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态农业产业开发应该成为我国贫困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石秉章所谓跨越式发展,是与渐进式发展相对立而存在的一种特殊发展方式,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在生产力发展不平衡规律作用下,落后国家和地区发挥后发优势,趁势而起,超常规跳过发达国家和地区已经走过的某个发展阶段,超越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行为。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落后国家和地区只有抓住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提供的历史契机,努力实现产业结构的改造、转型与升级,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后来居上。进入二十一世纪,在全球范围内正在兴起一场新科技革命和新产业革命。这是人类第四次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将围绕困扰全球可持续发展的诸多难题展开。生产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的生态农业产业正在国内外兴起,日益受到全社会青睐。这个产业开发对贫困地区而言有独特的比较竞争优势,应该成为贫困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一近代以来,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交相辉映,高潮迭起,一浪高过一浪。这些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不断推动生产关系的革命性变革,不断2推动人类社会生活全貌的根本改变,同时不断导演出一幕幕落后国家和地区跨越式发展的史剧。当今主导世界经济的西方八国集团的成员都曾有过一段跨越式发展的精彩历史。简单回顾一下17-18世纪发生在英国的第一次科技革命和产业产业革命,无疑会对我们提供若干有益的启示。直到15世纪当欧洲大陆的东方地平线上迎来文艺复兴的曙光时,偏居欧洲西北一隅、孤悬大陆之外的英伦三岛还沉睡在中世纪的黑暗中。甚至到16-17世纪,从世界范围看,英国还是一个封建农业国,属于一个边缘性农业弱国。那时的中国却是一个富有竞争力的、令全世界都羡慕敬仰的农业强国,以致就连美国开国总统华盛顿也向全体美国人民发出了“向中国人民学习”的号召。但英国继17世纪40年代在全球最早爆发资产阶级革命之后,进入18世纪尤其是18世纪后半叶至19世纪上半叶,又率先发生了生机勃勃的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首先从毛纺织业开始,推进至丝纺织业、棉纺织业,然后迅速推进到交通、采矿、冶金、建筑、制造等各个工业部门,使英国工业的经济地位迅速超越了农业,一跃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工业园,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迈入工业化的国家。而此时期统治中国的清王朝闭关自守,夜郎自大,不思进取,对世界格局的重大变化视而不见,经过“康乾盛世”已进入了危机四伏的“衰世”,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3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在全国占据主导地位,在农业经济中裹足不前,被世界潮流远远抛在了后面。英国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影响了整个欧洲大陆,并带动了当时西方许多国家相继发生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继英国之后,法、德、美等国也于十九世纪相继完成了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第一次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影响,从生产技术方面来说,用机器代替了手工、蒸汽动力代替了人力畜力水力,创造出巨大生产力,使工厂制代替了手工工场,人类进入蒸汽时代,英国成为“世界工厂”;从社会关系方面来说,使依附于落后生产方式的自耕农阶级消失了,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形成和壮大起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得以最终战胜封建生产方式,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大量农村人口涌向城市,推动城市化进程,人类从农业文明走向工业文明;从世界格局方面来说,造成先进的西方和落后的东方,使东方被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成为列强的商品倾销市场和原料掠夺地,从属于西方,加快了亚、非、拉落后地区的殖民地化的进程。中国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节目最近几年,反复热播了1893年英使来华通商被拒事件。1893年春夏之交,英国王借给乾隆皇帝祝85岁大寿之际,派遣马戈尔尼勋爵率领由当时英国各界四百多名上层精英人物组成的庞大的通商使4团来华,试图从正规渠道获得外交和商贸特权,结果被乾隆皇帝以天朝地大物博、物富民丰、什么也不缺为由拒绝了。马戈尔尼一行在华期间,通过与清政府上层人物接触以及沿途所见所闻,对清朝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社会有了全面了解。马戈尔尼回国后向英王上疏到,中华帝国的现状和五百年前《马可波罗游记》中所描写的没有丝毫进步,貌似强大但已全面腐朽落后不堪一击了。英国从此以后便把用武力征服中国作为基本国策。历史提供给清王朝的机遇,就这样被愚顽的清统治者白白放弃了,使中国错过了中西方交互影响,共同进步的机会,远远落在了西方列强的后面。上述事实告诉我们,历史性的跨越式赶超式发展,必须依赖于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必须努力实现产业结构的转型与升级。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是落后国家和地区后来居上的历史契机。可以肯定地说,从现在起到21世纪中叶实现现代化的半个世纪时间里,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过程必然也是一个推进科技革命、产业革命的过程。我们只有适应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新趋势,努力建设新型的产业结构,才能真正实现跨越式发展。5二近代以来的短短四百年间人类社会已发生了三次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进入21世纪正在进行第四次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新科技革命和新产业革命。历史上每次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都无一例外地围绕着当时人类社会生存发展急需解决的重大课题展开的,并通过这些重大课题的解决来推动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社会的全面发展进步。德国19世纪70年代以后在第二次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中成功崛起的范例,很能说明问题。第一次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中,伴随18世纪中叶瓦特蒸汽机的发明改进和广泛采用一系列新技术,工业生产所需的依靠人力畜力水力提供的动力逐步被蒸汽动力取代,很多以前依赖人力与手工完成的工作逐步被机械化生产取代,工厂逐步代替手工工场,人类实现了从传统农业社会转向现代工业社会的重要变革,进入蒸汽时代。但蒸汽动力也有它难以克服的缺点,如热效率低、污染严重、产生和使用不方便、长距离输送困难等等,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商品生产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进入19世纪,随着资本主义全球大市场的逐步形成,这种制约愈发明显,社会对动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用新动力取代蒸汽动力。6德国地处欧洲大陆的中心,是一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19世纪30年代,当英国第一次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已接近尾声,法国和美国的第一次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方兴未艾,德国的第一次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工业革命才刚刚开始。德国与其他早期的资本主义国家一样,第一次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也是从纺织工业开始的。但到19世纪50年代,关税同盟扩大到德国全境,为打破政治分裂状态,把全德意志连结成统一的国内大市场,也是出于军事扩张的目的,德国优先发展以铁路网为重点的交通路网建设,经济重心从以纺织业为中心的轻工业迅速转向以铁路建设为重点的重工业。通过铁路建设来带动其他工业部门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是德国在第二次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中能够占领先机、后来居上的一个重要原因。19世纪70年代第二次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得以首先发生在德国并不是偶然的,这与德国重视教育,注重科学研究与生产发展的结合,注重对新的科学技术成果的运用,注重全面吸收大胆借鉴人类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优秀成果,有着密切的关系。早在19世纪20年代,德意志许多邦就开始实行强制性义务教育并大力兴办职业学校,是同期欧洲文盲率最低的国家。德国高等教育既注重基础理论教学,又重视应用科学研究,德意志民族在工艺技巧、科学文化水平及实际运用能力方面均居欧洲之冠,拥有许多高级专门人才。197世纪电磁学领域取得一系列科学发现。19世纪60年代,德国工程师西门子制成发电机。19世纪70年代比利时人格拉姆发明电动机,德国人很快便制造出经济实用的电动机,并迅速在生产中推广使用,成为德国工厂的主要动力机。不久,德国人又领先发明出内燃机,也迅速应用于卡车、拖拉机、公共汽车、船舶及机车,成为德国运输工具的主要动力机。以电力和内燃机的发明和广泛应用为标志,德国率先进入电气化自动化新时代,并超越法国,取代英国,成为欧洲科技中心和制造业中心。那么,同样是落后国家和地区,为何有的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后来居上,有的却没有?上述范例给出了答案,落后国家和地区能否抓住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提供的历史契机,实现跨越式发展,后来居上,关键在于能否围绕当时人类社会生存发展急需解决的重大课题建设新型的产业结构,并有效破解这些重大课题。三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分子生物学与生态学基础上兴起的生物工程与生态工程的迅速发展,标志着第四次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新科技革命和新产业革命正在全球范围内兴起。众所周知,前三次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存在的问题是,在不断扩大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领域,提高人类向8自然作斗争的能力,把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推进到一个又一个前人所无法想象的新高度的同时,由于人们对其负面影响预料不够,预防不利,也给人类社会不断带来一系列棘手的生存发展难题,诸如:大气、海洋和陆地水体等环境严重污染,大量土地被占用,水土流失和沙漠化加剧,地球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自然资源和能源过度消耗,以及核灾难威胁不断增加等等。特别是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这些问题难以控制的恶性发展已成为举世关注的全球问题,使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的挑战。第四次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是围绕解决这些难题开展的。像中国这样的新兴的发展中的市场经济国家,现代化过程中同时叠加进行着几次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如何利用后发优势,趋利避害,建设新型的产业结构是亟需解决的重大课题。新科技革命和新产业革命的使命和任务是为化解困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三大全球性危机,解决人口安全、粮食安全、能源安全、环境安全、药品安全等问题提供新的信息化生态化的应对方案。当前,新型的“绿色”产业群,包括环境工程产业,生态工程产业,循环经济产业,生产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的生态农业产业,以及涉及人类优生、胎教、健身、长寿的人口健康管理服务产业正在兴起,日益受到社会青睐。民以食为天。农业通过培育动植物生产食品及工业原料,是人类衣食之9源、生存之本和一切生产的首要条件。生态农业产业开发,它不仅是传统农业发展观念、发展模式的一场革命,而且也是整个“绿色”产业群开发的基础。以往的农业,在满足人类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需求方面确实取得了不可否认的成就,但是存在着对土地、水、生物等资源的过度破坏性利用,再加上化学投入物品和生产废弃物质污染而产生了大量次生性生态恶化问题,导致生物多样性和生境多样性锐减,食物中有害物质超标,人类生存环境受到威胁与限制。生态农业产业开发正是建立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农业,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生产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的有效途径。生态农业产业开发,简单地说,就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在青山、绿水、蓝天的良好生态条件下所从事“三高农业(高产量、高质量、高效益)”开发。它不单纯地着眼于当年的产量,当年的经济效益,而是追求三个效益(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高度统一,使整个农业生产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生态农业产业开发倡导系统“废弃物”通过沼气发酵循环利用,用农家肥增加土壤肥力,用生物方法防治农作物病虫害,保护人类自身生存环境里的生态平衡,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发展农、林、牧、副、渔各业相综合的大农业集约化经营和集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10进入21世纪,全球农业已步入后石油农业时代,生态农业产业开发正逐步成为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模式。不久的未来,随着世界不可再生的石油资源的枯竭,人类会面临能源短缺的严重问题,生态农业产业开发还将承担起通过生物资源生产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等可再生的生物燃料的重任。国内外权威专家预言,生态农业产业未来将发展成为人类最大的产业——生态产业。生态农业产业开发前景广阔,大有作为。土地是农业中不可替代的在基本生产资料。尽管我国沿海发达地区早20世纪80-90年代就开始了大规模的生态农业产业开发,并且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真正的潜力和希望却在贫困地区。我国贫困地区幅员辽阔,面积约占我国土国总面积的70%以上,大都处在国土生态系统上方,工业、城市和石油农业均开发相对不足,土地人口承载压力较小,不少地区仍沿用传统农业方式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