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从还原论到系统论看医学的发展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浅谈从还原论到系统论看医学的发展摘要:本文先简明扼要地介绍了还原论、系统论和医学的概念,并指出医学的两大体系—西医和中医差异的背后是各自起源的哲学基础不同,这一点尤其体现在其方法论上。具体来说,西医是在还原论指导下发展而成的,而中医则是在系统论的指导下发展壮大的。进入21世纪以来,医学飞速发展,中西医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还原论指导下的传统生物医学模式已不再适应当今医学发展的需要,显现出不容忽视的缺陷。于是系统论指导下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诞生了。在新的医学模式下,西医和中医两大医学体系也逐渐走向了一条相互借鉴,相互补充,相互融合的发展道路。中西医结合是医学还原论和系统论有机结合的最佳形式,必将推动医学发展取得更加长足的进步。关键词:还原论系统论医学医学哲学基础医学模式还原论是将物质的高级运动形式归结为低级运动形式如机械运动,用低级运动形式的规律代替高级运动形式的规律的形而上学方法。还原论认为各种现象都可被还原成一组基本的要素,各基本要素彼此独立不因外在因素而改变其本质,通过对这些基本要素的研究可推知整体现象的本质。系统论是研究系统的一般模式、结构和规律的学问。它研究各种系统的共同特征,用数学方法定量地描述其功能,寻求并确立适用于一切系统的原理原则和数学模型是具有逻辑和数学性质的一门新兴的科学。系统思想源远流长,但作为一门科学的系统论是美籍奥地利理论生物学家贝塔朗创立的。系统论原则是整体性原则、结构功能原则、目的性原则及最优化原则。其核心思想是系统的整体观念,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不是各个部分的机械组合或简单相加。系统的整体功能是各要素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性质,同时系统中各要素不是孤立地存在着,每个要素在系统中都处于一定的位置上起着特定的作用,要素之间相互关联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医学是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处理人健康定义中有关人的生理处于良好状态的相关问题的一种科学,以治疗预防生理疾病和提高人体生理机体健康为目的。现在世界上医学主要有西方微观西医学和东方宏观中医学两大系统体系。在漫长的医学发展史上,起源于不同文化的医学体系有着明显的内在的哲学差异。还原论思维是形成西医学术特色的内在根据,要正确地认识西医学的特色及其与中医学的差异,需要深入地理解还原论思维的性质和特点[1]。还原论思维的思想基础是原子论,原子论的基本观点转化成为还原论思维的基本原理还原论思维的主要原理是:第一,组合一分解。原理认为世界万物是由分散存在的原子组合而成的,因而可以分解,可以把整体分解为部分,再把部分分解为更小的部分,直到认为适宜的程度。第二,原子一还原。原理认为构成世界万物的本原是原子,只要一层一层地降解,还能到其本原—原子,就可找到事物或现象的终极原因和解释。第三,粒子一实体。原理原子论设想的原子是不可再分的实体粒子,因此还原的目标是要寻找到作为事物本原的实体粒子(原子或其化身)。把这样的原理贯彻到科学研究中,就是把整体分解为部分来研究,从部分来解释整体;把高层次降解为低层次来研究,从低层次来解释高层次;把宏观现象降解为微观现象,从微观现象来解释宏观现象。可以说,没有还原论思维方式,就没有现代的整个西方医学。这种思维方式至今在现代医学中仍然占统治地位。西医学的还原论思维既遵循着还原论思维的一般原理,又具有医学专业的特征,其基本特点可概括为:第一,遵循还原论的组合一分解原理,认为人的整体由部分组合而成,复杂的高层次由简单的低层次组合而成,因而具有可分解性,可以解剖研究为基础,把人的整体分解为各部分,再把各部分分解为更加细小的部分,从部分微观来解释整体!宏观。第二,遵循还原论的原子一还原原理,把作为生物属性、社会属性和思维属性高度统一的人还原为生物学客体,再把人的生理、病理内容还原为物理化学过程,最终目标是寻找作为疾病本质的微观实体和作为病原本质的微观粒子。还原论思维在历史上是一种巨大的进步,它克服了整体论思维的局限,开辟了打开整体向部分微观深入的道路,使科学认识第一次达到了精确严格的程度。这是近400年来自然科学获得巨大进展的一个基本条件。但还原论思维也存在局限性:第一,组合一分解原理的适用范围是有限的世界和事物不仅有可分解还原的一面,更有不可分解、不可还原的一面,还原论思维无法理解和研究不可分解、不可还原的对象和内容人也是分化系统,虽然可以把人体分解为器官、组织、细胞,但这些部分离开人体就不能单独存在。整体的性能不能分解为部分的性能,不能把人的整体属性、功能、行为分解为器官、组织、细胞的属性、功能、行为。第二,原子一还原原理的适用范围是有限的世界本原的原子不存在,世界的本原不是最小的不可再分的实体粒子。现代科学认为,能量实际上是构成所有基本粒子的实体,从而也是万物的实体。不能把高层次的现象和规律还原为低层次的现象和规律,在事物的层次结构中,不可能在下一层次找到上一层次的性能及其本质。第三,还原论思维在医学领域的适用范围是有限的。人是最典型最高级的分化系统,虽然从特定的角度可以进行一定的分解、还原研究,但人在本质上是不可分解、不可还原的。人的不可分解、不可还原的特性更基本内容更多样,但都落在还原论思维的视野之外。第四,原论思维不适合研究复杂性现象和规律。还原论思维通过还原、降解,把复杂的事物简单化,但是,复杂现象的复杂性内容和机制是不可简化的。例如,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整体特性,相互作用、功能性结构等,还原论思维无法涉及这些内容的研究。朴素系统论思维是形成中医学术特色的内在根据,要正确地认识中医学的特色及其与西医学的差异,需要深入地理解中医学的朴素系统论思维的性质和特点[2]。中医学之所以形成朴素的系统论思维,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方面,在客观上,中国没有西方那样的原子论!还原论思想,虽然早期曾出现过类似的思想观点,但没有得到发展,在中国长期占统治地位的是元气论—朴素系统论思想。中医学是在这样的思想母体中孕育成长起来的。另一方面,在主观上,中医学具有其他医学所没有的特殊条件,即几千年的发展没有间断过,并且一直掌握着世界上最大的临床样本,在临床实践中长期地大量地反复地接触和认识世界上最典型的系统—人。人的健康与疾病的系统特性和系统规律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必然地反映到中医学的认识中,形成其系统论思维。中医学接受了中国传统的系统论思维方式,把它贯彻到临床实践中,很自然地侧重于研究和掌握人的健康与疾病的系统特性和系统规律,形成了中医学的朴素系统论思维。这主要体现在:在学术思想上,所持的观点与还原论思维相反,不是组合一分解,原子一还原观,而是分化一整体,元气一系统观,把人理解为分化系统,强调其整体性、不可分解性、不可还原性,理解和调节其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特性。在学术内容上,气化、阴阳、藏象、经络、辨证论治等理论及其在临床的应用,所反映和调节的主要是人的健康与疾病的系统特性和系统规律,人的整体性、联系性、动态性、有序性等特性和规律,都得到深刻的反映和有效的调节。在防治方法上,是遵循着人的系统特性和规律进行考察和调节,形成了朴素的系统方法。近几十年来,关于中医学思维方式的性质进行了大量的讨论和研究,所取得的基本认识是,朴素系统论思维是中医学思维方式的本质,是形成中医学术特色的内在根据,是中医学在未来发展中具有的一种优势;中西医之间学术争鸣的内在本质是系统论与还原论两种思维方式之间的差异[3]。通过近几十年来的研究,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在由还原论指导下的传统生物医学模式中,对疾病认识的片面性及局限性造成医务工作者在防冶疾病的过程中“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注意疾病的生物因素方面,而忽视了疾病许多重要的心理因素与社会因素的中介作用,不利于治疗预防生理疾病和提高人体的生理机体健康。于是当还原论指导下的单纯生物医学模式已不能完适应人类医学发展的需要时,也就需要更先进的方法论及更完善的医学模式。系统论及系统论指导下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就自然进入了人们的研究领域[4]。在该模式下,生物、心理、社会三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高度统一。任何一方出现问题都会牵涉到另外两方面,如躯体疾病可以引发心理问题,心理问题引发的适应不良可导致社会功能障碍,社会因素如人际关系紧张、矛盾冲突、压力等又可以导致心理困难出现,产生紧张、焦虑、抑郁、困惑、烦恼等。长期的心理问题矛盾又是身心疾病产生的原因,所以应从生物、心理、社会三轴系统着手全面对疾病进行诊断、治疗、预防[5]。综上所述,由还原论指导下的生物医学模式逐步转化成系统论指导下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过程,同时也是中西医克服各自缺陷,相互借鉴,相互补充,相互结合的过程。这无疑是医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长足进步[6]!人们意识到不但要重视生物因素在疾病中的作用,而且开始重视不良的心理、行为以及社会因素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与作用,从而能更全面更有效地提高疾病的诊疗防治疾病的水平,保障人类的身心健康。参考文献[1]试论医学还原论_顾兆康·哲学与医学·1983年第8期[2]探讨中医学还原论思想与系统论思想_郭锐·哲学研究·1002-2589(2014)08-0051-02[3]医学研究中系统论与还原论的关联关系_李梢.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第28卷第5期2005年9月[4]以系统论为指导全方位贯彻现代医学模式_谭得俅·医学与社会·1999年8月第12卷第4期[5]医学发展趋势和前景分析_苏式兵·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年第9卷第1期[6]中西医结合是系统论与还原论统一的最佳形式_丰哲·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年第3卷第1期

1 / 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