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郁证的治疗途径20131525001013级中医康复班邢恩博摘要:中医学郁证学说发展经历了理论源起、辨治雏形、认识深入、学说形成、体系完善5个不同阶段。《黄帝内经》的五郁论和情志致郁论述,张仲景的郁证辨证论治体系开创了郁证学说研究的先河。陈无铎等郁证七情病因理论,使郁证的认识得到进一步的深入。纵观历代对郁证的认识,中医学的郁证学说包括了七情、病邪、药物等因素作用十机体后出现的一系列郁滞状态,涉及到脏腑功能、气血津液等诸多因素,其研究内容包括脏气郁、病气郁、客气郁、情志郁、药郁等,其中包含的辨证论治思想可以用于指导我们认识和治疗各种疾病。今后郁证学说发展的方向应该是,第一从中西医结合角度,将郁证学说与现代精神医学理论结合,完善中医情志郁的辨证治疗;第二从传统文献研究角度,系统梳理并明确虚、郁之间的确切关系和辨证论治方法。关键词:从肺论治、调神疏肝针法、常用取穴(一)郁证是情志抑郁、胸胁胀痛、胸肮痞闷、急躁易怒、悲拗欲哭,或咽中有异物感为卞要表现的病症,多由情志不畅,气机郁滞而致。中医药治疗郁证有其独特的优势,当今医家治疗郁证多从心、肝、脾论治,有少数医家从肺论治。下面我将先讲一讲从肺论治的优势所在。总结关于情志之变致肺气郁结的主要由来有三:一是心神涉伤肺气成郁,《素问·举痛论》曰:“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营卫不散……”;二是肝气郁结横逆犯上,木郁金亦郁,张锡纯云:“泪干气忿急,可透隔以干人气”;三是情变碍肾,如恐为肾志,恐则气陷影响肺气成郁。《素问·举痛论》云:“恐则精却,却则上焦闭,闭则气还,还则下焦胀,故气不行矣。”张安玲等从肺论郁,认为肺主治节是调节气机升降出入的重要机制,治节失常则气机升降出入失常,常表现胸胁满闷、喜叹息、肮闷痞满、梅核气等症状,而这些症状是郁证常见的躯体症状。古代文献关于郁证从肺论治的验案记载不少,特选两则医案以供参考。其一:王孟英治沈峻扬令妹案:其人年逾五旬,体素瘦弱,数夜不寐,口张泪流,口开不闭,舌塞难语,饮不下咽,足冷不温,胸隔板闷,溲少便秘,苔黄不渴,脉则弦细软涩,重按若无。孟英认为其病是由“情志郁结,怒木直升,痰亦随之,雍塞华盖,治节不行,脉道不利也。”该病但宜宣肺,气行自愈。方用紫苑、自前、马兜铃、射干、石葛蒲、批把叶、丝瓜络、白豆蔻,一剂知,四剂愈。此案反映了孟英“轻可去实”的用药风格,究其要,紧扣肺主气之关键。其二:《二续名医类案》载振江杨石泉之室终日悲伤一案,费承祖诊脉详察后认为是肺实肝虚,金来克木,治必补肝泻肺。以女贞子、旱莲草、淮小麦、目一草、人枣、桑自皮地骨皮组方,连进8剂,病即霍然。根据不同的证候分别使用宣达华盖,散郁闭之气火;肃降太阴,驯逆乱之气机;清泻肺金,制郁激之肝气,其效甚佳。以上儿位医家治疗郁证时在常规用药基础上加上理肺之品或以理肺药为卞,起效相当迅速,从临床角度也证明了郁证从肺论治的可行性及有效性。(二)郁证属于心理疾病范畴,在中医学中当属“神”病,与“神”密不可分。在中医理论中,脑为奇恒之府,其功能早在《内经》中已有不少的论述,到明代李时珍则明确指出“脑为元神之府”,说明脑主神,神由脑所藏。肝为气机之本,主疏泄,调情志。因此,脑与肝是调节情志变化的主体,是主导心理状态的最重要基础。肝主疏泄,调节气机,由于肝正常的疏泄条达,使清阳之气升于脑,使脑得以荣,若肝气升发太过或不足,则影响脑的功能。脑与肝的特性均为喜伸忌郁,当脑的功能失常时,可致肝的疏泄异常。从脏腑的体用关系来看,肝体阴而用阳,体柔而用刚,以其藏血之体行疏泄之用,这种体用的平衡协调依脑神之协调而为用;同样脑的正常功能发挥也有赖于肝疏泄气血以为用,因此“凡上升之气,皆从肝出。”肝藏血,主疏泄的功能无疑对脑神的正常发挥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于郁证的病机是脑神失调、肝失疏泄,因此,确立郁证的治疗原则为调神疏肝,调神是疏肝的基础,疏肝有助于调神,二者不可分割。调神这里特指调理脑神,因脑神能调节阴阳变化,协调形体平衡,调节内脏功能和情志变化。郁证患者的精神症状是脑主精神心理活动失调的表现,躯体症状是脑主五脏功能活动失调的表现,调神即从整体观出发,调节整个机体,使机体保持统一性和完整性,“神动则气行,神有助于行气”,所以调神在郁证的治疗中极为重要。郁证的发病机理不仅脑神失调,而且肝失疏泄,气机郁滞,五脏失和,故郁证的治疗也离不开疏肝,因此,确立调神疏肝为郁证的治疗原则。经络学说认为“督脉人络脑”,因此,通过调理督脉可调理脑神。《灵枢·海论》曰:“脑为髓之海,其输上在于其盖仁百会),下在风府。”已明确指出了百会、风府是脑的重要穴位,因此,通过针刺百会、风府可直接调理脑神,这也正是针灸处方的两个主穴。综上所述,在深入研究郁证学说中的理法方药的基础上,将之有效地运用到各种疾病的认识和治疗当中,不断探索中医治疗疾病的新路,这应当是郁证学说发展的新方向之一。(三)、临床取穴及其穴位使用频次统计证型穴位次数心脾两虚足三里25三阴交19心俞19内关16脾俞16肝气郁结太冲33期门14合谷10肝俞9膻中8气郁化火行间16侠溪9太冲6风池5神门5内庭6阴虚火旺太溪26三阴交18心俞10肾俞7足三里4照海4太冲4神门4肝郁脾虚三阴交14脾俞10太冲9足三里9心俞6参考文献:【1】杨建,颜红:抑郁症从肺论治【J】.天津中医药,2011.28(3):230一231.【2】张安玲,齐克检:从肺论郁【J】.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94.18(5)302一303.【3】胡国俊.郁证治肺一得【J】.中医杂志.1987,(10):21-22.【4】刘晨.郁证从肺论治的文献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人学,2013.【5】韩晶杰,烟建华.从肺论治抑郁症的思路探讨【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5,20(6):349一350.【6】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