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理工学院毕业论文第1页共6页浅析明朝八股文的出现(陕西理工学院历史文化系历史学专业2006级1班陕西汉中723001)指导老师:[摘要]:确立于明朝的八股文,是明清两代科举考试采用的一种专门文体。八股文作为一种考试文体,采用时间长达数百年,影响之深远,恐怕在中外历史上都是罕见的。因此,深入研究和考察八股文的产生,有利于我们全面理解和更深刻的了解八股文。[关键字]:八股文明朝背景出现引言:八股文从明代产生到晚清终结,历时几百年。它不仅是科举考试文体之一,也是旧时文人普通修习的一种特殊文章体裁。作为中国历史上一种特殊而复杂的文化现象,和政治、教育、文学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曾给予中国文化以很深的影响。然而它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是有一定的时代背景的,研究其产生的背景将有利于我们更进一步了解它。一、明朝八股文出现的背景科举考试文体八股文是适应科举考试的需要而产生,并随着科举考试的发展而发展,它的形成并非由某人或某几个人或某个权威在某一特定的时间里制定的,它是在历史的过程中,伴随着科举考试的发展,由众多的人参与不断修补完善的结果。1、八股文产生的源渊就八股文的起源而言,说法颇多。商衍鎏认为起源于王安石改革时的以诗赋取代经义。郑灏若《四书文源流考》谓:“《四书》之文,源于经义,刨自荆公。”[1]卷八从科举文体的渊源来看,“说八股文源于宋代经义是比较近于事实也比较近于文体本质的说法,也是学术界普遍比较认可的看法”。[2]P137而邓嗣禹在《中国考试制度史》一书中认为八股文起源于宋,行于元,最后形成于明朝。关于八股文形成的时间。著名史学家翦伯赞在《中国史纲要》下册中认为。八股取士的实施从洪武三年(1370年)就开始了。[3]P88但是国内另一学者金诤则认为,八股文的正式形成是明代成化年间。[4]P1972、八股文出现的社会背景明王朝是在农民起义的白骨堆上建立起来的封建政权,明太祖朱元璋亲自经历并领导了元末农民运动,他深刻知道人民的反抗对统治者构成的威胁,因此在称帝之后吸取了元朝灭亡的教训,在发展生产与缓和阶段矛盾的同时,制定了很多强化其统治地位的政策。这些政策,一方面是加强其国家机器,建立强大的军事机构,制定“大明律”,设立锦衣卫和东西厂等特务机构,对人民进行监视和镇压,另一方面则是在思想文化领域,对人民加强控制,推行文化专制主义。明初推行文化专制主义的措施主要有:第一,大力提倡儒家道统和程朱理学。明太祖称帝后即大力提倡儒学,封孔子为“至圣先师”,规定四书、五经为国子监功课,并把程朱理学定为官方哲学。明成祖朱棣命胡广、杨荣等编《四书大全》、《五经大全》、《理性大全》,这三种“大全”,大都是程朱理学家们的著作,朝廷明令全国各地“生员”必须把它们当作必读书,规定国子监及地方学校都要“以孔子所定经书诲诸生,毋以‘仪秦纵横’坏其心术。”官方的这些措施,大大加强了儒学特别是程朱理学的统治地位。第二,加强对知识分子的控制。明初为了使知识分子按照统治阶级的要求而就范,对知识分子采取了软硬兼施的政策。朝廷明令“士大夫不为君用者,罪该抄杀”、用高压手段对怀有二心的知识分子进行了残酷陕西理工学院毕业论文第2页共6页镇压。著名诗人高启(1336——1374),朱元璋授以户部侍郎的高位,他坚辞不就引起朱元璋不满,后借故把他腰斩于市。著名理学家兼文章家方孝儒(1357——1402)注重名节,燕王朱棣起兵逐建文帝,用武力夺取王位,命他起草登基诏书,他把笔丢在地方说:“死即死耳,诏不可草。”方孝儒因此被杀,宗族亲友受株连而死者八百余人。与此同时,统治者又千方百计笼络利诱士人。用软的方法使他们听命于朝廷。洪武六年(1373年),朱元璋设文华殿,多方搜罗文人学士为其服务。成祖朱棣召集各方文士两千多人编修《永乐大典》,收书七八千种,对于保存祖国文化有积极意义,同时在笼络知识分子,安定人心方面也起到了作用。第三,就是推行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洪武三年(1370年),朝廷制定程式,开始推行八股取士。朱元璋对明代科举制度的建立,起了重大作用。故明人陈鼐在《百可漫志》一书中说:“国朝开科,自洪武三年始定条例”[5]卷194八股取士一方面可以选拔人才,同时又可以用功名为诱饵,吸引大批读书人闭门读经,研习理学。程朱理学产生于宋,流毒至广却在明清,八股取士起了很大作用。明朝统治者推行这一制度,是它为了束缚人们的思想而推行的文化专制主义的一个组成部分。3、八股文产生的一些影响因素(1)、科举考试对八股文出现的影响科举考试从隋唐开始到明清八股取士有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其中隋为萌芽期,唐为正式确立期,[6]P43宋为发展期,元为中落期,明到清前期为鼎盛期,清中后期为衰落期。隋朝主要用策论(根据试题中提出的关于经义及政事等问题写成议论文字)取士,这是用文章进行科举考试的开始。唐代科举考试的科目逐渐增多,但最受重视的是明经、进士两科。为两科考试均用文字,明经考经学,进士考诗赋。明经考试从九经中出题,九经包括三礼(《周礼》、《仪礼》、《礼记》)、“三传”(《左传》、《公羊传》、《彀梁传》)及《易》、《诗》、《书》九部儒家经典,考试的方法用“帖括”。“帖括”也叫“贴经”,《文献通考.选举二》说:“贴经者,以所习之经,掩其两端,中间惟开一行,裁纸为贴。”唐代的“明经”考试不要求写文章,只是背诵填写前人对经书的注释,而且只考“所习之经”,即对每一士子只考所熟习的某一经,并非要求士子全部记诵九经,这样的考试实际并不需要有多少真才实学。唐代的明经科虽然以经书为内容,但因不要求写成文章,它和明清时代用八股文解释经义的明经考试很不相同。唐代的“贴括”和八股文内容虽有关联,形式上却没有什么直接的联系。八股文作为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其源头始于宋朝王安石推行的“经义取士”。在科举考试方面,他认为宋承唐制,以诗赋为主要考试方式是崇尚文辞,不切实用。因此向宋神宗建议复古兴学,令士人读经,改诗赋取士为经义文章取士,即用文章解释儒家经典义理,以文章优劣决定去取。改诗赋取士为经义文章取士,这在科举考试制度上是一个很大的变革,因此进行上下进行过一次激烈的辩论,其代表人物,主诗赋者为苏轼,主经义者即王安石。苏轼反对把经义取士当作束缚人民思想的工具,这种认识确有可取这处,但对于统治阶级来说,苏轼的思想是很不相宜的。王安石提倡兴学、立师、授经,其目的是“化民成俗”,巩固和加强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他主张以经义取士代替诗赋取士,完全正确是为了这一目的服务的。因此得到宋神宗的认可。王安石对科举考试的变革,为明清八股取士开辟了道路。八股文的内容主要是解释儒家义理,这和王安石的主张完全一致,自宋到清,立师读经,以经义为主要考试内容,一直没有多少变化,这一点自宋到清也没有变化,所不同的,主要是文章形式上搞了一些花样,并把这花样定为八股程式而已。正因为如此,人们考察八股文的源流,应以王安石推行的经义文章为源头。不过,自从宋神宗采用了王安石经义取士的意见之后,应试者为了取悦考官,在制作经义文章时,常常喜欢争奇斗艳,在散体文章中大量使用排偶语句。这些经义文句与八股文的讲究排偶,已有不少相似之处,说明经义文章一出现,就向着八股文的方向发展了。(2)、程朱理学对八股文出现的影响陕西理工学院毕业论文第3页共6页八股文是经义文章的一种文章表现形式,这种文章形式的产生,和理学的兴起有重要关系。理学是北宋开始的一个儒家学派,它的创始人是北宋的周敦颐、邵雍、张载和二程(程颢、程颐),到南宋朱熹而集大成。二程与朱熹的影响最大,因此通称程朱理学。理学是与汉学相对而言的,汉学家以训诂、考订为主,他们尊崇汉儒研究儒家经典的方法和汉朝古朴的文风,故称汉学,而理学家则着重根据他们的理解对儒家经典的义理进行解释阐发,故称理学。儒家理学的产生不是偶然的,它是适应封建统治阶段的需要而产生的。儒家学说的核心是以维护封建守法制度为目的的伦理道德学说,它的创始孔子关于哲学、政治、教育等的种种议论,都没有离开这个核心。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历代统治阶级都把儒家思想看做是维护其统治地位的法宝,其原因就是儒家思想的这一本质决定的。儒家提倡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鼓吹忠、孝、节、义,都是为了巩固封建秩序。历代封建统治阶级从他们的实践中懂得,对于广大民的“犯上作乱”,只靠武力镇压是远远不够的,重要的一面还是靠思想的灌输和统治,程朱理学正是根据统治阶级的这种需要而产生的。在二程和朱熹生活的时代,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十分尖锐,“等贵贱,均贫富”的思想,通过农民运动的提倡,早已深入人心。为了适应统治阶段进行思想统治的需要程朱等人继承和发展了儒家唯心主义学说,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程朱主张为学为“穷理”,认为“天下之物皆能穷,只是一理”。(《二程遗书》卷十五)“理”是先天就有的,无所不在的,所以他们把理又叫“天理”。而他们所谓“理”或“天理”,实际指的就是儒家倡导的纲常伦理。朱熹说:“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朱文公文集。读大纪》)所以他们所说的天理,实际就是指的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论理道德和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观念。理学家把“天理”与“人欲”看成是对立的,因此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口号,这些显然都是为了巩固统治阶级的封建秩序服务的。自宋到明,历代统治阶级深知理学的作用,因而无不把程朱理学看作是维持其统治的法宝。他们采取的重要统治措施之一,就是把程朱理学纳入科举考试的轨道,诱导人们去“读经穷理”,让人们花费大量时间按照理学家划的框子去解释经义,写经义和八股文章。王安石在北宋即提出兴学立师和以经义取士,这决不是偶然的。王安石主张兴学立师,二程是最积极的实践者,二程鼓吹理学,王安石则大力推行经义取士。由此不难看出,经义取士刚一出笼就是和程朱理学结合在一起的。从宋朝经义到明朝八股,都以解释儒家经典义理为内容,这种科考文体的产生,和理学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同时,由于八股取士的推行,理学家的思想得到了极大的推广和普及,八股取士成了没落封建统治阶级宣传封建伦理道德的重要手段,八股文对社会的种种危害,也都是从这一点产生的。(3)、古代诗文对八股文出现的影响八股文内容的种种要求是理学发展的产物,八股文语言及结构形成上的种种要求也不是凭空产生的。八股文的形式是吸收了中国古代诗文的某些特点形成的。八股文的讲究排比、对偶,这样的语言形式在古代诗文中源远流长,是中国古代诗文的固有现象。我国的汉语,特别是古汉语中的单音、双音词较多,字音又有平上去入的音调之别,写文章,词语搭配得好,语言就会产生疾徐快慢的节奏和抑扬顿挫的声音之美。散体文如此,诗、赋、骈文更是如此。八股文要求用排、偶,就是吸收了古代诗文这些特点制定出来的。排比、对偶的语言形式,在先秦古籍中就已经大量使用,“五经”中这样的语言就有不少。四书中,《孟子》的语言流利酣畅,气势雄浑,有纵横家的特点,文中排、偶句式很多,有的排、偶句长到二三百字。先秦古籍中,特别是儒家经典中的排偶句,多是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自然成对,并无雕刻痕迹。西汉以后,赋与骈文兴起,作者铺彩摛文,在辞上很用功夫,排、偶的句式于是大兴,大大发展了古代语言的形式美,这在我国文学发展史上是有功绩的,不论骈文还是赋(特别是以抒情为主的小赋),都不乏成功之作。但它们注重较声律、雕文句,忽视文章内容,在文坛也的确产生过很大的消极影响。从一定意义上看,八股文程式规定必须要用排偶,就是辞赋、骈文消极影响的产物。陕西理工学院毕业论文第4页共6页唐宋古文家为了克服骈文丽辞的消极影响,曾经大声疾呼,他们以复古相号召,希望恢复古代散文相互之间的文风。他们的写作实践在纠正华而不实的文风方面起了“摧陷廓清”的作用。但他们反对骈文,却并不排斥排偶,在他们的文章中,不仅有不少排句、偶句,有时还有很长的排偶语段。在古文运动的旗手韩愈的文集中,这样的文章就有不少。例如他的著名散文《原毁》,整篇文章几乎都是用排偶语段写成的。八股文程式的形成,除了古代各体文章的影响之外,律诗的影响也很明显。明清人常讲:“文之有八股,犹诗之有律诗。”这话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