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混凝土施工河南省直学习中心魏庆国学号:12011560315006内容摘要:众所周知,钢筋安装、模板安装、架体搭设、混凝土浇筑是形成建筑主体最关键的环节,而混凝土浇筑的优良与否直接关系到主体的使用年限、使用安全。就混凝土施工笔者从施工准备、施工方法、混凝土养护及温控等方面进行分析。第一章施工准备为了保证混凝土浇筑的连续性及浇筑质量,混凝土应采用商品混凝土,现场根据需要配置混凝土浇筑设备,进行混凝土的输送。施工机具配备到位,混凝土班组人员应分为两班轮流作业,以保证连续性浇注。编制混凝土施工方案,确定最好的混凝土施工方案,并报监理审批。施工前应认真查阅图纸、方案、相关质量及安全规范,做到图纸上的问题提前沟通解决。并做好施工技术交底以及安全交底工作。砼浇筑前组织施工人员对方案进行学习,由技术部门讲述施工方案,对重点部位应单独交底,设专人负责,做到人人心中有数。第二章混凝土施工方法1、混凝土供应采用商品混凝土,搅拌时应有单位专业人员与搅拌站紧密结合,确保混凝土搅拌质量及供应及时,严格掌握混凝土材料配合比。在搅拌机旁挂牌公布,便于检查。为了保证混凝土质量,首先在配料机上按施工配合比设定好石子、水泥、砂子的掺量,在开盘前要对所用材料进行计量,先手动配料机分别配出石子、水泥、砂子,放到磅上计量,看是否与配料机上的数据吻合,以保证计量的器具的准确性。所用外加剂提前按每盘的用量用天平称好放到小塑料袋内,在搅拌时逐盘加入。所用掺料用固定容器称好标记一下。以后每盘按标记为标准掺入。混凝土原材料按重量计的允许偏差,不得超过下列规定:1)水、外加剂允许偏差为±2%;2)粗细骨料允许偏差为±3%;3)水泥、外加掺合料允许偏差为±2%;各种衡器应定时校验,并保持准确。骨料含水率应经常测定,并在配合比中扣除。雨期施工时,应相应增加测定次数。2、在每次使用搅拌机拌合第一罐混凝土前,先加水开动搅拌机空车运转几分钟,充分润湿筒壁后倒入净水运转正常后,再加料搅拌。拌第一罐混凝土前,宜按配合比多加入10%的水泥、水、细骨料;或减少10%的粗骨料。搅拌时间:从原料全部投入搅拌机筒时起,至混凝土拌合料开始卸出时止,所经历的时间不少于60秒。装料顺序应按照“先加入石子,后加入水泥,最后加入砂子和水”。每盘装料数量不得超过搅拌桶标准容量的10%。通过充分搅拌,应使混凝土的各种组成材料混合均匀,颜色一致;外加剂应采用定量小包装或外加剂另加载体的掺用方式。雨期施工期间要经常测细骨料的含水量,随时调整用量和粗细骨料的用量。3﹑泵送混凝土的浇筑应根据工程结构特点、几何尺寸和平面形状,混凝土供应和泵送劳动力、设备能力和管理能力,以及周围场地大小等条件。混凝土的浇筑顺序1)在同一区域的混凝土,应分段分层连续浇筑;2)当采用混凝土输送管输送混凝土时,应由远而近浇筑(详见混凝土浇筑顺序平面图);混凝土浇注顺序平面图如下:4﹑筏板混凝土浇筑方法:1)混凝土浇筑前应根据施工方案认真交底,并做好浇筑前的准备工作,尤其应对模板、支撑、钢筋、预埋件等进行认真细致检查,合格并做好相关隐蔽验收后,方可浇筑混凝土。2)浇筑混凝土应连续进行。若必须间歇时,其间歇时间应尽量缩短,并应在前层混凝土初凝之前,将次层浇筑完毕;否则应留置施工缝。3)在浇筑竖向结构混凝土前,应先在底部填以50~100mm厚与混凝土内砂浆成分相同的水泥砂浆;浇筑中应避免发生离析现象,当浇筑的高度超过3m时,应采用串筒、溜槽、溜管或振动溜管等,使混凝土下落。4)混凝土自高处倾落的自由高度不宜超过2m。5)混凝土宜分层浇筑,分层振捣。每一振点的振捣延续时间,应使混凝土不再往上冒气泡、表面呈现浮浆和不再沉落为止。当采用插入式振捣器振捣普通混凝土时,应做到快插慢拔,移动间距不应大于振捣器作用半径的1.5倍,与模板的距离不应大于其作用半径的0.5倍,避免碰撞钢筋、模板、芯管、吊环、预埋件等,振捣器插入下层混凝土内的深度应不小于50mm。当采用表面平板振动器时,其移动间距应保证捣动器的平板能覆盖已振实部分的边缘。6)在浇筑与柱和墙连成整体的梁和板时,应在柱和墙浇筑完毕停歇一个小时后,再继续烧筑。7)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应经常对模板、支架、钢筋、预埋件和预留孔洞进行观察;当发现有变形或移位时,应及时采取措施。8)梁和板应同时浇筑混凝土,有主次梁的楼板应顺着次梁方向浇筑,单向板应沿着板的长边方向浇筑;拱和高度大于1m时的梁等结构,可单独浇筑混凝土。5、混凝土施工缝的设置及处理:由于施工技术及施工组织上的原因,结构混凝土不能连续整体浇筑,且间歇时间已超过初凝时间,应在适当的部位设置施工缝。施工缝应设置在受剪力较小且便于施工的部位。1)双向受力板、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拱、穹拱、薄壳、蓄水池、斗仓、多层钢架及其他结构复杂的工程等,施工缝应按设计要求留置;2)墙:应留置在门洞口过梁跨中1/3范围内,也可留在纵横墙的交接处;3)单向板:留置在平行于板的短边的任何位置;4)有主次梁的楼板,施工缝留置在次梁跨中1/3范围内;5)与板连成整体的大截面梁(高超过1m),留置在板底面以下20~30mm处。当板下有梁托时,宜留置在梁托下部;6)柱:留置在基础、楼板、梁的顶面,梁和吊车梁牛腿、无梁楼板柱帽的下面。在施工缝处继续浇筑混凝土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已浇筑的棍凝土抗压强度不应小于1.2N/mm2;2)在已硬化的混凝土表面上,应清除水泥薄膜和松动石子以及软弱混凝土层,并加以充分温润和冲洗干净,且不得积水;3)在浇筑混凝土前,应先在施工缝处刷一层水泥浆(可掺适量界面剂)或铺一层与旧凝土内成分相同的水泥砂浆;4)认真细致捣实,使新旧混凝土紧密结合。6、后浇带的设置和处理:后浇带是为了在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过程中,克服由于温度、收缩等而可能产生有害裂缝而设置的临时施工缝。后浇带通常根据设计要求留设,并保留一段时间(若设计无要求,则至少保留28d)后再浇筑,将结构连成整体。填充后浇带,可采用微膨胀混凝土,其强度等级比原结构强度提高一级,并保持至少15d的湿润养护。后浇带接缝处按施工缝的要求处理。7、混凝土拆模:混凝土结构浇筑后,达到一定强度方可拆模。拆模日期,应根据结构特点和混凝土所达到的强度来确定。现浇混凝土结构的拆模期限:1)不承重的侧面模板,应在混凝土强度能够保证其表面及棱角不因拆除模板而受损坏,方可拆除。2)承重的模板应在混凝土强度达到下列强度后,方能拆除(按设计强度等级的百分率计)。板及拱:跨度为2米及小于2米50%跨度为大于2米至8米75%梁(跨度为8米及小于8米)75%承重结构(跨度大于8米)100%悬臂梁和悬臂板100%已经拆除模板及支架的结构,应在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后,方允许承受全部计算荷载。施工中不得超载使用,严禁堆放过量建筑材料。第三章混凝土的保温、养护、温度测定及降低温差具体措施应采取以保温保湿养护为主体,抗放兼施为主导的大体积混凝土温控措施。由于水泥水化热引起混凝土浇筑体内部温度剧烈变化,使混凝土浇筑体早期塑性收缩和混凝土硬化过程中的收缩增大,使混凝土浇筑体内部的温度收缩应力剧烈变化,而导致混凝土浇筑体或构件发生裂缝。因此,应在混凝土的保温保湿养护以及在混凝土浇筑硬化过程中浇筑体内温度及温度应力的监测和应急预案的制定等技术环节,采取一系列的技术措施。1)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前,应对施工阶段大体积混凝土浇筑体的温度、温度应力及收缩应力进行试算,并确定施工阶段大体积混凝土浇筑体的升温峰值,里表温差及降温速率的控制指标,制定相应的温控技术措施。温控指标符合下列规定:(1)混凝土浇筑体在入模温度基础上的温升值不宜大于50℃。(2)混凝土浇筑体的表面与大气温差不宜大于20℃。(3)混凝土浇筑体的里表温差不宜大于25℃。(4)泪凝士浇筑体的降温速率不宜大于2.0℃∕d。2)大体积混凝土配合比的设计除应符合工程设计所规定的强度等级、耐久性、抗渗性、体积稳定性等要求外,尚应符合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工艺特性的要求,并符合合理使用材料、减少水泥用量、降低混凝土绝热温升值的要求。为了全面了解底板混凝土在强度发展过程中内部温度分布情况,并根据温度梯度情况,定性定量地指导施工,控制降温速率,从而控制混凝土裂缝,现场采用埋设钢管进行测温。在施工区块的测温孔位置应按照相关要求进行,每组3个,每两根钢管间距为50mm,测温管深度分别为:底板底上200mm、底板中部、底板面下100mm;管口高于保温层100mm。测温孔采用埋设φ30钢管(钢管底用钢板封堵),孔内灌一半清水,上部用木塞塞紧(木塞上应有编号),以保持孔内温度。具体布置详见下图:混凝土浇筑完毕12h后应采用塑料薄膜覆盖,再覆盖两层棉毡,从第一批混凝土浇筑12h后进行监测。测温孔内温度监测应将温度计伸至孔底,除测孔内温度外,应同时测量薄膜下面温度和外界温度。当中心温度与薄膜下面即混凝土表面的温差接近25℃时应及时开启碘钨灯加强保温措施,当内外温差小于20℃时停止碘钨灯加热(加热时间不低于8小时)。测温次数为:每4小时测一次(共测约20天)3)在混凝土制备前,应进行常规试验,对大体积混凝土控制裂缝所需的技术参数的试验;必要时其配合比设计应当通过试泵送。4)在确定混凝土配合比时,应根据混凝土的绝热温升、温控施工方案的要求,提出混凝土粗细骨料和拌合用水及入模温度控制的技术措施。如降低拌合水温度(拌合水中加冰屑或用地下水);骨料用水冲洗降温,避免暴晒等。5)大体积混凝土配制可掺入缓凝、减水、微膨胀的外加剂,外加剂应符合有关环境保护的规定。6)及时覆盖保温保湿材料进行养护,并加强测温管理。7)大体积混凝土应选用中、低热硅酸盐水泥或低热矿渣硅酸盐水泥。8)超长大体积混凝土应选用留置变形缝、后浇带控制结构不出现有害裂缝。9)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宜采用二次振捣工艺,浇筑面应及时进行二次抹压处理,减少表面收缩裂缝。10)结合结构配筋,配置控制温度和收缩的构造钢筋。混凝土养护:1)混凝土的养护方法分为自然养护和加热养护两大类。现场施工一般为自然养护。自然养护又可分覆盖浇水养护、薄膜布养护和养生液养护等。2)对已浇筑完毕的混凝土,应在混凝土终凝前(通常为混凝土浇筑完毕后8~12h内),开始进行自然养护。3)混凝土采用覆盖浇水养护的时间:采用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或矿渣硅酸盐水泥拌制的混凝土,不得少于7d;掺用缓凝型外加剂、矿物掺合料或有抗渗性要求的混凝土,不得少于14d;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粉煤灰硅酸盐水泥拌制的混凝土,不得少于14d。浇水次数应能保持混凝土处于润湿状态,混凝土的养护用水应与拌制用水相同。4)采用养生被养护时,应按产品使用要求,均匀喷刷在混凝土外表面,不得漏喷刷。5)当采用塑料薄膜布养护时,其外表面全部应覆盖包裹严密,并应保护塑料布内有凝结水。6)在已浇筑的混凝土强度未达到1.2N/mm2前,严禁在其上踩踏或安装模板及支架等。第四章结束语通过上述分析,基本上已经涵盖了整个混凝土施工过程,在实践过程中希望能为建筑行业的发展做一些贡献,避免质量事故的发生。参考文献[1]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2011年版),第15、32、33页[2]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混凝土泵送施工技术规程》JGJ/T10-2011,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年7月,第5、11、13页[3]《建筑施工手册》(第四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0-4混凝土运输与浇筑[4]中国冶金建筑协会,《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规范》GB50496-2009,中国计划出版社,2009年10月,第11、19页[5]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50666-2011,第83、107、108、1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