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金融稳定报告(2008)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金融稳定分析小组本书编写组负责人:马德伦总纂:凌涛主报告执笔:王新东、郭芳、张瑾、陈静2目录《中国区域金融稳定报告》(2008)主报告第一部分概述.................................................4一、区域金融稳定性不断增强............................................4二、维护区域经济金融协调稳定发展需关注的主要方面......................6第二部分区域经济运行状况....................................10一、区域经济运行基本情况.............................................10二、区域经济运行中的结构性矛盾和值得关注的方面.......................19第三部分分行业的区域金融稳定状况.............................23一、各地区银行业.....................................................23二、各地区证券业.....................................................34三、各地区保险业.....................................................40第四部分分地区的区域金融稳定状况............................48一、东部地区.........................................................48二、中部地区.........................................................54三、西部地区.........................................................62四、东北地区.........................................................68第五部分总体评估与政策建议..................................76专题1区域金融稳定定量评估方案..............................81专题2长三角两省一市金融稳定评估............................913第一部分概述2007年,尽管存在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初级产品价格持续上涨以及西方发达经济体增速放缓等不利外部因素,但在国家持续的宏观调控下,全国各地区1依然延续了2006年的发展势头,地区经济金融健康有序发展,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经济金融均实现强劲增长,区域经济金融发展的协调性不断增强,金融稳定性进一步提高。一、区域金融稳定性不断增强2007年,各地区经济继续保持健康快速发展,结构性调整初显成效,企业利润增长,财政收入增加,居民收入提高。金融业改革不断深化,对外开放继续扩大,银行、证券、保险机构业务均实现大幅增长,金融机构整体实力进一步提高,金融生态环境继续改善,区域金融稳定性进一步增强。(一)区域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为金融稳定奠定基础全国各地区经济增长速度普遍较快,增长环境相对宽松,经济效益明显改善,结构性调整初显成效。宏观调控政策取得积极效果,初步形成了三大需求共同拉动经济增长的新格局,节能减排工作成效明显,重点地区开发开放积极推进,经济金融发展更趋和谐,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性有所改善。分区域来看,东部地区继续保持高增长、高效益的运行态势,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地区蓬勃发展;中部地区积极落实节能减排各项措施,经济呈现良好发展势头,发展增速跃居全国前列;西部地区发挥区域优势,突出重点、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宏观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逐步加强;东北地区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经济继续保持又好又快发展态势,整体运行质量不断提高。1东部地区10个省市,包括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中部地区6个省,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南和湖北;西部地区12个省区,包括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和内蒙古;东北地区3个省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本报告不含港、澳、台地区。4(二)各地区金融业蓬勃发展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取得重要的阶段性成果,各地区银行业的总体实力和抗风险能力明显增强,在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中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国家有关部门与地方政府的共同努力下,各地区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历史包袱进一步化解,资产质量明显改善。各地区资本市场实现了重要的发展突破,市场规模成倍扩大,上市公司的结构显著改善,直接融资比例明显提高,资本市场已经进入从量的扩展向质的提升转变的发展阶段。随着保险业“国十条”的贯彻落实,全国各地区保险业不断提升行业竞争力,在平稳中快速发展,呈现总资产规模不断扩大、盈利能力持续增强、市场主体数量稳步增加、业务规模快速增长、保险公司上市步伐加快的良好发展态势。从总体上看,各地区银行、证券、保险业均蓬勃发展,成果显著。2007年,全国绝大部分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资产总额增速均超过15%,盈利能力普遍提高;全国106家证券公司总资产达1.74万亿元,同比增长1.84倍,全年共实现净利润1911亿元,同比增长5.35倍;各地区保险公司总资产达2.90万亿元,同比增长46.99%,原保险保费收入达7035.76亿元,同比增长24.72%,各地区的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进一步提高。(三)各地区社会融资结构进一步优化2007年,我国直接融资规模增长迅速,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各地区资本市场投融资功能显著增强,A股全年筹资达7500亿元,筹资额在全球各市场中位居第一。其中,首发筹资突破4000亿元,有力支持了一批大型企业和高成长性中小企业发行上市;再融资创纪录地突破3000亿元,较大程度地满足了存量上市公司持续发展和结构调整的需要。企业债、上市公司债券和短期融资券发行规模较上年有较大幅度的提高。2007年,直接融资额(包括股票、国债和公司债)达到1.24万亿元,占全社会融资额的比例为23.9%,比2006年上升了5.9个百分点。基金行业的产品种类日渐丰富,由单一的股票型基金发展为多元化基金品种,海外投资理财产品开始试点;基金资产总规模增长迅速,年均复利增长率超过90%,持股市值已占A股流通市值的28%,成为证券市场稳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货币市场、债券市场、外汇市场、期货市场和黄金市场继续保持平稳运行的良好态势。5(四)各地区积极进行综合化经营试点2007年,我国各地区商业银行不断加快转型步伐,加大对非利差收入业务的拓展,主要商业银行纷纷组建基金管理公司、信托投资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等,开展多元化经营。理财业务、投行业务、金融衍生品业务得到快速发展,综合化经营步伐加快。银行系基金公司的不断发展,表明了银行业与证券业的相互渗透由业务层面向资本层面演进。银行系金融租赁公司的成立,标志着商业银行综合经营程度进一步加深。首家银行系信托公司正式成立,金融控股集团试点步伐加快。商业银行并购横跨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和实业市场的信托公司,是中国大型金融机构走向综合化经营的快速途径。(五)各地区金融生态环境不断改善2007年,各地区金融安全网建设继续推进,金融基础设施运行平稳。各地区在制度建设、监管方式和监管手段等方面继续加强和改进,金融机构风险处置进展顺利,存款保险制度设计工作稳步推进。地方政府在建设区域金融生态环境方面的主导作用进一步得到强化,各地区已经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各地区普遍加强了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大额实时支付系统和小额批量支付系统运行良好,支付系统功能进一步提升。根据现代动产担保登记制度设计建设的应收账款质押登记公示系统正式上线,对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发挥了积极作用。中国成功加入国际反洗钱组织金融行动特别工作组(FATF),反洗钱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法律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包括《物权法》和《企业破产法》在内的一批重要法律先后颁布或实施。证券、期货、保险和基金等相关行业也于2007年全面执行新《企业会计准则》。地区金融司法环境进一步改善,各地司法部门积极开展集中清理积案专项活动,审理和执行了大批金融纠纷案件。金融维权诉讼案件的胜诉率和执行率明显提高。二、维护区域经济金融协调稳定发展需关注的主要方面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极为密切。目前,我国金融改革发展正面临新的形势,地区间经济、金融发展不平衡,区域金融体系发展中存在结构性矛盾,不利于我国金融业长期稳定健康发展,也使得维护区域金融稳定工作面临诸多挑战。在全国金融业快速发展、金融改革和对外开放不断深化的背景下,需要特别注意针对我国6不同区域的特点和差异,全面落实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促进区域经济金融健康、协调发展。(一)区域经济快速发展,但需关注经济由偏快转向过热的风险在实施“十一五”规划承上启下之年,我国各地区经济继续高速增长,然而各地区经济增长速度普遍过快。经济长期的高速外延式增长不仅会给经济结构调整、资源能源的合理开采和利用以及环境保护工作带来许多困难,而且可能加剧宏观经济由偏快转向过热的态势。此外,国内外经济金融环境的变化必然会对我国农产品的供求、工业的生产经营、企业的融资造成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各地区经济也将面临波动性风险,尤其是资源相对不足和以初级产品生产为主地区的经济发展。以发展外向型经济为主的东部地区面临越来越大的外部压力;经济发展起步较晚的东北地区则可能面临成本上升和资金紧张的考验;中、西部地区的资源性产品则受到地方保护主义和国外同类低价产品的竞争压力。各地区应该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真正放在首位,扭转盲目追求GDP增长的倾向。同时要注意宏观调控的力度和方向,防止出现经济运行的大起大落,保持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快速增长。(二)区域经济总体协调发展,但难度加大2007年,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距略有缩小,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成效明显,但是长期以来形成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仍较突出。随着工业化进程的逐渐推进,我国区域间垂直分工有了一定的发展,西部资源优势和东部制造业优势得到一定程度的发挥,促进了区域一体化发展。但是,我国区域间水平分工则出现明显的趋同现象,加工企业同质化的现象依然存在,随着各地区经济进一步发展,对资源、项目和市场的竞争不断加强,区域间过度竞争的难题可能阻碍区域健康协调发展。行政区划与经济区划脱节、跨区域协调体系和机制缺乏以及区域转移支付体系相对薄弱等,都日益严重地影响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区域管理体制还有待改进和完善。应当建立和完善规范的区域经济管理制度,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顺利进行。7(三)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持续上涨,但应关注资产价格波动风险2007年,国内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均呈持续上涨趋势,但市场波动亦较上年明显扩大,房市、股市等资产价格波动对银行贷款风险的影响也明显增大。证券市场逐步成为家庭投资和企业筹资的重要渠道。虽然资本市场目前总体上仍处于上升阶段,但2007年以来市场的波动幅度不断加大,一旦市场行情趋势出现逆转,将对部分违规流入股市的银行信贷资金安全带来严峻考验。股票市场的波动将影响企业和居民等实体经济部门的财务状况、证券公司经营状况、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以及银行信贷资产质量和中间业务的发展。在宏观调控政策的连续作用下,各地区房地产信贷投放有所回落,但房地产信贷占银行信贷的比重仍然较大。随着国家对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力度的加大,房地产企业经营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多,潜在的信贷风险值得关注。(四)金融机构改革继续深化,但公司治理结构与盈利模式需进一步改善2007年,金融机构改革进一步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