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医养生理论_郑碧清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浅谈中医养生理论郑碧清福建省立医院350000摘要如果把一个人的事业、成功、财产等描述为以下这巨大的数字:10000000......其中,第一个数字“1”代表着健康。一旦失去了健康,那么这个再巨大的数字就归为了零,便没有任何意义了。不得不引起我们注重健康,学会养生。中医养生有食养、药养、针灸、按摩、气功等丰富多样的养生技术。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中医学把人身最重要的物质与功能活动概括为精、气、神,认为这是生命之根本,是维持人体整个生命活动的三大要素。关键字:健康中医养身生命之本正文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养生即保养生命。中医养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养生是以培养生机、预防疾病、争取健康长寿为目的。古人认为养生之法莫如养性,养性之法莫如养精;精充可以化气,气盛可以全神;神全则阴阳平和,脏腑协调,气血畅达,从而保证身体的健康和强壮。中国传统养生强调对人与自然界的关系,认为人应顺应自然环境、四时气候的变化,主动调整自我,保持与自然界的平衡以避免外邪的入侵。中医的养生观包括天人合一、阴阳平衡、身心合一三大法宝。本文主要通过药膳、四季、穴位、运动养生,来解读中医养生学。一、药膳养身药膳,已经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用来治疗疾病的辅助手段。但是,药膳尽管是膳,它的前面还是有个“药”字在修饰,说明它不是普通的“膳”,是有医药作用的,所以,不能随便食用,必须要在医生或有关专家的指导下进行使用。滋补药膳是根据人体生理特点,采用一定的滋补中药与相应的滋补食物合理搭配而成,补气、补血、补阴、补阳、补精、补髓、生津益液、补脑、健脾益胃、强心养心、补肾养肾、补肝养肝、补肺润肺、增强性功能等各种保健膳食,科学选用食谱。(一)辨证施膳气虚——参枣米饭、山药汤圆、茯苓包子、益脾饼、大枣粥血虚——大枣、花生、桂圆、枸杞子阴虚——生熟地、制首乌、百合、麦冬、龟板胶阳虚——羊肉、狗肉、鹿茸、鹿角胶(二)因人施膳每个人的体质不尽相同,中药入菜肴应因人而异,切不可认为只要是药膳,任何人吃了都能达到滋补的效果。如黄芪老鸡汤,因黄芪性温补气,老母鸡也是温补之品,对气虚体弱者有补益作用,如果风热感冒者食之,则会“火上浇油”,加重感冒,甚至流鼻血;胖人多阴盛阳衰,不可进补银耳、燕窝、玉竹、虫草、龟板等滋阴之品;瘦人多阴虚阳亢,不可多食杜仲、蛤蚧、羊肉、狗肉等温热壮阳之物,否则反而会有损健康。一般而言,温补药膳适合于阳虚体质;清补药膳适用于体型较胖、阴虚阳亢、肝气旺盛者,或患有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糖尿病者;平补药膳一般人都可食用,对体质较差、阴阳两虚、气血两亏者也较适用。(三)四气施膳四气,就是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又称四性。寒凉药大多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滋阴除蒸、泻热通便、清热利尿等作用,常用来治疗热性病症;温热药大多具有温里散寒、暖肝散结、补火助阳等作用,常用来治疗寒性病症。“热者寒之,寒者热之”;寒热错杂者,则寒热并用。(四)五味施膳五味,就是药物具有酸、苦、辛、甘、咸五种不同的滋味。除五味以外,还有淡味、涩味。五味的产生,首先是通过口尝。所以五味不仅是药物味道的真实反映,更重要的是对药物作用的高度概括。二、四季养身(一)春中医认为春属木,主升发,肝气旺。春时,阳气初升,万物萌发,正、二月间,乍寒乍热,宿疾复发,时令病起。养生应顺应人体阳气始生的特点。人们在春天容易犯困,一定要克服春困莫贪睡,每天睡眠要适当,最好晚睡早起(相对于冬季而言),适当穿着宽松衣服,以舒缓形体,使气血流畅,以适应春季阳气上升,万物勃生的变化。还要保持神情舒畅,做到心胸开阔、轻松愉快,乐观向上,忌孤坐独居,戒郁怒伤肝。“春捂秋冻”的春捂,春季阳气初升,寒冷渐退,人体对冷暖多变的早春天气还不太适应,所以要注意防寒,应多穿点衣服“捂一捂”,以免遇天气突变、气温骤降而受寒生病。由于春季早晚温差较大和冷暖多变,心脑血管病变也宜在春季容易发作,这类患者冬衣不可顿减,应根据气温的变化增减衣服,以适应春天气温冷暖的变化。(二)夏中医认为夏属火,主于长生,心气旺。夏时,阳气较盛,是万物生长繁荣、茂盛的季节;且阴气内伏,暑毒外蒸。气候炎热、高温而多雨,多有暑湿之邪侵扰。夏季养生应顺应人体阳气充盛的特点。夏季又称为“苦夏”,是因为在连日的高温情况下,会出现睡不好、吃不香、没精神、易烦躁等现象。“冬病夏治”三伏贴,是顺应天气和时节变化进行的外治法。在夏季伏天,人体阳气旺、腠理开,通过穴位敷贴中药刺激,可有效疏通经络气血,调节脏腑功能,以达到内病外治,冬病夏治的功效。对一些多在冬天发作的呼吸道疾病、过敏性疾病、关节病变、慢性脾胃疾病有较好的疗效,连续敷贴数年还可提高机体免疫力,预防感冒。(三)秋中医认为秋属金,主于肃杀,肺气旺。秋时,凄风惨雨,草木黄落。天气干燥,昼热夜凉,气候寒热多变。处于“阳消阴长”之时,是万物成熟收获的季节。秋季养生应顺应人体阴精阳气都处在收敛内养状态的特点。“秋冻”,虽然天气逐渐转凉,但衣物的增加要适当,不要一遇寒流就穿得太多、捂得太严。要有意识地让身体“冻一冻”,这样可顺应自然界秋季收敛之气,提高机体的抗寒能力,逐渐适应冬季寒冷气候。(四)冬中医认为冬属水,主于敛藏,肾气旺。冬时,自然界草木凋零,冷冻虫伏,气候寒冷。阳藏阴盛,万物闭藏,养生应顺应自然界闭藏的特点和规律,以静养、藏精为主。“冬令进补”即冬季阳藏阴盛,万物闭藏,是进补的好时节。以保阴潜阳、藏精御寒为原则,选用温补的食物进行调养,可以温养全身组织,增强体质,提高人体防寒的能力。不同体质的人群应选择不同的进补方法和种类。如阳虚质宜食牛羊肉、狗肉、鸡肉、韭菜等温热之品。既要少食生冷及寒性食物,以免伤及阳气,也应注意不要因天冷,过食辛辣、燥热等食品,而耗伤阴气。三、穴位养身经络是经脉与络脉的总称,意指周身气血运行的通道。经络是古人在长期生活保健和医疗实践中逐渐发现并形成理论的,它是以手、足三阴和三阳经以及任、督二脉为主体,网络遍布全身的一个综合系统,它内联五脏六腑,外布五官七窍、四肢百骸,沟通表里、上下、内外,将人体的各部分连接成有机的、与自然界阴阳属性密不可分的整体。经络穴位养生法是运用针刺、艾灸、按摩等方法,刺激经络、穴位,以激发精气,达到调和气血、旺盛代谢、通利经络、增进人体健康等目的的一种养生方法。针法是以毫针刺激人体经络穴位,通过提、插、捻、转等不同手法,起到调整脏腑、疏通经络的作用。灸法是借助艾火热力,灸灼、薰熨穴位,以达到温通经络、调养脏腑的效果。按摩是用手对人体经络穴位进行按、拿、点、推、揉、拍等手法,起到运行气血、健身祛病的作用。(一)针灸针灸:针法和灸法的合称。针法是把毫针按一定穴位刺入患者体内,运用捻转与提插等针刺手法来治疗疾病。灸法是把燃烧着的艾绒按一定穴位熏灼皮肤,利用热的刺激来治疗疾病。如今人们生活中也经常用到。针灸由“针”和“灸”构成,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内容包括针灸理论、腧穴、针灸技术以及相关器具,在形成、应用和发展的过程中,具有鲜明的汉民族文化与地域特征,是基于汉民族文化和科学传统产生的宝贵遗产。(二)按摩运用手、指的技巧,在人体皮肤、肌肉组织上连续动作来治病,这种方法,叫做按摩疗法。按摩的优点很多,容易学习。操作简便,经济实用,还可代替药物。比如有些病人使用按摩后,可使精神振奋,起到兴奋剂的作用,也可使患者安静下来,起到镇静剂的作用。由于按摩有利于循环系统和新陈代谢,对于一般慢性病或身体过度虚弱的患者,是比较安全可靠的。对于不便吃药的孩子,按摩可增强小儿体质,起到预防保健作用。对于某些复杂疾病,还可配合针灸、药物治疗。从按摩的内容上,可分为医疗按摩、保健按摩、运动按摩。按摩对身体有哪些益处:按摩可以舒活筋骨;按摩可以减轻压力;按摩可以缓解偏头痛,促进血液循环;按摩可以排毒等功效。四、运动养生运动养生:用活动身体的方式维护健康、增强体质、延长寿命、延缓衰老的养生方法。中华民族的运动养生特色是:以中医的阴阳、脏腑、气血、经络等理论为基础,以养精、练气、调神为运动的基本特点,强调意念、呼吸和躯体运动相配合的保健活动。传统的运动养生,经过历代养生家的不断总结和补充,逐渐形成了运动肢体、自我按摩以练形,呼吸吐纳、调整鼻息以练气,宁静思想、排除杂念以练意的保健方法。运动是近现代体操和中医健身术的灵魂和生命,中医健身术是建筑在中国古代生理知识基础上的,着眼于发展人的内脏器官的生理功能,追求的是精神旺健,神气充足,身心康乐,增加入的内在的生命力。我国传统的运动养生中,集气功、导引、武术之精华,形成了各种流派,各种形式的健身术。广为群众所喜爱的五禽戏、八段锦、太极拳等。另外,跑、跳、健身操、有氧舞蹈、健美运动等。参考文献:1.吴圣贤《从头到脚中药养》北京:北京出版社,20102.程光翠,高先德浅谈中医饮食护理[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6年05期3.王少墨试析《内经》的营养学思想[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2年04期4.沈宝红,张理平中医食疗对日本饮食文化的影响[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2年02期5.金炳镐,李自然中国的食疗药膳文化[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1年04期6.陈沛沛,项平道家饮食养生观对中医食疗学的影响[J];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04年04期7.李灿东《身在中医:走进中医的世界》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8.叶锦先《中医康复食疗药膳特色和展望》药膳食疗研究,2001年01期9.项平《中医食疗药膳的应用及发展前景》药膳食疗,2002年11期10.成铁智《周易与中医养生》北京:华龄出版社,2007

1 / 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