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峨眉山垂直地带分布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浅析峨眉山垂直地带分布摘要:峨眉山层峦叠嶂、山势雄伟,景色秀丽,气象万千,素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之妙喻。3000多米的海拔高度使峨眉山的垂直地带分布景象展现得淋漓尽致,无论是在土壤、植被,还是气候变化方面都可以看到完整的、逐级变化的自然垂直地带景观。关键词:峨眉山、垂直地带性、土壤、植被、气候一、峨眉山简介峨眉山位于四川省乐山市境内,在四川盆地西南部。东经103°20',北纬29°30',是四川盆地西南端邓蛛山的一大余脉,由大峨山、二峨山、三峨山和四峨山组成。人们所说的峨眉山通常指的是其中最高大的、最秀丽的大峨山。千百年来峨眉山就以它的秀丽的风姿和古老的佛教圣迹誉名中外,被人们称为我国“五岳四山之首”、“高出五岳秀甲九州。”峨眉山处于我国地势一、二阶梯的过渡地带,海拔3000米左右,为典型的褶皱断块山。山体受构造控制,南北走向,山形巍峨雄伟,山中切割破碎。景区面积154平方公里,最高峰万佛顶海拔3099米。它是著名的佛教名山和旅游胜地,有“峨眉天下秀”之称。它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1982年,峨眉山以峨眉山风景名胜区的名义,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名单。1996年12月6日,峨眉山—乐山大佛作为一项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7年,峨眉山景区被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风景区。二、垂直地带性分析(一)气候垂直地带性1、气候概况2、气候特点峨眉山山区云雾多,日照少,雨量充沛。平原部分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一月平均气温约6.9度,七月平均气温26.1度;因峨眉山海拔较高而坡度较大,气候带垂直分布明显,海拔1500米~2100米属暖温带气候;海拔2100米~2500米属中温带气候;海拔2500米以上属亚寒带气候。海拔2000米以上地区,约有半年为冰雪覆盖,时间为10月到次年4月。3、气温变化以一月份和七月份气温变化为例,如表2.4、峨眉山垂直气候带根据气候要素的垂直分异特点和规律,参照自然植被和土壤,可将峨眉山东坡划分为四个垂直气候带:(1)山地常绿阔叶林气候带,海拔高度1800m,气候特点冬暖夏热,降水较多。(2)山地常绿阔叶林与落叶阔叶混交林气候带,海拔高度1800~2200m,全年温暖湿润。(3)山地针阔混交林气候带,海拔高度2200~2600米,长冬无夏,降水特别多。(4)山地针叶林气候带,海拔2600m~峰顶,冬季漫长寒冷,终年潮湿多雾。5、降水特征峨眉山东坡迎东南风而立,气流受限拓开,凝云致雨。一般说来,随着海拔高度的上升,降水量增多。如:万年寺(海拔1020米)降水1700㎜,华严顶(海拔2000米)降水1900㎜,洗象池(海拔2070米)降水2000㎜,接引殿(海拔2540米)降水2200mm。在海拔2100~2500m的山腰一带,具有降水时间特长、降水量最多的特征,这叫作“最大降水高度带”。在这个高度带,植被景观反映出森林茂密、潮湿多雨的特点。当海拔高度继续上升时,降水量反而减小,所以峨眉山顶并非雨量最多。(二)植被垂直地带分布分析1、植被概况峨眉山终年常绿,动植物资源极为丰富,素有“古老的植物王国”之美称。峨眉山植被茂盛,植被随着地势高度而变化,据统计,植物多达3700余种。由于特殊的地形、充沛的雨量、多样的气候和复杂的土壤结构,为各类生物的繁衍、生长创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有人说峨眉山植物种类的数量相当于整个欧洲植物种类的总和。在峨眉山生长的植物中,有被称之为植物活化石的珙桐、桫椤,有著名的峨眉冷杉、桢楠、洪椿;有品种繁多的兰花、杜鹃花等,还有许多名贵的药用植物和成片的竹林。2、峨眉山垂直自然带A、分布情况B、各自然带常见分布植物(1)常绿阔叶树种主要:峨眉栲、润楠、硬斗石枥、青冈、包石枥、丝枥、黑壳楠等优势种:润楠、峨眉栲、包石枥等。(2)、落叶树种主要:白辛树、木瓜红、鸡爪槭、稠李占绝对的优势,其它树种有灯台树、黄杞、泡花树、四照花、水青树、领春木、扇叶槭、糙皮桦、、野漆等。(3)、常绿乔木树种主要:交让木、柃木、西南山茶、四川山矾、杨叶木姜子、西南华木荷、刺榛等。(4)、落叶乔木主要:角翅卫矛、山茱萸、猫儿屎、五尖槭、西南野樱、四川蜡瓣花、安息香等。PS:常绿树种少于落叶树种(5)灌木层:灌木层中有冷竹、箭竹的入侵,甚至个别样方的灌木层中冷竹或箭竹占有绝对的优势,其覆盖率达70%左右,其下的草本层完全不发育。主要:溲疏、芒刺杜鹃、红豆杉、灯笼花(6)草本:常见的种类:冷水花、冠花鹿药、襄斑芹、绣毛金腰、齿裂千里光、红花山酢浆、吉祥草、常春藤、菝葜等,共有约百种。三、土壤垂直地带分布分析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人类不可缺少的和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峨眉山的特殊地理位置和显著的气候特征以及其复杂的成山环境为峨眉山土层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正是这些特殊的成土要素,使得峨眉山土层垂直地带谱明显,有利于进行土壤研究和观察。本区在受东南风的影响下,降水充沛,湿度大,属我国亚热带湿润气候,地带性土壤为中亚热带黄壤和红壤。由于其所处地理位置和垂直海拔,使土壤的垂直分布现象异常明显。其主要土壤类型有以下几种:(一)潮土、紫色土1.垂直带海拔:600米以下。2.分布范围:峨眉山师范学校附近的丘陵坡地与乐山大佛寺、乌尤寺一带。(二)山地黄壤1.垂直带海拔:600~1500米。2.分布范围:峨眉县、万年寺一带。(三)山地黄棕壤1.垂直带海拔:1500~1700米。2.分布范围:茶棚子、九老洞一带。3.形成机制:它形成于亚热带湿润的山地常绿阔叶和落叶阔叶混交林下。植被生长茂密,加之气候温暖、潮湿,土壤风化作用较强,有机质积累快,兼具黄壤与棕壤的发育特征。但肥力高于山地黄壤。表层有机质含量高,但下层急剧降低。土壤表层呈暗棕色,下层为黄棕色。酸性反应,PH值5.0-6.0。为重壤到轻粘土,团粒结构。成土母质以花岗岩、二长花岗岩等为主的坡积物。(四)山地棕壤1.垂直带海拔:1700~2100米。2.分布范围:罗汉坡、大乘寺一带。3.特征:土壤为间棕色,下层黄棕色、棕褐色。土层深厚,但层次过渡不明显。上层为中壤质,下层为粘壤质。土体中夹砾石极多。土壤近中性或微酸性,PH值5.4-6.2左右。由于水热条件较好,有机物分解快,腐殖质含量高,养分丰富,土壤肥力高。是东坡分布宽广的森林土壤。5.形成机制:山地棕壤的形成和山地灰棕壤类同(山地灰棕壤是在山地寒温带或山地温带生物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土类。林下土壤风化程度较弱。针叶林的枯枝落叶在冷湿条件下真菌活动较强,而产生大量有机酸中和土中盐基,加之易溶性殛素流失严重,使土壤酸化。再者,有机质层下的淋溶与有机酸的淋洗,土中铁、铝产生移动而出现灰化作用。土壤酸度大,PH值4.8-5.3,并由上而下逐渐减弱。腐殖质层有机质含量很高,但下层急剧减少。再下紧接淋溶层有一定灰化作用。整个土壤剖面层次清晰,呈棕黑色至黄棕色,团粒结构,下层为块状。),但分布海拔较低,环境相对较干、暖一些。故常和山地灰棕壤呈复区分布。(五)山地暗棕壤(又名暗棕色森林土)1.垂直带海拔:2100~2900米。2.分布范围:洗象池一带,卧云庵附近。3、形成机制:a.弱酸性淋溶过程:红松为主的针阔混交林,林分组成复杂,地被物生长茂盛,森林每年有大量的凋落物,其中所含各种养料元素经微生物分解后补充到土壤中,林下的草本植物有庞大的根系,有机质解过程较快,土壤积累了大量的腐殖质。其组成一胡敏酸为主弱酸性,代换性盐基含量丰富,盐基饱和度高,因此暗棕壤具有较高的肥力。b.温带湿润森林下腐殖质积累:温带湿润气候条件下树木郁闭,湿润,降水量大,集中于夏季,土壤中产生了强烈的淋溶过程,致使暗棕色森林土成弱酸性反应,并含有一定量的活性铝。季节性冻层的存在削弱了暗棕色森林土的淋溶过程,因被淋洗灰分元素受到冻层的阻留。由于冻结,土壤溶液中的硅酸脱水析出,淀附于全土层内,致使整个土壤剖面均有硅酸粉末附着于土壤结构表面,于后成为灰棕色。(六)漂灰土1.垂直带海拔:2900~3099米(峨眉山最高海拔)。2.分布范围:万佛顶一带,金顶东、南两侧。3.形成机制:在我国,它是寒温带湿润地区针叶林下发育的土壤,是在地方性气候和植被影响下的一种特殊土壤,气候条件的主要特点是寒冷而湿润。在这样的生物气候条件下,土壤进行着比较特殊的漂灰作用,实际包括水漂作用和灰化作用两个方面。前者是指土壤亚表层在冻层影响下,氧化铁被还原随侧向水流失的漂洗作用;后者是指雨季解冻后,土壤亚表层的铁、铝氧化物与腐殖酸形成螯合物,向下淋溶并淀积于心土或底土的作用。这两种作用所占的比重,因地区不同而有差异,有的是水漂作用占优势,有的是灰化作用占优势。参考文献:【1】四川省:峨眉山森林植被垂直分布的初步研究‘李旭光【2】峨眉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的生物多样性及植物区系初探谷海燕李策宏植物研究第26卷第5期【3】峨眉山蕨类植物区系的初步研究谷海燕1,2,李策宏2西北植物学报,2008,28(【4】峨眉山冷杉衰亡与土壤铝活化的关系研究*朱晓帆卢红金燕ENVIRONMENTALSCIENCE【5】峨眉山野生观赏蕨类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李策宏1,张国珍1资源开发与市场ResourceDevelopment&Market200622(4)【6】峨眉山资源植物研究吴荭1,庄平2,张超2,邵慧敏资源开发与市场ResourceDevelopment&Market201127(04【7】峨眉山的水文化干鸣丰【8】百度百科

1 / 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