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教师资格考试资料、考试资讯请关注海南教师考试网浅析教师资格考试中最抽象难懂的考点——宋明理学纵观全国教师资格的考试真题,宋明理学作为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的一个部分,无疑受到教师考试的眷顾,但是由于这部分知识比较抽象难懂,宋明理学也一直是考生备考的难点。据此,海南中公教师考试网将对宋明理学条分缕析,化繁为简,希望对考生备考能提供一定的帮助。一、课标呈现(一)课标要求初高中历史课本对宋明理学提出这样的要求: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二)课标解读根据课标要求,我们可以看出在这一知识内容中,我们需要掌握宋明理学的形成背景、代表人物及其思想、历史影响。二、知识点详解(一)背景魏晋南北朝:佛教盛行,吸收儒家思想,渐趋中国本土化;道教广为传播,主张“贵儒”“遵道”;儒学吸收佛道精神,有了新的发展。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道理论。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二)基本含义把儒家的忠、孝、节、义上升到天理的高度,形成一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的思想体系。(三)内容1.程朱理学(1)北宋:程颐、程颢①天理是万物的本原,先有理后有物(核心)。→万物的本原是什么的问题,是天理。②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认为“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天理是什么,父子君臣。③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怎么样获得天理,格物致知,即方法论。(2)南宋:朱熹①强调理之源在于天理,而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强调“存天理,灭人欲”。→不仅承认万物的本原是天理,还进一步提出天理是什么,并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海南教师资格考试资料、考试资讯请关注海南教师考试网②认为“物”指天理、人伦、圣言、世故。→在格物致知基础上,进一步明确“物”是什么。③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不是科学之真。→格物致知的目的。2.陆王心学(1)陆九渊①“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万物的本原是什么的问题,是“心”,但是“心就是理”,所以心学是理学。②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认为天地万物都在心中,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内心即可得到天理。→方法论,既然万物都在心中,那么穷理只需反省内心即可,“发明本心”。(2)王阳明①宣传“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即心外什么都没有,人心才是一切事物的本原。②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即把知、行统一于人们的内心活动中。(四)影响积极:1.宋明理学从哲学方面发展了儒学,为专制等级制度制造了理论依据,从而成为官方哲学。2.宋明理学对我国政治生活、文化教育和社会教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理学强调道德修行,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积极作用。消极:理学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的自然欲求,片面强调“重义轻利”,产生消极影响。三、经典例题1.课堂上,历史老师在教“宋明理学”这一章课文,在自由讨论环节,A学生对课文中所提及的一位理学家进行总结,A同学认为该理学家可以用“理学”、“支离”二字进行概括,老师说A学生对该理学家的评价与陆九渊对该理学家的评价相似。由课堂的这段讨论中,最可能推出理学家的主要观点是()。A.格物致知B.发明本心C.知行合一D.万物皆只有一个天理【答案】A。解析:抓住关键词“理学”、“支离”。南宋思想家陆九渊批评朱熹的理学过于“支离”,说了很多,却不能使人树立起对儒学价值的坚定信念。因此,他反对埋头书册,主张“发明本心”,以作为自己安身立命之地。由此可见,这里的“甲方代表人物”指陆海南教师资格考试资料、考试资讯请关注海南教师考试网九渊,乙方代表人物为朱熹。“格物致知”是朱熹的思想;“知行合一”是王守仁的思想;“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即天理是万物的本原,这是二程的思想,排除B、C、D三项。2.“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而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材料中朱熹认为历史发展动力的实质是()。A.天理B.儒家的伦理道德C.宇宙D.人本【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及与教材知识的联系能力。材料中朱熹强调的是“理”是万物的根本,“理”构成了儒家社会道德关系,即三纲五常,朱熹提出了“理”是三纲五常形成的哲学基础。所以B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