝玩乐、庸俗度日的资产阶级个人主义泥潭。自己花钱越花越多,越用越凶,只得去想歪门邪道,弄钱来维持自己的奢侈生活”。6、利己主义利己主义在违法犯罪学生身上表现得很明显。在这种唯我意识的支配下,他们把个人利益和他人、集体、社会的利益绝对对立起来,一切以“我”为出发点和归宿,导致损人利己、损公肥私,走向犯罪。(二)客观原因1、宏观社会因素(1)贫富差距一般来讲,家长的收入的多寡直接影响着其子女在学校里的境况。在学校里,家庭较为富裕的学生可以穿流行服饰、用高档文具、配名牌手机,而家庭较为贫困的学生的衣着用品则相形见绌。这种物质条件上的差距往往会导致处于弱势群体的学生心理失衡并且产生强烈的嫉妒甚至是憎恨的心理。为发泄心中的不满同时也为消除这种差距,一些学生选择了较为极端的方式:女同学往往会实施盗窃、毁坏财物等非暴力性侵财行为,而男同学往往选择实施抢劫、抢夺或以暴力相威胁的勒索等暴力性侵财行为。通常学生之间的贫富差距越大,上述犯罪行为发生的可能性就越高。(2)暴力亚文化的影响亚文化群体保持着不同于主流文化的价值观念以及行为规范,生活于这一群体的成员都遵守着这些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早在20世纪中叶,美国犯罪学将亚文化理论引入犯罪学研究发现,存在一种暴力犯罪亚文化并且这种文化群体的成员主要是青少年。他们认为在暴力亚文化中,有一个强有力的暴力主题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会化过程以及人际交往,特别在男性青少年中,暴力是暴力亚文化的准则。他们相信暴力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式,暴力行为能够为他们赢得同辈的尊重以及异性的关注。事实上,仔细观察我们会发现在校园中普遍存在着这种暴力亚文化。在学校里,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使用暴力来解决他们之间的冲突和发生的矛盾,而选择求助于家长、老师抑或是学校保安人员都被视为“懦夫”之表现。暴力亚文化对学生影响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是在校园里时常发生的群体殴斗现象,这是暴力亚文化对身处其中的学生产生的凝聚力量所导致的必然结果。因为暴力亚文化的成员都会对其所处的集体及其他成员表现出一定的忠诚,这种忠诚不仅会将成员聚集起来实施群体暴力行为,时也会削减甚至抵消其实施暴力行为所产生的负罪感,从而使学生暴力犯罪行为更具破坏力。除此之外,暴力亚文化还具有相当的扩散性,极易得到所谓的“差生”、“后进生”们所认同,这更增强了暴力亚文化对学生暴力犯罪现象的影响力。2.微观社会因素(1)家庭教育的缺失家庭对学生实施暴力犯罪的影响主要来自于家长的不良示范以及不适当的教育。学生的暴力行为学习的主要途径之一就是家庭示范。“家庭研究显示,倾向于运用攻击行为解决问题的儿童,他们的父母也具有类似的倾向。”的确,基于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特殊地位其攻击性行为会塑造和强化其子女的攻击性行为。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博伊斯教授在对印度尼西亚东部土族阿洛人的研究中发现,儿童在受到父母,尤其是母亲的忽视或没有父母的慈爱对待时,往往会更具有敌意和侵犯性。不仅如此,如果家长对子女过分溺爱也会引起同样的问题。这是因为溺爱往往使子女养成自私、狭隘、为我独尊的品性,这会使他们不善于忍让,易与他人产生冲突。(2)学校教育的不完善学校过分偏重知识传授而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导致学生暴力犯罪又一重要因素。近年来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以及应试教育的继续推行,学校越来越偏重书本知识的讲授与训练。学生优异的学习成绩被学校视为通向学生成功的惟一方法,同时也是升学率的重要保障。这使得学习成绩好的学生通常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关照和重视,相反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则被贴上了差生的标签,他们经常会被家长、老师以及同辈轻视甚至责难,从而在家庭、学校和其它社会生活中处于不利的地位。这种不利地位使他们感到自卑、沮丧、压抑。然而,由于学校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的教育和辅导,教师又对学生的情绪少有关注,这使得这些学生的上述情绪长期积压而得不到排解,许多学生便选择借助暴力行为排解心中的不满,找回失去的自尊。震惊全国的马加爵案件就是一个鲜明的写照。3.学生暴力犯罪的生理因素学生群体尤其是中小学生处于生理发育期,在这一时期他们的身体外型发生改变,体内器官逐渐发育成熟,身体机能进一步健全,这些身体上的变化对其外在行为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有学者指出处于这一时期的人内分泌不平衡,神经系统兴奋,这使得他们精力充沛,兴奋活跃,对微小的刺激反应强烈,好激动,情绪不稳定,自控能力差。基于这种生理特征,学生暴力犯罪的高发现象便不难解释。另外,学生暴力犯罪有着极为明显的性别差异,体现为男学生居多。这主要是因为男学生在肌肉力量、爆发力和耐力上比女同学要强。但是,近年来发生在女同学之间的暴力犯罪也时有发生并且性质也日益严重。有研究表明,很大比例的女性暴力犯罪发生在经期前四天和经期这段时间。这是因为这一时期的女性情绪容易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