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物价与居民收入问题引言:还记得去年看到的报纸一角,讲的是几个美国与国内的相同商品却价格出入大的事例,在此之前,我先要陈述一个事实:与美国相比,中国每年创造的GDP是美国人的几倍,但是中国庞大的人口事实,只要把中国的财富一平均人均收入则低的很可怜,据数据统计中国人均收入4000多,相反,美国却已经达到3万多,想让中国人均收入赶超美国,在我个人看来有点无稽之谈,在经济学中,低的收入本应会带来物价下降,但在中国反而物价相对较高,不禁引起人们议论,事实上,在这段对价格格外敏感的年月,下面通过一组数据揭示这一现象。据中国青年报记者调查,两组数据:第一组数据是,自1990年到2000年,美国几乎实现“零通胀”,自2000年至2010年,消费者物价指数一直在2%上下浮动,换言之,在经济高速发展、个人收入逐年提高的同时,“低通胀”也始终相伴左右,其物价之稳定从一个细节就可见一斑:自美元诞生百余年来,美分作为最基本的货币单位,始终在市场上流通。另一组数据是,近30年来,中国经历了1988年、1994年、2007年和2010年至今的4轮通胀,通胀高峰CPI的涨幅分别为18%、21.9%、8.7%和当前的6.5%,这意味着货币的购买力在不断下降。那么,当今中国物价是否已经比美国还贵?在这一问题上,据几位接受采访的专家给出的结论:相对于购买力和人均收入水平而言,中国物价明显高于美国,在绝对价格上,也在局部商品上出现了中贵美贱的情况。究其原因,一个被广泛提出的观点是:在过去两年多时间里,政府主导的大规模投资导致商业银行贷款急速膨胀,致使国内广义货币供应量已经超过美国20%多,从而导致同样的商品在中国所对应的货币量远远大于在美国所对应的货币量。同时,在常年实行出口拉动经济的增长战略下,中美贸易顺差不断拉大,在现行的货币发行制度下,外汇储备的增加必须要以基础货币增发来对冲,从而再次增加了货币流通量,推动物价上涨。毫无疑问,现在当今,物价与收入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了。近几年,物价飞快上涨,我们每个人可以说是深有体会,2010年,我国的经济增长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同时,物价水平也不断走高,通胀预期持续增强。物价的快速上涨,往往是经济运行的一种周期性现象,是综合因素导致的经济过热现象的反应。一方面,近两年为应对金融危机,世界各国相继推出宽松的货币政策,特别是主要发达经济体去年出台了“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过量资金在刺激经济复苏的同时,造成全球流动性过剩,进一步加大了全球特别是新兴国家通胀压力。作为石油、铁矿石等大宗商品对外依存度较高的大国,输入性通胀对中国影响尤为明显。另一方面,就中国自身而言,由于受石油、煤炭等资源类产品价格上涨的影响,化肥、农药等农资价格总体呈上涨态势,再加上土地资源制约、人力成本提高等因素,则决定了长期以来农产品价格偏低状况不可能维持下去,农产品价格上涨成为本轮物价上涨的第一推手;另外连续两年多货币信贷超额投放也一定程度上助推物价上涨,一些游资趁机参与囤积居奇、投机炒作。所以,当前物价上涨现象是国际和国内问题关联,短期和长期原因交织,输入性和结构性通胀因素并存,物价问题的复杂性注定了此轮防通胀任务的艰巨性。一般来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超过3%就是温和的通货膨胀了,那么通货膨胀对目前人们的生活会产生什么影响?通货膨胀具有怎样的财富分配效应呢?长期以来,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我国的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不同收入层次的群体在投资与消费比例、边际投资倾向、边际消费倾向以及消费结构等方面有着重大差异,通货膨胀对他们的影响差别也很大。对高收入者来说,通货膨胀对他们的影响很小,甚至是有利的。由于高收入者基本上是以浮动收入为主的劳动者,在发生没有预期的通货膨胀时,他们的实际收入不但不会减少,反而会因为通货膨胀的收入转移功能使得实际收入增加。同时,消费在其全部收入中所占比重不大,边际消费倾向较小而边际投资倾向较大,再加上收入和财富为消费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通货膨胀对他们的影响较小。此外,高收入者还可以通过资产的保值增值来弥补消费支出方面的损失,例如,在物价上升过程中,土地、资本和其他财产所有者可以在轮番涨价的通货膨胀中通过提高土地和产品的价格来降低通货膨胀损失,甚至在通货膨胀中获得一些收益。对低收入者而言,通货膨胀无疑是其福利的“掠夺者”。因为低收入者一般是工薪阶层,是以固定收入为主的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上,工人的工资往往以工资合同的方式预先加以确定,也就是说货币工资率的上涨往往慢于物价上涨。因此,当出现通货膨胀时,工人的货币工资没有变动,但实际购买力却下降了。同时,对于低收入者而言,消费在收入中占据较大比重,边际消费倾向较大,消费品以必需品(这部分消费品往往缺乏价格弹性)为主,因此低收入者实际收入减少,购买支出却增加,生活水平就会下降。在农村,农民可能遭受更大的通货膨胀损失。社会总体物价水平持续上涨过程中,由于土地收入周期和各种制度原因,农民的收入不能同时增加或增幅不明显,但是,他们却需要被迫接受农业投入的高成本和农村消费商品的高价格,生活水平随之降低。因此,通货膨胀的货币贬值,就使一些收入较低的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下降,使广大居民的生活水平难以提高。一定程度收入差距的存在,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有利于鼓励人们勤劳致富,对经济增长能起到促进作用,这早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但是,收入差距必须维持在一个适当的“度”上,差距过大无疑会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瓶颈,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不仅会导致广大低收入者阶层消费欲望低迷、内需难以拉动,而且会导致效率降低,影响经济的持续发展,造成社会矛盾激化等一系列社会问题,给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带来不利的影响。物价高位在近几年已经常态化。在高位的物价面前,中低收入群体不得不勒紧腰带,减少各种开支应对生存与发展。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中低收入群体面临的生存压力依然很大。一般这些群体一辈子都不可能买到一套自己感觉宽裕的住房。居住房价高位,在我国大中城镇的居住房价与2000年相比基本上涨了10倍左右,而上班族群体相比于2000年增加的收入与房价增长的部分相比简直是微不足道。其他方面,车票价、工作餐、菜、米、面、肉均比2000年上涨了很多。我们不说其他城市,就上海、北京收入在2000多元的群体也是非常普遍。如不能有效控制物价上涨,不但不能解决民生凸显问题,还会降低中低收入群体的幸福指数,影响到全国人民的生活质量。我们不能只把希望寄托在收入分配改革上,因为收入分配改革也是很艰难的事,要把富人钱与中低收入分享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再说,本来很多企业效益不景气,如何能够使收入增多。因此,只有把精力用在控制物价上涨上,就抓住了问题的本质,其他问题才会迎刃而解。物价高位是民生凸显的核心问题,只有牢牢抓住物价这个环节,把抑制物价上涨作为头等大事,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矛盾。对涉及民生衣、食、住、行方面应该从不同程度上进行限价,使这些基本民生生存的物价与中低的收入水平相匹配,才能更好地维护大多数群体的利益,才能真正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参考文献:1高鸿业主编,《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中国经济出版社1996年版。2李松龄,《国民收入决定原则:“价值说”与“财富说”》载《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第2期3宋承先,《现代西方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一章4郑茜、章晓英,《消费结构与社会保障》,载《重庆工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5谢富胜、包先建,《安徽省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变化的实证分析》,载《安徽机电学院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