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谈2015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之“三农”问题摘要“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11日闭幕,其中,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解决好“三农”问题始终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必须继续夯实农业稳定发展的基础、稳住农村持续向好的局势,稳定粮食和主要农产品产量,持续增加农民收入。解决好“三农”问题位列明年中国经济工作五大主要任务之一。将成为2015年农业和农村改革的“重头戏”。关键字“三农”问题解决方案改革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解决好“三农”问题始终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必须继续夯实农业稳定发展的基础、稳住农村持续向好的局势,稳定粮食和主要农产品产量,持续增加农民收入。要坚定不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尽快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注重提高竞争力、注重农业技术创新、注重可持续的集约发展上来,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要深化农村各项改革,完善强农惠农政策,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完善农业补贴办法,强化金融服务。要完善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政策,搞好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健全公开规范的土地流转市场。要完善职业培训政策,提高培训质量,造就一支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高素质职业农民队伍。【1】一、“三农”问题的阐述(一)、“三农”问题的内容自从2003年底正式将“三农”问题写入工作报告,已经有12年了。“三农”问题的内容为: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中的核心问题,集中表现为农民的经济收入低,增收难,素质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贫富差距大。农村问题:集中表现为农村面貌落后,基础设施不齐全,经济不发达。农业问题:农业仍然是制约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集中表现为农民种的东西卖不出,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没有形成规模经济,农业产业化程度低。2在新的历史阶段,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农民收入问题,它直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然而,近几年农民收入增幅一降再降,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收入问题,探求收入增幅下降的原因,并提出对策措施,以便从增加农民收入入手,解决“三农”问题迄今为止,三农“问题一直都是社会的焦点,并逐渐演变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三农”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着国民的素质,社会的稳定,及国家经济的发展。【2】(二)、“三农”问题的产生的背景改革开放以来,在农村地区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大大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也促使农业向专业化,商品化发展。然而,中国农产品开始同外国农业大国竞争,从而开始出现农民“手里有粮买不出”的现象。随后,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有大部分农民认为种田没有足够的收入,因而出现农民进城打工的现象,随之而来的是农村地区生产积极性下降,农业投入减少,引发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打工,农村人丁稀少。由于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农村的发展对国家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因此“三农”问题成为当今社会发展显著的问题。【3】(三)、“三农”问题的产生的原因(1).农民的收入水平低,增长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这是“三农”问题产生的根源。(2).土地资源不足,农村劳动力严重过剩,及土地产权模糊。中国由于人多地少的国情,因而农民得到的土地很少,甚至有些地方的农民没有土地,所以在农村种就出现了劳动力过剩的现象。在我国,土地的直接所有权属于乡﹑村社集体,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城市经济日益发达,因而城市经济的发展对土地的需求加剧,使得地方政府和村社集体不断抢占农民的土地使用权,获取农民的土地,但是地方政府以“经济发展”的名义过分使用土地的代理权,从而村社集体对土地的使用权日益模糊。(3).资金投入少。农民由于收入少,增收难,就越来越少的投入资金在农业上;国家虽然拨发了大量资金用于经济发展,但大部分都用于二﹑三产业,因此在农业和农村上的投入很少,缺乏强劲的经济后盾。(4).农民的素质普遍较低。现在是知识经济时代,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经3济的发展需要高科技的支撑,农业也一样,但很多农民由于素质低,缺乏知识,不能掌握高科技术,不能将其转化为生产力。(5).农业产业化程度低,这是引发“三农”问题的重要原因。在我国,还是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并没有完全形成规模的经济。【4】二、分析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三农”问题解决方案日前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被列为明年五大经济任务之一。稳定粮食和主要农产品产量、持续增加农民收入、完善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政策、发展现代农业、深化农村各项改革、完善强农惠农政策、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完善农业补贴办法、强化金融服务等都被提及。要扎实推进农业发展“转方式、调结构”,持续提高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和农业资源利用率。要完善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政策,搞好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健全公开规范的土地流转市场。(一)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问题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加速,以及现代农业的发展,农村土地流转规模不断扩大。但是,目前我国土地流转市场还处于初级阶段,各项制度仍有待完善。根据最新统计数据,到2014年的6月底,我国土地流转面积仅占家庭承包总面积的28.8%。一些地方为了推动规模化生产,甚至人为推进土地流转,进一步造成了市场的混乱。今年是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一年。《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等重要文件出炉,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的土地制度改革方向确立。从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透露出的信息来看,明年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还将继续深入推进。要引导和规范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坚持以粮食和农业为主,避免“非粮化”,坚决禁止耕地“非农化”。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朱启臻说:“土地流转要和城镇化的速度相适应,和转移老百姓非农就业的规模相适应。目前我们还没有适应,出现几种情况:一种是地方政府主导的,强迫农民流转土地,制造出了失地农民,是社会不稳定的重要因素;另外一个,地租越炒越高,流转过来的土地使新的土地经营者没办法再经营农业。这是急需解决的问题。”为进一步完善土地流转政策,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有关土地流转的文件,通过4对土地流转进行规范,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土地交易市场,做到阳光下交易。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叶兴庆认为,要建立完善土地流转市场,既要尊重农民自身的意愿,也要避免抛荒。针对积极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要引导和规范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坚持以粮食和农业为主,避免“非粮化”,坚决禁止耕地“非农化”。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方式多种多样,要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基层和群众首创精神,允许“探索、探索、再探索”。只要符合国家法律和政策,符合改革方向,农民群众欢迎,不管什么形式,都要鼓励和支持。在土地制度改革方面,要引导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扩大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夯实农业经营体制创新基础;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保护农民财产权益。【5】(二)、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高素质职业农民队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完善职业培训政策,提高培训质量,造就一支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高素质职业农民队伍。所谓“职业农民”,就是以农业为职业的农民。这么说,很多人就不明白了,农民当然是以农业为职业啊。其实不然,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入城市打工,打工收入成了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而农业收入则退居其次,这些人便是所谓的“兼业农民”。除此之外,职业农民还具备一些跟普通农民不一样的特点。培养职业农民,主要是为了解决未来“谁来种地”、“怎么把地种好”的问题。因此,培养职业农民也是一系列的社会化过程。从一些地方的实践来看,短效的或单一的技术培训并不能满足职业农民的需要。中国人民大学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郑风田认为,加强农民的职业培训一定要有针对性,现在未来的农业发展一定是产业集聚的,比如,(北京)平谷一种种几十万亩大桃,那么这个地方的农民应该接受从种植、品牌、经营、营销的各种各样的培训,所以应该是分行业、分不同的品种、技术进行培训。(三)、推进农业现代化对推进农业现代化,会议给出了方向:一是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二是积极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引导和规范土地经营权5有序流转,发展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避免“非粮化”“非农化”;三是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农业;四是加大农业政策和资金投入力度。统筹整合涉农资金,创新农业投融资机制,健全金融支农制度;五是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依靠科技支撑”,其中提出,要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加快农业信息化步伐;推进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加快现代种业发展,提升种业创新能力;强化农机作业薄弱环节与后续服务,推进农业机械化持续发展。农业部数据显示,今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6%,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61%。不过,中央党校巡视员、研究员曾业松对上证报表示,“我国农业科技贡献率远远达不到发达国家先进水平,农业科技创新潜力巨大。重点是要在生物、信息、机械等技术的创新上下功夫,在科技与金融结合促进成果转化推广上下功夫,在技术集成再创新上下功夫。”在稳定粮食生产基础上,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依靠科技支撑,由“生产导向”向“消费导向”转变,由单纯在耕地上想办法到面向整个国土资源做文章,构建优势区域布局和专业生产格局,加快推进农牧结合。要把产业链、价值链等现代产业组织方式引入农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通过农业产业化,一二三产业融合,就是要帮助农民把利润留在手里。农民通过合作组织可以搞产业化经营,农产品(行情,问诊)生产之后自己搞配送、直销等,减少中间环节,可以分享更多收益。”【6】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配置资源的经济形态,农业的购销体制不畅是农业不能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常常听到农民兄弟抱怨种了东西卖不出去或卖得过于低廉,根子在没有遵循市场规律。产供销形成一条龙是当前农业在市场经济中大有作为的一着好棋,党和政府在创设“产―供―销”链条的活动中起着关键作用。农业产业化的另一个问题是中国农业目前基本上属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没有形成规模经济。加入世贸组织后,如何应对国外的集约型农业的挑战?这将是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面临的严峻问题。从现在看来,目前中国应在解放剩余劳动力的同时,通过加快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抛弃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迎接新形势的挑战。【7】(四)、加大对基本公共服务和扶贫济困工作的支持力度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经济,加大对基本公共服务和6扶贫济困工作的支持力度。要更多面向特定人口、具体人口,实现精准脱贫,防止平均数掩盖大多数。长期以来,我国扶贫工作实行区域化划分,扶贫成了“大锅饭”。对于一些地方来说,“贫困”成了一种变相的福利,甚至出现争抢“贫困县”帽子的闹剧。社科院农业问题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看来,“精准扶贫”进一步明确了扶贫对象,在过去的“因地制宜”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到“因人而异”。(五)、让贫困家庭的孩子都能接受公平的有质量的教育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让贫困家庭的孩子都能接受公平的有质量的教育,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关系国家的前途命运和长治久安,同时也是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民生问题。然而,长期以来,由于贫困导致的失学、辍学在贫困地区普遍存在。对于这些孩子来说,还没出发,就先落后一步。在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朱启臻看来,要解决这一问题,实现教育公平,需要硬件、软件条件同步配套。虽然公平教育提了好多年了,硬件条件比较容易实现公平,但是很多问题都没有解决问题。比如我们是否有好的师资能派到贫困地区,目前这一点还很难做到。在贫困地区吸收优秀的毕业生到贫困地区从事基础教育工作,还需要有很多政策配套。我们要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师资,注意从贫困地区选拔师资力量,给他好的待遇,免费学习,毕业以后再回到这个地区,更有利于他们在这个地方扎根,来提高家乡的教育质量。三、结语上述种种事实告诉我们,农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