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人口与民族襄阳四中高一地理组•§1概述•§2我国的人口结构•§3人口的分布与迁移•§4我国的民族§1概述•一、为什么要研究人口,如何研究•二、我国的人口•三、我国人口增长历程•四、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一、为什么要研究人口,如何研究•1、人是生产布局的实体•2、研究方法•①作为生产布局的劳动力研究•②作为消费的因素研究二、我国的人口•(一)基本特征•1、绝对数大•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截至2000年11月1日全国总人口为129533万人。国家统计局测算数据表明,2005年1月6日,中国人口总数达到13亿(不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约占世界总人口的21%。•2、增长快••3、乡村人口比重大,劳动素养低•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我国大陆居住在乡村的人口占总人口的63.91%。•4、人口密度大,分布不平衡•(二)原因分析•1、政治局面稳定(社会安定)•建国前:高出生率,高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低•建国后:高出生率,低死亡率,自然增长率高•2、生活条件改善,医疗水平提高•3、经济文化水平不发达三、我国人口增长历程(一)远古到春秋末期的人口发展(二)战国到清代初期的人口发展(三)清代初期到嘉、道年间的人口发展(四)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期间的人口发展(五)新中国人口发展•1、人口惯性增长时期(1949-1952年)•2、人口快速稳定增长时期(1953-1958年)•3、人口急骤减少时期(1959-1961年)•4、人口持续高速增长时期(1962-1972年)•5、人口持续减速增长时期(1973年至今)四、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第一次重大转变,是从旧中国的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类型,转变为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类型。•第二次重大转变,是从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类型,开始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类型的过渡。§2我国的人口结构•人口结构是:人口总体内部各种属性的数量与比例关系。•一、年龄结构•二、性别结构•三、文化水平结构•四、职业结构•五、城乡结构•一、年龄结构•指一定时点、一定地区各年龄组人口在全体人口中的比重。又称人口年龄构成。通常用百分比表示。•二、性别结构•性别比(或称性比例)是人口学上关於社会或国家男女人口数量的一种比率,基本上以每100位女性所对应的男性数目为计算标准。•三、文化水平结构•文化水平是反映人口质量的重要标志。•四、职业结构•人口的职业结构指的是:经济活动人口在国民经济各个部门中的比例关系。它可以反映出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劳动分工程度和国名经济发展水平。我国经济活动人口从建国后一直在上升。•五、城乡结构•人口城乡构成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的高低。2007年我国主要人口构成(单位:万人)§3人口的分布与迁移•一、我国人口分布不平衡及其原因•二、我国人口的迁移•一、我国人口分布不平衡及其原因•(一)分布•1、东部人口多,西部人口少•2、平原、盆地人口多,山地、高原人口少••中国人口除了明显地集中于东南沿海,在水平方向上分布很不平衡之外,在垂直方向上分布的不平衡同样也十分明显,表现出对低平地势的强烈趋向性。••中国人口分布对暖湿气候的趋向性也非常明显。•以全国范围看,最引人注目的人口稠密区有以下4大块:•(1)长江和钱塘江下游平原•(2)黄淮海大平原•(3)四川盆地•(4)长江中游平原•(二)影响中国人口分布的因素•1.自然因素•2.物质生产方式•3.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布局特点•4.历史、社会和政治因素二、我国人口的迁移•(一)人口迁移的原因•人口迁移,指人的居住位置在地理空间中的移动。•1、经济和人口原因•2、社会原因•人口迁移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社会现象,各种社会变动都可能对之产生影响,其中最显著的就是战争和动乱。••3、自然原因•(二)建国后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原因•1、新中国成立后到80年代中期的人口迁移•(1)安置失业人员和闲散劳动力的人口迁移•(2)支援新开发的工业基地和“三线”建设•(3)移民垦荒支援边疆建设农林牧业新基地的人口迁移•(4)高等学校搬迁、招生和分配的人口迁移•(5)新修水利和水库库区移民而引起的人口迁移•(6)压缩城市人口规模而引起有人口迁移•(7)少量的自发迁移•2、80年代中期以来的人口迁移•(1)特点•流动人口的大量增加。•从方向上看,这一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一是从农村到城市,二是从内地省、自治区到沿海城市和工矿地区。•这一时期人口流动主要是自发性的。•(2)80年代出现大规模流动人口的原因•第一,我国是一个人口多、耕地少的国家,大量的农村劳动力长期处于潜在的剩余状态。。•第二,1984年推出的允许农民进入小城镇落户的政策,为我国流动人口的大量涌现提供了契机。•第三,城乡和地区之间巨大的收入差距是促使我国人口大量流动的最根本原因。•3、人口流动及其意义•积极意义:•①推动了非农业化和人口城市化,使其达到了从未有过的高速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②满足了沿海地区经济高速度增长对劳动力的需求。•③缓解了内地过重的人口压力。•不利方面:•①全国人口分布的活力有待于提高,因为造成有的地区人口,数量过大。•②部分地区迁出过多,引起一些经济问题。如土地荒芜,设备闲置等。•③使一些地区的高素质的人才出现了更加缺少的情况。•1、人口迁移更趋活跃•2、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迁移•3、农村人口将加速向城市迁移•4、区域城乡人口的迁移,将出现主流及逆向副流,同时存在双向迁移模式•5、人口迁移的主体,主要为受教育水平较高,具有较高素质的人口。§4我国的民族•一、我国的民族概况•二、我国少数民族人口分布的特点一、我国的民族概况•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国共有56个民族。“少数民族”是对汉族以外的人口居少数的民族的总称。目前中国少数民族共有55个。•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表明,少数民族人口为10449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8.41%。1995年全国百分之一人口抽样调查表明,少数民族人口约10846万,占全国人口的8.98%。•据2000年人口普查统计,在中国55个民族中:•人口在1000万以上的有壮族(16178811万)、满族(1068万);•人中在1000万以下、100万以上的有蒙古、回、藏、维吾尔、苗、彝、布依、朝鲜、侗、瑶、白、土家、哈尼、哈萨克、傣、黎等16个民族;壮族服饰•满族服饰•人口在百万以下,10万以上的有僳僳、佤、畲、拉祜、水、东乡、纳西、景颇、柯尔克孜、土、达斡尔、仫佬、羌、撒拉、毛南、仡佬、锡伯等17个民族;•人口在10万人以下,1万人以上的有布朗、阿昌、普米、塔吉克、怒、乌孜别克、俄罗斯、鄂温克、德昂、保安、裕固、京、基诺等13个民族;•人口在1万以下的有:高山、塔塔尔、独龙、鄂伦春、门巴、珞巴、赫哲等7个民族。二、我国少数民族人口分布的特点•(一)分布地域辽阔•(二)分布极不平衡•西北、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人口分别占全国少数民族人口的30.1%和29.4%,而华东地区的少数民族人口只占全国少数民族人口的1.9%.•(三)大杂居、小聚居•(四)民族地区人口密度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