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新媒体时代媒介素养摘要在新媒体时代下,每天人们都淹没在不同的媒体信息中,媒体素养对人们至关重要。由于新媒体的技术特性,现今的媒体素养具有更加明显的时代特性,它包括人们面对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制作的能力、思辨的反应能力,又指使用媒体信息为个人生活和社会所用的能力。当代大众在媒体接触消费、媒体认知理解等方面能够比较适应新媒体时代,但是也存在对媒体批判能力较弱和网络法律意识薄弱等问题。故对新媒体时代媒介素养与媒介素养教育进行探讨并提出建议具有重要意义。关键词:新媒体;媒介素质;现状与建议一前言在传播学中,大众传播指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的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人们公认的大众媒体包括传统媒体——电视、报纸、广播,和新兴媒体——互联网和手机。新媒体具有超时空性,可以在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将信息向世界各地传播;具有整合性,可以将以往旧媒体几乎所有功能都整合在一个系统中,对文字、数据、声音、图像等进行数据化处理、储存和传播;具有互动性,双向互动交流是新媒体的最重要特征和最突出优势之一,在网络中任何人都可以接收信息和传播信息,即使受者也是传者。[1]在市场经济的情况下,媒体的传播途径日益多样化,传播的环境也日益复杂。然而某些媒体在追逐自身利益的想法的影响下,为了迎合某些受众或利益集团,丧失传播道德和职业操守,向社会中传播各种劣质、错误、不良的信息,这就造成了大众所处于的信息获取环境变得复杂。为了使大众能够在变得如此复杂的环境下辨认排除不良信息,获取自身需要的有利的信息,大众的媒介素质必须要与时俱进以适应新媒体时代下的环境。于是分析在新媒体时代下所需要的媒介素质和当代大众的媒体素质现状具有重要意义,并由此可提出提高大众媒介素质的策略。二当代大众媒介素质现状(一)大众使用的媒体呈多样化趋势当代,大众获得信息和新闻的途径大多超过两种以上,在以电视、报纸、广播等传统媒体和以网络、手机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竞争中,网络所占据的比重越来越大,尤其是在青年人群中表现尤为突出。以大学生为例,新闻专业的学生表现出更大的热情以及积极性,其中在经常接触的媒介选择上,高达100%的人选择了网络,同时还有80%的人选择了手机。[2]目前,新兴的互联网主要是文化素质较高的人群的信息渠道,但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网络使用的便捷性的提高,新媒体在各个阶层中的影响越来越大,也足以说明大众对新媒体的驾驭能力。(二)大众对媒介认识理解上有一定认识又认识能力不足大众对于大众传媒的范畴有比较明确的认识,对主要媒体的内容也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对于传媒的作用和功能了解不多。大部分人知道媒体对于自身知识架构和思维观点上的影响,但是对于媒体信息对与深层价值观的影响相对忽视。如以“媒介素质”这一词为例,大部分人对其内容了解模糊,即使是新闻专业的学生对其也不是非常了解。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因为大部分人并没有机会接触到媒体行业的运作模式,国内对于媒介素质的宣传也较少,对这方面的教育重视程度也不足,这直接影响大众的媒介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三)大众对于媒介的判别能力较弱媒介判别能力是衡量媒介素质的一向重要指标,既包括受众对于传播内容的鉴别能力,也包括受众在传媒对人与社会等深层次影响的认知。长期处于计划经济媒介体制下的中国受众,早已习惯于将媒介报道视为“指导性文件”,对媒介产业化经营导致的商业化倾向缺乏起码的警觉,对媒体建构社会现实的功能缺乏理性的认识。[3]新媒体的兴起由于其自由、民主的氛围固然是激发了民众潜能,使他们主动积极地去思考和行动,很容易地就能获取新闻娱乐等咨询。可是无论是处于搜索资讯的目的还是娱乐目的,在网络中他们都要不可避免的接触到大量良莠不齐的信息和产品:暴力、色情、犯罪、低级趣味等等。所以,当代民众对于信息的判别能力急需提高。(四)目前国内关于媒介素质研究少,媒介素质教育程度低我国对媒介素养的研究起步较晚,迄今为止,成果也不是很丰富。在中国期刊网上以“媒介素养”为关键词进行精确搜索:1999年及之前论文数量为零,2000——2003年相关论文只是零散的几十篇,从2003年开始,可能由于互联网在中国的普及以及其负面影响的凸现,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文章才成规模的刊发出来。[4]国内的媒介素质教育程度也较低。纵观国内的媒介素质教育,无论是研究还是实践,都可以说是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媒介素养尚未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进入我国的中小学课堂,部分教材中虽然包含了一些有关媒介的知识和应用方法,但关于媒介素养的教育只在新闻传播专业中设有课程,总体而言,还缺乏系统的教育和指导。国内而其他的大众接触到的仅仅是起到启蒙作用的一些宣传信息。媒介素质教育还是总体局限于学术领域,未被全民广泛认识和重视。三针对大众媒介素养的现状提出建议(一)参考国外的研究成果和做法早在20世纪30年代,英国的学者就提出了媒介素养的概念,到现在国外在这方面研究深入的国家已经经历了三个研究的阶段。这三个阶段分别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免疫范式,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分析范式和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提出的破译范式。国外的媒介素养教育经验也比较丰富。例如加拿大的媒体素养教育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它是在一些民间协会推动下,在充分的教学资源保障下,在学校教育中适时地与已有课程整合发展起来的。[5]因此,虽然国内在媒介素质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但是我们可以借鉴别人已有的成果,与自身的情况结合起来,对于提高民众的媒介素质可以起到少走弯路事半功倍的效果。(二)进行师资培训,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程针对在新媒体时代下大众媒介素养程度不高的情况,根本解决方法还是应该从教育入手。在学校中设置专门的媒介素养的课程是培养学生媒介素养最直接有效的方法。目前大多数高校中并没有这个课程,而且现有的从事媒介素养教育的师资力量与广泛开展课程的需要还有较大差距。加快媒介教育的师资力量十分有必要。至于中小学中可将媒介素养的内容穿插到思想道德教育的课程中,设置独立的章节和有趣的内容以加深学习的效果。(三)加大宣传力度,建立全民媒介素养教育的理念大量的媒介化信息已成为儿童、青少年及一般民众获取信息的最重要渠道,媒介信息对人们的导向作用越来越大,所以推进媒体素养教育势在必行。目前大众对于媒介素养的认识还是不足,想改变这个现状的一项有效措施就是通过媒体渠道对广大民众宣传。我们不能再像计划经济时代一样,将所有的大众媒介信息均视为先进或积极的内容。因此,培养中国公民的辩证分析、正确判断、合理利用大众媒介信息的能力,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显得十分迫切。在这样的背景下,媒介素养不仅是专业传媒人的需要,而应成为社会公众的基本素养,媒介素养教育不仅是新闻传播专业教育,而且应拓展为面向整个国民的素质教育。五结语拥有良好的媒介素养是大众在新媒体时代利用各种媒体准确获取信息和合理发布信息的前提,因为这可以提高大众对媒介传播信息的批判能力,使他们能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影响。发展适应时代的媒介素养是由新型的社会对人的基本素质要求决定的,推动媒介素养的全民化教育也是大势所趋。相信在社会要求的推动下,关于新媒体时代的媒介素养研究会快速进步,并在实践中切实提高大众媒体素质,让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都得到更加合理的运用,有益于个人和社会的共同发展。参考文献[1]王莲华.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问题思考[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3):108-116.[2]生奇志,展成.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调查及媒介素养教育策略[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1):66-70.[3]袁军.媒介素养教育的世界视野与中国模式[J].国际新闻界.2010(05):23-29.[4]矫菲.新媒体视域中青少年媒介素养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5]廖峰.加拿大媒体素养教育的启示[J].当代传播.2007(04):6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