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逆反心理的实质摘要:当前各种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偏重理论的强行灌输,忽视对教育对象的心理把握;重视政策压力,忽视精神说服;注重教育者的主观愿望,忽视教育对象的心理状况。因此,导致思想政治教育不但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反而激起了受教育者的反感情绪,产生逆反心理。然而,逆反心理并不全是消极的,它有着求异创新,开拓进取的一面,只要对其进行加以积极的引导,完全可以做到扬长避短,克服不利的一面。关键词:逆反青少年教育引言在日常教育中常会有个别青少年学生就是“不接受教育”、“不听话”,常与教师或家长闹对立,有时出现“你说东、我偏向西”,对成人的管教表现出消极冷漠,反驳抗议,严重的会出现出走、报复等不良行为。青少年的这种心理表现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逆反心理”。在心理学中,逆反心理指的是一种比较稳定的,对客观事物表现与一般人对立或相反的情绪体验或行为倾向。青少年的逆反心理是青少年以反常的心理状态来显示自己的“个性”,这种心理是一种失常心理,他是用抵触、反对集体或者别人对自己的合理要求、指令的形式,来逃避外界的压力,从而维护自己所谓的个人尊严、面子。有这种心理的人,当他的需求受到挫折的时候,他就会对阻碍他的人,阻碍他的需求不能实现的规章制度和周围环境等等,产生抵触行为,甚至报复行为。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实质在于突出青少年主体(自我)的某种需求或尊严,突出自我的独立性、自主性或存在价值,相反,表现出对他人(非我)的不遵从(或抗拒)。一、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一)传统的文化观念的影响关系为纽带的宗法等级关系。家长是财产、生产分配的绝对管理者,家庭成员必须绝对服从。在这种稳固的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家庭、血缘、宗法、等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影响和作用下,形成和积淀了中国稳定的上下、尊卑、等级、秩序的文化心理结构。在这种心理积淀的作用下,在社会生活、家庭生活中,上级或家长强调自身的权威、特权;而在迅速发展的今天,受到西方文明民主、自由,强调个性的思潮影响,处于相对被动地位的年轻一代与长辈容易发生抵触、冲突;但东方宗法等级社会形成的消极的、依赖的、苟安的社会心理层面,大多数人不愿亦不能与其发生正面冲突,转而代之以抵抗方向较模糊、泛化的逆反心理。(二)青少年心理发展本身的影响青少年的社会地位是比较特殊的,在他们生理成熟和心理成熟的“异时性”,他们不能随着生理成熟立即进入成人世界,而是处于从少年向成人过渡的所谓“边缘人”的不稳定状态。这种“边缘性”在青少年身上常有一种不确定状态,有时社会、家庭以“成人”对待他们,给予信赖,有时又像照顾“孩子”一样对他们处处呵护;这使他们总处于心理的矛盾状态,但在同龄人中,他们往往是以“成人”自居,以比别人高一筹的身份出现。同时,“边缘性”将以一种被剥夺、不公平等的内心体验表现出来,即表现为一种异化状态和受歧视状态。这就是生理发展的成熟与社会地位延迟稳定之间的“异时性”。这造成了青少年在过渡阶段的矛盾心理。(三)青少年同龄人社会交往的影响彼此交往过程中必然会有一种团体存在,在团体压力的作用下,同伴的评价时时影响着各个成员内心的评价,同伴的议论迫使他们不能再和成人过分接近。而且,团体还把青少年的不稳定性、好斗性,对成人的不满情绪都汇集起来。因此,青少年对成人的管教表现出逆反心理,青少年往往通过与同龄人交往来满足自我需要,转化内心旺盛的心理能量,然而,在,这使成人在心理上形成一种情感错觉,对青少年的某些具有独立意义的行为采取粗暴压制的态度。其结果是成人的态度成为一种强化的因素,加剧了青少年反抗的情绪,带来了更多的反抗行为。(四)思想教育工作本身的缺陷一个较高的地位。但是,长期的重视智育、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风气已使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走向了形式化,并没有真正落实到位。多数思想教育工作者没有摸清青少年的思想脉搏和需要,进行工作时只讲形式,不注重效果,导致了思想教育工作的失利,甚至是适得其反。因此,成人的言行不一,出尔反尔必然会使青少年无所适从,产生反感。近些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自由化思潮也渗入了我国。例如,强调自我、突出个性等方面迎合了青少年追求独立的心理,使之影响了大批青少年,在这种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形势就愈加复杂化,如果不能真正做到深入人心,必然会带来严重后果。二、逆反心理的特征(一)反向性逆反心理是一种独立的心理活动,对于教育者而言,逆反主体的心理活动方向是相反的,态度是对立的,具有明显的反向性。(二)两重性逆反心理的两重性是指逆反主体的态度呈现出两种倾向,即主动逆反和被动逆反之。前者指逆反主体主动做出与教育情景、内容的刺激相反的态度或行为倾向。后者指对教育者的信息不作任何积极反应,保持消极中立。(三)盲目性所谓盲目性,是指逆反主体在外界刺激物一出现,还未仔细考虑的情况下,就产生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的心理活动,这种盲目性往往是不考虑事情后果与价值而一概反对,缺乏理性的思考。如有的人一听搞教育就说“又来老一套”就是盲目性的表现。(四)突出自我性逆反心理的实质就是表现个性,突出自我。一般情况下,这些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中产生逆反的目的并不是为了与人作对,而是为了表现自我,保护自我或突出自我,并要在内心筑起一道“防渗透墙”。(五)变易性逆反心理随个体的特性的不同而不同,即在不同的受教育者中,对同一逆反心理表现的形式、表现的程度都有很大的差别。同时逆反心理是个渐进的形成过程,在这个形成过程中会随着逆反主体态度的改变而转变,既可向恶性一端发展,也可向良性发生逆转。三、逆反心理的本质(一)逆反心理的界定逆反心理的本质是什么?《词典》的解释是:“逆反心理是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具有强烈的……抵触情绪。”换言之,逆反心理是指客体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具有强烈抵触情绪的社会态度。而青少年的逆反心理,是客观要求与主观需要不相符合时所表现出的强烈抵触情绪(如我们常见到学生顶撞当众批评或挖苦他的老师、家长),其实质在于突出主体(自我)的某种需要或尊严,突出自我的独立性、自主性或存在价值;相反,表现出对他人(非我)的不尊从(或抗拒)。(二)逆反心理的心理机制青少年的逆反心理的形成是一系列的心理活动过程的结果。其心理机制的过程是:首先,是教育的内容及相关的信息在特定的教育情景中,引起受教育者的注意;其次,是受教育者接触并理解教育的内容(信息),并将所理解的信息及所形成的观点和态度与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包括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知识修养)和态度观念加以比较;最后,经过比较、分析,作出接受或抵制的态度反应。如果受教育者经过比较分析之后,确认与原有的认知相悖就产生抵制,进而产生逆反心理。可见,逆反心理的实质是一种特殊的反对态度,是青少年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稳定的逆向心理倾向。四,抑制逆反心理的对策(一),建立信任感教育者要充分发挥非权力因素,给青年一种信任感。同时,要充分信任青少年,聆听他们的心声和需求,以一种平等的身份来和青少年进行沟通,给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以相应的重视,不轻视他们的观点,不嘲笑、不怀疑他们的参与精神,在相互充分依赖的基础上建立一种全新的师生关系,奠定克服逆反心理的心理基础。(二),要认清新形势,加强思想教育工作在建立了相互信任的基础上,教育者要摸清青少年的需求,从他们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把工作落到实处。在教育过程中要注意与中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循序渐进,切不可操之过急。同时,教育者要加强自身的修养,严格自我要求,做到以身作则、身体力行。(三),帮助青少年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建立科学的世界观在进行思想教育的同时,教育者应从自然科学、哲学、历史等不同学科对学生进行细致的教育,以帮助学生建立辩证发展,全面的思维方法,可以正确地分析社会现实,既看到社会主义制度仍存在的不足,又要有坚定的信念,看到社会主义制度无比的优越性和必胜的生命力,从而建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青少年的逆反心理是青少年从不成熟走向成熟过程中出现的心理失衡期,它既是一个危机期,但同时也是一个宝贵的教育时机,只要教育者抓住了这个时期进行全面、细致的教育,就必然会发挥逆反心理的积极作用而克服它的不利影响。参考文献1.1987年版。3.董贵杰、赵红:《试谈当代青年的逆反心理》,《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1993年第3期。3、河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学院,《心理世界》2.李存益:《当代大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及后果初探》,《江西高教研究》1990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