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动物源性食品与公共卫生安全陈冬1;肖泸燕2;李春1;阳爱国1;谢嘉宾1;李淳1;郭莉1;侯巍1;文豪1;梁璐琪1(1.四川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成都610041;2.四川艺术职业学院,成都611131)国家自贸区的建设在提供更多贸易和投资机会、增加消费者实际利益的同时,也对我国农产品带来诸多影响,尤其是国内的动物源性产品面临着自贸区双边认可的压力,动物源性食品安全与公共卫生安全问题不断被推倒舆论浪尖。民以食为天,从源头上做好动物源性食品安全工作,不仅是为了在自贸区博得一席之地,更重要的是确保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维护社会公共卫生安全。本文着眼当前国内外实际,从动物养殖、产出及消费、人畜共患病危害等方面阐述动物源性食品在维护社会公共卫生安全方面的重要作用。1动物源性食品维护公共卫生安全的重要性动物源性食品是农业的一类重要产出物,也是广大农村的支柱产业。其主要来源于畜禽及水产动物可供人们食用的肉、蛋、乳及制品。高蛋白是动物源性食品的一大特点,是人类餐桌上必备的食物之一,它能够给人类带来丰富的营养需求,但也给细菌的生长和繁殖创造了良好的天然环境。尤其是病畜禽的肉类及产品,这其中以人畜共患病为主,通常带有大量致病菌和寄生虫,食用或接触都会有感染的风险。如近几年发生的疯牛病、禽流感、猪流感及我省川西北地区常见的包虫病,其高度的传染性,通常会引起群体恐慌,造成一定范围的公共卫生事件。近年来,随着国际自贸区的建成与扩大,食品安全成为全球共同面临的公共卫生问题。动物源性食品处在人类食物链的顶层,它的安全与否,几乎直接反映了现代人类食物安全的所有问题。动物源性食品安全属兽医公共卫生范畴,是社会公共卫生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认真审视动物源性食品在社会公共卫生中的重要作用,对保障人们的整个现代食品安全具有重要且深远意义。2动物源性食品现状2.1产出与消费现状我国既是动物源性产品生产大国,也是消费大国。以2014年为例,我国肉类产出达8706.74万吨,人均64kg;奶类产出达724.64万吨,人均28kg(详见下表)。2005-2014年中国主要畜产品产量(万吨)年份肉类猪肉产量牛肉产量羊肉产量牛奶产量2005年6938.94555.3568.1350.12753.42006年70894650.5576.7363.83193.412007年6865.724287.8613.4382.63525.242008年7278.74620.5613.2380.353555.82009年7649.74890.8635.54389.43518.82010年7925.85071.2653.07398.93575.62011年7965.145060.43647.49393.13657.852012年8387.245342.7662.26400.993743.62013年8535.025493.03673.21408.143531.422014年8706.745671.39689.24428.213724.64(数据来源:中国产业信息网-智研数据中心)2.2安全现状全球经济一体化和食品贸易国际化使食品安全成为一个世界性的挑战和全球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其中化学性和生物性污染问题是影响动物源性产品安全的主要因素。尽管我国采取了一系列监管政策和措施,但局部范围内的动物源性食品安全问题仍然令人担扰。我国目前食品抽检数量不到食品生产总量的5%,且大多数为出口食品,国内消费食品检测比率比较低。2.2.1化学性污染国内动物源性食品化学性污染主要集中表现在滥用兽药方面。随着我国现代畜牧业规模化、集约化的高速发展,部分兽药和饲料生产、经营企业以及养殖场主为了谋取利益的最大化,置国家法律法规于不顾,随意添加及滥用违禁药品及添加剂。导致的危害突出表现在过量使用的药物残留在动物体内,造成动物甚至人体的耐药性产生,另一方面,随意添加的饲料添加剂,在动物体内富集,人们食用后,直接会导致人体产生中毒、癌症等多种不良后果,严重危害人体身体健康。2.2.2生物性污染生物性污染是我国动物源性食品危机的最突出表现,主要有细菌、真菌、病毒及寄生虫等因素,通常会造成人体中毒、过敏、肠道紊乱及人畜共患病产生。其中危害最为严重的当属动物疫病尤其是人畜共患病对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的影响。在已知的人类1415种病原中,有868种病原来源于动物;在已知的200多种动物传染病和150多种寄生虫病中,至少有200多种可以传染给人类。近年来,国内人畜共患病事件此起彼伏,不仅给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更造成餐饮业、养殖业蒙受巨大损失,畜禽产品产出直线下降。人畜共患病并非不治之症,但在舆论高速发展的当下,人畜共患病危害被无限制放大,畜禽产品一再滞销,养殖环节畜禽补栏量急剧下降,直接影响动物源性食品安全产出,导致市场价格巨震与社会恐慌。2.2.3法律体系尚不完备当下,国际上执行的食品安全标准是由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建立的标准,一些发达国家的国内标准通常更为全面、严格。我国的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大多始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其立法范围、标准与国外都有较大差异,覆盖面与深度都不够,部分食品领域还存在“真空”现象,在立法、执法上还存在主体不够明确,不能够满足当下,尤其是入市后的国内食品安全控制的需要。3公共卫生安全是保障动物源性食品产出的基准线我国在2007年5月恢复世界动物卫生组织成员地位后,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的公共卫生属性更加显著。为此,我国新修订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2008年1月)增加了维护公共卫生安全的内容。动物源性食品安全是兽医公共卫生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兽医公共卫生则是利用公共卫生学知识及保障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的防控手段来为人们的生命健康服务。兽医公共卫生是公共卫生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以动物医学为基础的相关学科的综合应用学,主要研究畜禽养殖及产出安全问题,是保障人体健康,防止疫病传播,促进动物源性食品安全。公共卫生安全,是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的防线,是保障动物源性食品产出的基准线。4保障措施当前,国内应尽快出台及完善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监管的相关法律法规,尤其是完善养殖环节的监管体系,严格兽药、饲料生产及经营企业行业制度,规范养殖者用药标准。重视动物源性产品质量的溯源管理,建立完善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的监管法规体系,积极探索创新“互联网+”模式,用数据说话,让百姓放心。全面开展畜禽定点屠宰,严格淘汰不合规、落后企业。另外,要改变传统的养殖模式,减少动物疫病发生,鼓励有条件的养殖、加工企业积极开展动物源性产品自检,创立无公害动物源性产品标识,监管服务机构加强核实查验,做好与市场准入的无缝衔接,切实保障好社会公共卫生安全。参考文献:[1]马玉成等.兽医公共卫生与人的生存安全[J],畜牧与饲料科学,2009,30(10);88-89[2]刘文森.动物源性食品安全与兽医公共卫生[J],中国禽业导刊,2005(19);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