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摘要]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一种主要的学习形式,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团队意识和交流能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减轻了压力、增强了自信心,增多了动手实践的机会,能有效地促进全体学生的个性发展。新课改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相比,有很多优越性。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生是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文化背景的基础上建构新知识的,学生知识、经验和文化背景的差异会导致对理解知识的侧重点不同,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学生间的互动交流能够实现优势互补,从而促进知识的建构[1]。[关键词]课堂教学合作学习有效途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相互学习。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提倡的重要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为每个学生创设了表现自我的宽松氛围,使学生的思维显示出积极的状态,能较大程度地发挥集体互助力量。广大教师依据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努力去实践,去探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也存有不少误区。本文就关于小学课堂教学小组合作学习方面存在的误区及解决对策,谈点自己浅显的看法。一、当前小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1、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新课程倡导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已被广大教师所接纳和使用。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合作学习的实施存在误区。部分教师片面地把小组合作学习视为“金科玉律”,为追求合作环节而合作学习,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时机和过程缺乏应有的整体把握。教师布置完学习任务,就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探究,在此期间,教师既不指导,也不监控。其结果往往是:有的小组分组不科学,小组合作仍然存在一定的困难;有的小组缺乏明确分工,学生没有进入合作状态,不知道如何合作;有的小组由小权威一统天下,其他学生只能依赖,盲从地成为“陪客”;还有的小组争执不休,个别学生趁机偷懒玩耍,合作交流无从谈起。2、小组合作学习没有效果衡量课堂上是否实施了合作学习,关键不是看有没有组织小组合作学习,而是看学生是不是有合作的意识,是否掌握了合作的技能,是否产生了合作的效能[2]。合作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个人自主学习无法解决的问题,在教学中有的老师不考虑课堂实际需求,为了追求合作而合作学习,完全没有考虑合作学习的效果。当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宣布小组合作时,满教室都是嗡嗡的声音。当有一个同学发言时,还有其他小组的许多同学举手,嘴里不住地喊着“老师,我,我…”,有的甚至就直接打断别人,大声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有的小组一些学优生频频发表自己的见解,其他学生只有旁听的份。在热热闹闹的合作氛围中,仍然掩盖不了“少数学生争台面,多数学生作陪衬”的事实。许多课堂合作学习都只停留在表面,没有发挥其实质作用,教师对合作学习内在的本质特征缺乏深刻的认识,从而导致合作学习如同虚设。二、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途径1.科学、合理地组建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小组的建立要充分发扬民主。当学习小组的整体搭配有明显差异时,在充分发扬民主的基础上作适当调整,直到学生认可为止。小组内的分工协作以组内成员的民主意见来决定,合作学习小组的建立要体现三个均衡[3]。(1)小组间人数均衡。每组人员以4—8人为宜,由班主任及科任教师共同协商确定小组具体人数,并按照学科特点和教学内容进行简单分工,每组确定小组长1人,记录员2人,组长要根据需要轮换,力争促进学生共同发展。(2)学优生和学困生比例均衡。合作小组内学优生、学困生之间要做到合理搭配,比例均等,尽量达到优势互补,互相促进。(3)小组成员之间综合能力均衡。体现小组成员之间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基本计算能力、阅读写作能力、理解记忆能力等要体现均衡分配。2.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要通过适时的点拨和引导,使学生意识到,一个小组就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群体,每一个小组成员都是这个群体的一分子,小组的健康成长,要每个成员自身的努力,也需要小组成员之间相互的帮助、合作与促进。小组的点滴进步,是小组每个成员努力的结果,是大家共同的荣誉。在课堂教学中,可让学生通过课前教师指导共同预习、课中合作实验、操作、讨论、展示等形式开展合作学习活动。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着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并做到“四个学会”: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要学会倾听他人的发言;学会评判他人的观点;学会接受他人的意见。每一次合作学习,都要积极参与,逐渐养成习惯。合作学习时不能冷落学业不良生,小组成员不仅要努力争取个人目标的实现,更要帮助小组同伴实现学习目标,通过相互合作,共同达到预期目标。教师要用“放大镜”去寻找学业不良生的长处并加以表扬,使其能扬起自信的风帆,对学优生要进行教育,鼓励他们主动帮助学业不良生,在小组内形成良好的协作关系,感受学习的乐趣[3]!三、教师要对合作学习的方法予以必要的指导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教师安排了很多合作学习的时间,但学生除了在小组中无序地发表自己的观点之外,并没有产生较好的合作成效。教师在对学生合作方法的指导上,要转变角色,置身于合作学习小组中,适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有效的指导与调控。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蹲下身子与学生平等交往,既不能过多地干预学生的学习过程,又不能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袖手旁观,要适时通过示范、引导,使小组成员逐步体会到,在参与小组活动时,除了主动发言、积极协作之外,认真倾听、仔细观察、深入思考也是参与的重要形式。另外,教师还要特别注意培养小组长的组织协调能力,使他们能很快掌握合作学习的技巧,并能在老师的指导下,适当选择合作学习的策略,会对小组成员合理分工,组织大家有序活动,鼓励全体成员积极参与。使学生意识到,在别人的启发下,自己思维的灵感得以爆发,在原有的基础上做得更好,想得更深入,这样的合作才有实际意义。四、抓住契机,恰当安排小组合作学习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不是相对孤立的,它们常常是被综合运用才能产生良好效果。一般情况下,小组合作学习旨在通过学生共同参与探究、讨论,相互启发促进,以集体智慧解决个体无法解决或短时间内难以解决的问题[4]。但是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怎样指导和调控学生的合作学习,我认为,抓住以下契机,适时组织合作学习,能取得较好的效果:1、当学生人人都想参与的时候,可以组织小组合作。有时候,教师安排一项学习活动,如计算、简单数学问题的分析等,学生都有能力参与,都有表现的欲望,但教学中又不可能给每个学生在全班表现的机会,这时安排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既给了大多数学生实践的机会,又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表现欲得到满足,还有利于教学情况的全面反馈,适时调整教学角度。2、当急需要与人沟通的时候,安排合作学习。教学活动如果真正触发学生思维的灵感,如果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学生与文本、与教师、与同学的心灵互动,那么,学生就会产生与人交流、沟通的强烈愿望,他既想让同学了解自己的所思所想,也想了解同学的所感所悟。这时如果及时安排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必然能营造出探究的氛围,碰撞出创新的火花。3、当学习任务需要合作完成的时候,及时安排小组合作学习。有些教学内容,本身就蕴涵着很强的合作学习需求,如数学公式的推理、复杂数学问题的分析,几何问题的实验、操作等,还有些教学内容,学生一个人操作,单调重复,费时低效,也可以安排小组合作完成。学生在合作完成的过程中,不但加深了对教学内容的感悟和体验,也使合作、交往、共处的能力得到培养。4、当学生遇到困难需要及时帮助时,安排小组合作学习。学生间存在个体差异,必然会造成不同的学习能力,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一个教学班中,会有一部分学生接受知识慢,产生的困难多。如果这些困难都要老师帮助解决,一是课堂上不可能有如此多的时间,二是其效果也不如学习伙伴的提醒和帮助更感性和易于被学生接受。在解决问题时,小组同学之间的启发、互动,更能激发学生的思维灵感,挖掘其学习潜力。总之,通过近两年的小组合作的实践,我深深地体会到,小组合作学习的充分体现,就是要充分利用不同层次、不同特点、不同爱好的同学之间的学习差异,组织安排好小组交流、合作学习,让学生在相互启发中共同探究,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对于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我们还需要不断地进行探索和研究,使之更加完善,更加切合学生的学习实际,更加符合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要求。参考文献:[1]陈琦.教育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6[2]马兰.合作学习[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4[3]飞云乡中心小学合作学习小组激励评价方案,2007.10[4]熊国文.合作学习有效性初探[J].甘肃教育,2008(6)论文题目:如何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作者姓名:李娟单位:城关教育办东庵小学职称:小学一级教师邮编:744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