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社会表征理论文/高树青摘要:社会表征理论是欧洲心理学在解构美国科学心理学话语霸权过程中经过多年的发展,取得的重要成就之一。社会表征理论致力于解释社会群体如何表征共享实在,并强调以多元取向研究社会、历史下的社会心理问题。文章简单梳理了社会表征理论提出与发展,对社会表征和社会认同的联系进行了探讨,并对社会表征的未来研究提出来一些自己的看法。关键词:社会表征;社会认同;meme社会表征理论(socialrepresentationstheory)由法国心理学家塞尔日•莫斯科维奇提出,莫斯科维奇把“社会表征”定义为“拥有自身的文化含义并且独立于个体经验之外而持续存在的各种预想(preconceptions)、形象(images)和价值(values)所组成的知识体系”[1]。社会表针理论是所谓的欧洲社会心理学“三驾马车”之一,另外两个重要理论分别是社会认同(SocialIdentity)和话语分析(DiscourseAnalysis)。这些理论的出现与成熟也意味着欧洲心理学对抗美国科学心理学的过程中取得了非凡的成就,通过一个个影响重大的理论逐渐解构了美国科学心理学的话语霸权,使得多元研究成为新的研究方向。以往的美国科学心理学太过于强调客观性、可操作性、可重复检验性等,并且常常将人的复杂心理还原为物性和动物性,最为主要的是美国的社会心理学也通常指的是社会情境中的个人心理,科学主义心理学坚持本体论知识的客观性与绝对真理观,忽视真理的相对性与知识的建构性[2]。随着20世纪60年代美国心理学在应对社会问题表现出来的能力不足之后,人们也重新审视美国科学心理学,并且人们开始探寻新的心理学研究方法,社会表征理论就是其中一个成功的典范。社会表征理论强调社会心理现象和过程只能通过将其放在历史的、文化的和宏观的社会环境中才能进行最好的理解和研究[3],这种多元的研究取向与以往的社会心理学研究有着很大的不同,同时需要指出的是,社会表征理论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回归了心理学的人本主义研究传统[4]。一、社会表征理论及其发展脉络社会表征是社会群体对于社会中人、物、事件等的表征,使得社会中人们共享实在能够被归类到特定的类别之中。对莫斯科维奇来说,社会表征是集体成员所共享的观念、意向和知识,这种思想的共识形态(consensusuniverse)由社会产生,并由社会的沟通而形成“共同意识”(commonconsciousness)的一部分。社会表征作为一种产生于日常生活的社会共识性知识,被同一组织群体内部的所有成员所共同拥有,并且成为群体成员之间交流与沟通的基础。这种社会共识性的知识体系,主要源自于人们的经验基础,同时也源自于人们通过传统、教育和社会交流接收和传递的信息、知识和思维模式[5]。通常而言,任何理论的出现都不是偶然的,唯物一点讲就是要有一定的历史积累做基础。同样社会表征理论的出现也有着其发展历史。总的看来莫斯科维奇提出社会表征理论主要受到了涂尔干(E.Durkheim)、列维-布留尔(Lévy-Bruhl)、皮亚杰(J.Piaget)和维果斯基(L.Vygotsky)等人的影响。莫斯科维奇提出社会表征和涂尔干有很大的关系,莫斯科维奇受到涂尔干“集体表征”(collectiverepresentations)概念的很大启发,涂尔干的集体表征具有共享性、再生性、功能性及社会建构性四个方面的特征,在他的构想中,集体表征虽然意蕴丰富,囊括了科学、意识形态、世界观和宗教神话等理智形式,但为了严格区分心理学与社会学这两个学科,以确立社会学独立的学科地位,涂尔干力主两门学科应分疆而治,即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微观的个体心理现象(或个体表征),社会学则应该研究宏观的社会会现象。这些观点使得心理学运用集体表征受到了限制,同时莫斯科维奇因感念于态度、刻板印象等现有的社会心理学概念无力达成心理与社会的整合,而其他诸如意识形态、世界观等概念则又失之宽泛,无法解释社会知识的文化特异性,故才接续涂尔干的集体表征观点,在其著述《精神分析的公众表象》中首次提出了社会表征理论,并对之作了较为详细的阐述。列维-布留尔提出了具有社会层面的心理概念集体表象(collectiverepresentations)。布留尔使用“集体表象”这个核心概念来代表不发达部落的社会心理现象。布留尔写道:“这些表象在该集体中是世代相传的,它们在集体中的每个成员身上留有深刻的烙印,它的存在不取决于个人”[6]。布留尔提出的集体表象虽然是心理学概念却又缺乏个人建构层面的东西,所以这和莫斯科维奇提出的社会表征概念还是有很大区别的。不过集体表征已经将心理研究拓展到了社会层面,为之后的相关理论包括社会表征理论给与了启发。在认知方面皮亚杰提出的图式理论为莫斯科维奇的社会表征理论提供了宽阔的思路,而社会表征理论也受到了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观的影响,使得文化历史得以在心理学领域探讨。可以说社会表征理论的提出是在经过很长时间的积累产生的,但是也是在莫斯科维奇系统整理后首先提出,并且已经提出就被心理学界广泛接受。二、社会表征的基本内容如果说个人表征是个人怎么看待世界,如何将世界上各个事物进行分类和标示的。那么社会表征就是社会群体对人们共享的社会存在或者说共享现实进行表征。那么我们可以发现社会表征存在的前提,而以往的研究又很少提及的就是社会表征的具有社会现实共享性这个前提的,如果人们面对的现实不具有共享性那么人们的表征水平还是很难形成社会表征的,事物的分类和“赋值”也无法在社会水平上进行,但是通常而言对于一个社会群体,正是人们通过交流对不熟悉的事物的看法,逐渐形成了一个事物的社会表征,并且随着时代的迁移和文化的变迁这些社会表征也不断的改头换面,不断的改变其内涵。社会表征理论基本内容包括了锚定(anchoring)和具体化(objectifying)以及基于两者之下的核心层面基耦(themata)。首先锚定(anchoring)是负责整合原有知识与意义并将其变成新系统的过程,是对不熟悉的事物命名或赋予特性,并以熟悉的名词来解释和定义,使其可以被解释和沟通的过程[7]。锚定的作用机制就是使新异的事物能够通过既有的规则、规范而被人们所分类和识别,这个过程依赖于既有的社会规则和历史经验,依赖于整个社会的认知图式,其结果是人们经过锚定过程,新异的事物变成了熟悉的事物能够进行处理了。而具体化就是人们进一步对事物进行的处理,人们通过沟通在社会规则下不断完善对事物的认识并逐渐形成具有社会意义的表征,从而实现了对共享现实的社会表征,这个过程的实现使得原来那些事物的内隐的抽象产物变成了可以交流和传递的产物。社会表征的具体化有两个途径,拟人化(personification)和比喻(figuration)。而社会表征的核心层就是基耦,也就是现象逻辑之下处于最为根源上的耦合机制,而这种耦合和个人认知层面的认知图式很相似,是社会层面的表征所依赖的图式系统。很多事情所谓因人而异,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可见每个人的认知还是有差异,对事物的表征也有差异,而不同的社会对一个事物也有不一样的看法,这也就是说看待一件事物只有以它所在文化历史环境中去解读才有意义,顺着这个逻辑更为重要的,所谓的普世价值,绝对理性和科学就有了问题,不同社会对事物的建构方式不同使得社会表征也不相同。基耦正是为了解释这种根源性的表征分野的现象。比如在电影《刮痧》中一个中国爷爷打自己的孙子,在中国人看来打孩子是为了给别人面子从而打自己的孩子给上级面子,在外国人看来就是虐待儿童不可理喻。可见中国人将这种“打”归类到了“人情面子”上,孩子受的惩罚是面子的代价,是人情的牺牲。而外国人将这种“打”归类到了虐待,打自己的孩子和打别人的孩子都是一样不合情理的,这种归类方式的导致了不同的表征,这种社会表征的差异是不同文化规范引起的,原因是深层次的,而探讨其中具体缘由便是在基耦维度上进行。三、社会表征理论和社会认同理论社会表征理论和社会认同理论是欧洲心理学发展取得的两个重大的理论成就,并且对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社会表征和社会认同可以说是相互依存和相辅相成的,社会表征是以社会认同为前提的,没有群体内认同也便很难通过社会规范和沟通形成社会层面的为大家共识的表征,而支离破碎没有核心特点的表征也便不能称之为社会表征:同时社会认同同样是建立在社会表征的基础上的,如果没有对事物共有的社会表征那么便不能有效的交流,那么群组内异质的社会认知会导致社会认同不复存在。两者很难说两个理论谁为因谁为果,因为社会认同会影响到社会表征的形成,社会表征的同样会影响社会认同的形成,说以两者是互为因果的关系。两者的研究思路非常相似,通过群体内的个体行为样组来推测、归纳、总结社会层面上的认识,并且前提都要确定好群体的边界。社会认同和社会表征理论都注重群体内整体性的认识,也都存在着个体间的差异。两者之间也有着一定的差别,社会表征理论强调了社会层面的建构,从而使多元研究取向获得了理论上的支持。而社会认同理论更加强调群体内的认同如何导致人们行为或者观念上变化。社会认同理论涉及到了群体认同带了的感受,比如认同威胁带给人的疏离感剥夺感和自卑感,以及社会认同带来的群体间冲突,种族问题等等。社会表征理论目前的一些研究多是探索社会表征的内部结构以及文化差异,其中也包括社会表征不同而带来的积极或消极的后果。两个理论从不同的视角对社会问题进行了探索和解答。四、社会表征理论的评价与展望(一)社会表征的评价社会表征方面的研究为多元取向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它强有力地突破了美国版社会认知的信息加工范式,以其更贴合人类生存本体的理论视角揭示了宏大社会背景下民众的社会认知过程。更为重要的是,莫斯科维奇以其对社会共识或社会表征生成的历史、社会及文化脉络和意义的社会建构性的强调,重返人文主义话语形态。也就是说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价值取向将站不住脚,不能将自己的价值观强加到另一文化之中,这些都是不科学的,更进一步地说,“科学”的表征不同时期和不同文化也不尽相同,也正是人们不断探索“心理学”,不断通过智识性的追求,才能够逐渐解构美国科学心理学,重新定义科学的心理学,这些都体现了社会表征理论的多元取向的理论视角。这种理论视角无疑非常契合当前世界多元发展而又需求同存异的发展趋势。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社会表征理论涉及了个体层面和社会层面,非常好的结合个体与社会的视角,从社会表征的理论发展中可以看出,社会表征理论在前人理论的基础上不断完善,使得其理论解释横跨个体和社会两个层面大大扩大了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使得社会心理学的解释力得到了提升。尽管社会表征理论的创生迎合了众多学者的学术吁求,并激起了他们就此深入进行理论探讨与实证研究的热情,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就一定会全然认同该理论。事实上,确有一些学者对其提出了质疑与批评。社会表征理论本身就有着这样一个重大缺陷,即其因偏重社会表征的内容与结构,而忽视了社会表征的功能及其丰富的社会意涵。在现实生活中,表征往往不是中立的,而是与各种权力关系纠葛在一起的,比如霍尔斯(C.Howarth)曾在其研究中发现,在学校拒斥的背景下,权势群体的表征中往往充斥着意识形态权力以使其主导地位合理化,不平等的权力结构系统也由此得以维系下去。除此之外,社会表征理论另有一不足之处,就是其尤为关注社会文化的主体间性,却未触及个体层面动态化、多样化的认知过程。例如,个体如何基于共享认知库存进行自我定位之类的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探求。(二)社会表征的展望在这一部分我想提一下meme理论也称为模因理论,模因论最核心的术语是模因,该术语是由新达尔文主义倡导者Dawkins在其1976年所著的《自私的基因》(TheSelfishgene)一书中首次提到[8]。模因论是基于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一种新理论。它试图从历时和共时的视角对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以及文化具有传承性这种本质特征的进化规律进行诠释。类似生物遗传学里面的基因gene,meme被提出是用以解释文化一代一代的不断传承和繁衍这一现象的。我认为社会表征在这个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社会表征除了以动态化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