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悲剧的美学特征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浅析悲剧的美学特征摘要:中西方拥有各自的民族意识和审美观念,使中西方的悲剧有着巨大的差异,有着不同的美学特征。本文通过对中西方文学作品中的悲剧主人公,悲剧结局以及悲剧的价值来浅析悲剧的美学特征,中西方的悲剧都有着各自的民族特色,具有很强的生命力。西方文化里的悲剧体现了现实的悲剧性和文化的悲剧意识。东方文化里的悲剧以惨绝悲极的苦戏吸引人的眼球。中西悲剧有着无穷的魅力和巨大的审美价值。关键词:悲剧主人公;悲剧价值;中国悲剧;西方悲剧引言:悲剧是美学审美对象的范畴,有着重要的美学地位,悲剧能够借助于引起人们的恐惧和怜悯之情来使人们的灵魂得到净化和陶冶,这种净化作用也就是美学意义上的崇高。崇高是悲剧的基础,本文将从中国的悲剧《窦娥冤》,以及老舍的《骆驼祥子》中的悲剧主人公祥子,西方的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威廉·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的悲剧来看悲剧的美学特征,并简要陈述中国和西方不同的悲剧价值。正文:一、中国式的悲剧主人公悲剧人物是指在全剧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悲剧主人公,不包含剧里的其他人物,他们的一言一行影响着整部剧大局,决定悲剧的属性。中国古典悲剧的主要人物形象源自于民间,多为弱小善良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处于社会最底层的贫民形象,重视写悲剧人物的的无辜性,让观众产生怜悯和同情感,富有人情味。中国悲剧美感的显现,主要是由于其力量弱小,但本性善良,但善良的本性却和悲苦的结局所产生的巨大反差正是悲剧美感的具体显现,不尽的怜悯和同情油然而生。由此使剧外的观众对悲剧主人公的命运不由自主的思索。在思索中去省视社会、思考人生,具有实质性的价值。(1)备受摧残的娇小柔弱女子悲剧形象《窦娥冤》正名为《感动天地窦娥冤》是元朝关汉卿的杂剧代表作,是元杂剧悲剧的代表作,同时也是我国古代悲剧的代表作。故事渊源于《列女传》中的《东海孝妇》。《窦娥冤》写的是窦娥被无赖张驴儿诬陷,又被官府错判斩刑的冤屈故事。故事紧扣当时的社会现实,用窦娥冤的故事真实的反映了元蒙统治下中国社会的极端黑暗、残酷混乱的悲剧年代。窦娥只是个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贫民弱小者形象,自幼丧母,父亲窦天章为考官名无钱还债,把自己的女儿送到蔡家当童养媳,窦娥长大成人后把家事料理的很好。深受蔡婆喜爱,与丈夫结婚后过着普通人的生活,勤俭持家,体现出了中国最质朴、传统的妇女形象。悲剧的开始是从窦娥丈夫的去世开始的,蔡婆的身上表现出胆小怕事的社会底层人物形象,所有事情能妥协的就妥协。在面临重大的家庭变故时,窦娥表面看似柔弱,娇小,但内心却有着强烈的反抗精神,在面对不公正时,敢于据理力争,但力量太过弱小,无济于事,无法与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相抗衡,酿成了最后的悲剧。窦娥善良的心灵感动周围的百姓,对婆婆百般照顾,遵规守纪,在自己即将被处死时仍然顾及婆婆,但时代,社会并没有让她躲过命运的捉弄,最后含冤而死。窦娥的悲剧不仅是个人命运的悲剧,更是时代的,社会的悲剧,作品在艺术上,体现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风格的融合,作品用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超现实的情节,六月晴天骤变,大雪纷纷,接着又是大旱三年,显示出正义的强大力量,寄托了作者鲜明的爱憎,反映了广大人民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愿望。这一出悲剧让观众对窦娥产生无限的同情和怜悯,以悲剧主人公窦娥去窥探黑暗的社会现实,使观众对腐朽的统治产生恐惧、厌恶的心理。窦娥的外柔内刚,代表着当时黑暗社会现实下众多的贫民女子形象,她们外柔内刚,温柔善良却总是造化弄人,备受欺凌,最终逃不过命运的捉弄,含冤而死。(2)个人奋斗,悲剧收场的人力车夫形象《骆驼祥子》中的主人公祥子是老舍笔下丰满的人物形象之一,小说通过描写祥子三起三落的奋斗仍未能成功,最厚走向堕落的轨迹,塑造了一个被生活折磨得遍体鳞伤的生活在旧北平的人力车夫形象,展现了一个毁灭者的全过程,曾经的体面,如今的又脏又瘦的低等车夫。二三十年代中国社会的极端黑暗,为营造悲剧人物提供了前提条件,在这种黑暗的社会里,以满腔热血去进行个人奋斗是行不通的,最厚都会以悲剧告终。作品中一句“钱会把人引进恶劣的社会中去,把高尚的理想撇开,而甘心走入地狱中去。”生动的写出了社会下层在经过了无尽的悲痛后,把对于社会的不公的愤恨,转嫁于金钱之上。事实上,罪恶的不是金钱,而是不健康的心灵。这种扭曲的愤世嫉俗刻画出社会的悲哀,人性的悲哀,组成了一幕社会的悲剧。祥子曾经是要强的头等车夫,最后还是无法挣脱出悲惨的命运,祥子是社会贫苦劳动人民的缩影,他反映了社会劳动人民生活的苦难与无奈。让人对这样一个憨厚老实的个人奋斗者心生怜悯,同时也对黑暗的社会现实产生恐怖心理。故事的结尾以祥子麻木、潦倒、狡猾、好占便宜、吃喝嫖赌、自暴自弃的行尸走肉结尾。使社会悲剧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深思。中国古典悲剧主要描写主人公凄惨的遭遇,而不是剧烈的冲突,窦娥缺乏抗争意识,她把自己的不幸看作命运的安排,“莫不是八字儿该载着一世忧,谁似我无尽头!”既然命运决定了她的不幸,她只好安分的把来世修。她拒绝嫁给张驴儿为妻,主要是受封建礼教的束缚。她为救婆婆而屈打成招,也是出于孝心。在整个过程中,窦娥一步步退让,直到被送往刑场,她依旧没有办法证明自己的无辜,只能靠上天为她作证,她的三桩誓愿只有在上天的公正光芒中才能实现。中国戏曲悲剧的冲突往往带有伦理评判性质。作家总是以奸害忠、恶毁善、邪压正、丑贬美的故事呼吁人们制服奸、恶、邪、丑,伸张忠、善、正、美,表现审美主体对剧中的善恶、忠奸、正邪、美丑进行伦理评判,达到道德教化的目的。西方悲剧冲突是一种挣扎冲突。悲剧是命运悲剧,表现了人对自然与命运的挣扎,最后因无法挣脱而导致悲剧结局。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中的俄狄浦斯,虽然四处防范躲避,但仍逃不脱“弑父娶母”的悲剧。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中的哈姆雷特,是自身性格的挣扎,最后因为自己性格上的缺陷而造成悲剧。二、西方古典悲剧,高贵与崇高西方古典悲剧中的人物是“高贵”的,悲剧事件是“崇高”的,按西方观众的审美心理,悲剧是对伟大的人物的一种模仿。西方西方悲剧选择伟大、高贵、崇高、英雄的人物做主人公,是因为它将主人公的地位与他们的社会价值、产生的悲剧效果及观众的审美感的关系看成是正比例的。他们的价值比那些普通的小人物显得重要得多。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中,俄狄浦斯是国王,描写的是重大历史事件。俄狄浦斯王为了避免悲剧的发生,四处防范躲避,但仍逃不开“弑父娶母”的悲剧,任凭其百般努力,却始终在命运的圈子里被摆布,最后自挖双目,自我放逐、流浪,他的命运是由阿波罗预先注定、德尔斐神谕早已预言而无法抗拒的缘故。《哈姆雷特》中的哈姆雷特因自身性格的软弱和犹豫错失了一次次复仇的机会,最后酿成大错,造成悲剧。在西方悲剧在表现冲突的过程中,着重塑造人物复杂的性格,尤其是他们在与命运、性格挣扎中所显露出来的致命缺陷。三、悲剧的价值悲剧的价值,就是悲剧的舞台效应,也就是观众看完戏之后的那种悲剧快感。(1)西方悲剧的价值西方悲剧结局呈现给观众的是悲惨的场面,如阴森可怕的事件,灾难毁灭的结尾,给人的是一种生活的逼真快感。古希腊索福克勒斯的悲剧《俄狄浦斯王》剧终时俄狄浦斯王自挖双目,自我放逐、自我流浪,神的预言无法抗拒。亚里士多德对悲剧的价值作了这样的论述:“悲剧的效果怎样产生,既然最完美的悲剧结构不应是简单的,而应是复杂的,而且应模仿足以引起恐惧与怜悯之情的事件。悲剧的效果就在于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这种怜悯与恐惧就是西方戏剧家通常称作的“净化”作用,即通过悲剧生发的怜悯和恐惧之情来使观众的心灵得到净化。这种净化作用也就是美学意义上的崇高。西方悲剧的主人公,总是因为自己在某些方面有致命的缺陷,而最终酿成悲剧,这种性格特征必然导致他的结局是大悲的,即“一悲到底”。(2)中国戏剧悲剧的价值中国戏曲悲剧讲究“团圆结局”。由于悲剧主人公大都是小人物,其中又多数是弱女子,她们的不幸遭遇引起人们极大的同情,因此,在她们的悲惨结局后,给予她们一线光明,表达了中国人民善良而美好的愿望。中国悲剧结局中的乐观主义精神深受传统的“乐感文化”影响。中国戏曲悲剧是善与美的统一,情感重于理智,具有民族的烙印,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长期活跃在世界戏剧的舞台上。戏曲悲剧的冲突往往带有伦理评判性质。作家总是以奸害忠、恶毁善、邪压正、丑贬美的故事呼吁人们制服奸、恶、邪、丑,伸张忠、善、正、美,表现审美主体对剧中的善恶、忠奸、正邪、美丑进行伦理评判,达到道德教化的目的。从中国式的悲剧中可以窥探出当时社会的本质,统治者的统治手段,使社会的一面镜子。中国悲剧作品一显著特色是其结局带有温柔、平和的亮色,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戏剧演出时间、中国人的审美心态是其形成原因.这种结局既体现了一定的审美价值,又有相应的消极性。参考文献:英·威廉·莎士比亚·《哈姆雷特》【M】·朱生豪译·世界图书出版公司,中国出版集团,2014.1.1郑克鲁主编·《外国文学简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朱立元主编·《美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7(2014.3重印)

1 / 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