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审美经验的历史发展与联系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浅析审美经验的历史发展与联系——以“约定俗称”“经验转移”结合生活经验与审美感受为例【摘要】美的本质存在于各种具体的审美对象中,人们在经验中所接触到的美便是多样化的。如何将这种感性直观的审美意识通过“约定俗称”和“经验转移”能够转化为审美经验,进而在运用于艺术创作及其它领域。【关键词】约定俗称经验转移审美经验审美意识美的本质存在于各种具体的审美对象中,具有丰富的、生动的形态。人们在经验中所接触到的美便是多种多样的,有社会生活中的美,自然中的美,艺术作品的美等等。美的形态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使美学家作过各种区别和分类的研究。而审美经验的问题是审美活动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整个美学研究中一个重要而特殊的层面。下面将从个人的“第一次记忆(经验)”、“第一次对美的审美感受”为出发点结合美学中的“约定俗成”“经验转移”一些观点进行分析。一、以“约定俗成”与审美经验中“第一次对美的审美感受”美学中有“审美意识”和“审美经验”两个和“美”有关联的词语。“审美意识”是一些对于审美现象的感性直观的认识,还没有上升为理论的形态。其形成具有悠久的历史,当原始人类对自己的劳动成果产生的惊奇感、喜悦感便是最原始的审美意识。原始的审美意识逐步发展导致了原始艺术的产生。从根本上说,人类审美意识的产生是与人类的生产劳动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对美的感受或者理解并非出于殚精竭虑的思考和审视,而是一种直观的印象。从主观的人性来说,美首先是一种视觉享受,永远是与“丑”相对的。海上日出的壮丽、国色天香的女人,我们先是看到了,然后动容,一个字,美。这个美,就是美的原始性了,通俗而易懂,几乎是“约定俗称”的评价标准。因为,无论如何,一堆狗屎出现在我们的面前,我们的第一反映都不会和“美”搭上边的。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有许多令人记忆深刻的审美经验。但是往往第一次的审美经验却是最为重要的。在我记忆中“第一次对美的深刻感受的经验”是大学二年级的一个秋天前往西安参观秦始皇兵马俑的场景。秦兵马俑最为完整壮观的是一号坑,进入一号展示厅之前所有参观者都必须通过一条长长的黑色通道,这条通道除了墙壁上几盏微弱的指示灯外,没有任何的光线。所以刚进入通道时眼前一片漆黑可以用伸手不见五指来形容。这种设计正好可以让参观者的眼睛得到暂时的“休息”。等所有参观者的眼睛适应了黑暗的环境时,突然一束较为刺眼的阳光照射过来,你可以清楚的看见光线中夹着北方所特有的黄色灰尘颗粒,我迫不及待的奔向这束光线希望找到它的源头。随着光线的越来越强,突然在我眼前出现了一个巨大场地在场地中央排列整齐、各种姿态的陶俑士兵阵出现在眼前。这些身高、神态栩栩如生的陶俑在透明的屋顶光线的照射下、在轻扬的黄土中仿佛已经拥有了生命力。那种“美”是源自每个观者感性直观感受到的震撼美,这种美直接震撼你的心脏,让人感到无法呼吸的一种美。也是无法用笔墨来形容的美。在这之前我也看过一些或是听过一些有关“震撼美”的图片资料或语言描述。但是每次都不能够理解和想象。但是这一刻我终于深深的体会到我面前的“秦兵马俑”的美就是属于“震撼美”。第一次的审美经验会对以后的审美形成起到确定、固定作用。关于审美经验,西方美学界有两种意见。克莱夫·贝尔和罗杰·弗莱等认为有不同于其它经验甚至与其他经验毫无干系的独特的审美经验;杜威、瑞查兹等人则认为并没有这种独特的审美情感,审美经验不过是日常生活中各种普通经验的“完善化”、“组织化”或经验刺激的中和、均衡。这两种意见彼此对立,又都有一定的合理成分。二者都提出了一个审美的心理结构问题。前者突出了审美的成果和状态,后者突出了审美的来源和组成;一个偏重于形式美,一个偏重于依存美。前者的缺陷割裂了审美经验和其他生活经验的联系;后者的缺陷在于完全抹煞了审美经验与其他生活经验的界限。实际上,如果没有日常经验和生活情感作为基础,所谓的“审美感情”的心理结构将是空的;另一方面,如果仅有种种生活经验的感受,而没有被纳入、熔铸在这个审美心理结构中,也不可能产生“审美感情”。在艺术创作中,审美经验更显重要。艺术家必须依靠自己在生活中积累的审美经验,并学习、借鉴前人的审美经验,才能创造出新的、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也就是美学中常提起的“约定俗成”。所谓约定俗成:指事物的名称或社会习惯往往是由人民群众经过长期社会实践而确定或形成的。《荀子·正名》:“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名无固实。荀子,约之以命实,约定俗成,谓之实名。名有固善,径易而不拂,谓之善名。”固定不变的事物名称没有本来就合适的,而是由人们共同约定来命名,约定俗成,这个名称就合适了,反之,这个名称就是不合适的了。名称并不是生来就表示某种事物,而是由于约定俗成,人们用这个名称称呼这种事物,习惯了,就成为这种事物的名称了。有本来就好的名称,简单明了而又不互相矛盾,这就叫做好的名称。所以多年以后当我前往泰山、洛阳的龙门石窟、黄河壶口瀑布的时候除了感受它们带给我“震撼美”的同时也让我联想到“秦俑”。这种“约定俗称”的审美经验通常在审美实践的多次反复中形成。构成审美经验要素主要有:感知、想象、情感、理解。人在实践活动中,特别是在审美活动中,积累大量关于外界事物的知识和经验,审美时,一旦受到审美对象的信息刺激就会调动有关的经验记忆,并产生联想,立即作出审美的反应。比如在审美活动中再现型想象就是审美经验起作用。由于审美经验的参与,对美的欣赏常常无需思考而直接作出判断。普列汉诺夫曾分析说,原始猎人第一次用其捕获的禽兽身上的羽毛装饰自己时,他们直接意识到羽毛显示着自身的智慧、勇敢、力量。以后他再看到此类羽毛时,就专门把它作为美的装饰品去追求和欣赏,而不再去意识和体验羽毛所标志的猎人的力量了。在艺术创作中,审美经验更显重要。艺术家必须依靠自己在生活中积累的审美经验,并学习、借鉴前人的审美经验,才能创造出新的、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中国有句俗话说“艺术来源与生活”,如何将生活经验转化为审美经验呢?这也是我们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这也就是“经验转移”。二、以“经验转移”与现实生活中“第一次生活经验”所谓“经验转移”:就是指在一个领域形成的经验与能力有效地转移到其他方面去使用。比如很多女孩擅长讨价还价,那是一种谈判能力,但是大部分女孩并不能把这种生活中的经验转移到职业谈判中去,这说明我们生活与工作领域的经验并不是可以简单自动直接地转移到其他领域中的。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多多少少有点经验和知识,因此多多少少都有可转移的资源与领域,但是真正意识到转移经验的价值的人很少。我的第一次生活经验是和吃有关。小时候肚子总是感觉吃不饱,当时物质条件也远不如现在。所以只要看见能吃的往往就会直接往嘴里塞。而第一次对于“吃”的经验是我爸爸告诉我的。依稀记得那是我四岁左右,妈妈生病爸爸买了几个苹果和鸡蛋。直到现在我依然记得那个苹果颜色是那样的鲜艳好看,颜色就像太阳那样红。那也是我第一次吃苹果。爸爸说,红苹果是最营养的要带皮一起吃。对于病人来说更是对身体恢复有益。虽然当时爸爸只给了我半个苹果,味美甘甜、回味无穷但却让我觉得那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从此以后,我总是对于红色的苹果念念不忘。记忆中的“第一次生活经验”一直到现在也影响、伴随着我。我一直认为红苹果才好吃、才是最有营养的。绿苹果就不好。甚至此次的生活经验也影响转移到别的东西和地方,于是认为桃子红的好吃、绿色的比较酸涩;桑椹红黑的才好吃,绿色的不好也不能吃。橘子橙色的才好吃。。。。。。长大后才发现,很多水果在成熟后也都是偏红色。那就是秋天的代名词,是丰收的象征也是美好生活的象征。经验转移可以提升借鉴能力,而这种能力一旦获得,我们的学习模式与成效就会表现出本质的变化。有不少生活经验同时也是审美经验。在人类的初始阶段,巫术仪式就体现了二者混沌不分的特点,在今天,美学研究的范围不限于艺术领域已是美学界的共识。马斯洛说的“高峰体验”最容易在审美中发生,也一直是审美经验追求的目标,不仅如此,“高峰体验”也常常涉及生活经验。某些能带来“高峰体验”的生活经验本身就是审美经验。我自己在开始创业的时候,其实大部分的工作方法都是把书本上的知识搬下来试验,除此之外同行的做法弄来模拟,然后不断完善的。直到现在,我经常听很多人讲与介绍,看到好的东西总是及时想想如何转移使用到我的工作之中。因此,如何把它升华为审美经验,更能体现诗的超越性和创造性的本质力量,对普通人如何度过短暂的人生如何成为“完整的人”也有着启发意义。参考资料:(1)Koffka·K·TheGrowthoftheMind〔M〕·London:RoutledgeandKeganPaul,1952·(2)《中国艺术精神》徐复观著(3)《美的历程》李泽厚著(4)《中国美学史大纲》叶朗著(5)《论“美”的本质》王东岳

1 / 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