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区域地理的复习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附录1浅谈区域地理的复习江西省井冈山市宁冈中学龙吉忠区域地理是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许多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最好“诠释”或“说明”;而系统地理的原理、规律、结构、联系等又需要在区域地理中去落实、验证。可见,区域性是地理学科的突出特点,区域地理的内容是复习地理知识的基础。从近年来的高考试卷看,区域地理的内容占有相当比重,特别是许多以能力立意的题目均是以区域地理内容为载体命题的。从高考命题者的角度看,区域地理是实现高中与初中地理、自然与人文地理综合的最好结合点,是考查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阐述、评价、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最好载体,考题往往以区域地理为背景,整合高、初中地理内容,将学科主干知识通过区域地理的形式体现出来。从学生的答题实际情况看,学生学科内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较弱,解答以区域地理为背景的综合题时失分较多。因此,高考地理总复习,一定要重视区域地理。分析研究近年的区域地理试题,可以了解区域地理的考查特点,有助于明确区域地理的复习要求。一、近年来的区域地理高考试题分析(一)区域地理命题的方式区域地理命题的方式一般从以下四个方面设置情景:1.以经纬线定位为背景,考查某一个区域生态环境的治理措施及工农业的区域开发;2.以案例为具体分析的对象,考查对某一个区域在开发过程中的评价,并将此评价扩展到世界区域的范围;3.以图形、表格为资料素材,考查对图形的理解以及图形变换的能力;4.以人地关系为主线,考查人类活动在区域开发、国土整治中的作用。总的命题线索一般为:特定区域定位──地理事物分布──地理特征或地理背景(成因分析)──区域开发(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二)区域地理的考查特点1.区域的认定区域地理试题一般多运用有注记的经纬网地图、部分政区图、含有特殊地理事物及注记(如湖泊、河流等)地图、地理图表、资料、文字说明等为“背景”,在此基础上进行设问,提出选择和问答的相应要求。这类区域地理试题的解答,首先要通过阅读“背景”材料(地图的、图表的、图像的、文字的等),从中提取有效信息,对试题涉及的区域进行准确的认定。所以“区域的认定”是正确解题的前提。2.区域的比较与分析试题多以地图、示意图、图表、资料、文字等方式提供信息,这些信息有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气象、资源、能源等自然方面的内容,也有政区、人口、城市、农业、农产品、工业、工业品、环境与环境问题、区域开发与发展等人文方面的内容。题目要求考生对提供或展示的背景材料进行分析、比较回答相关问题。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我们可以看出:区域比较、分析,是运用题目提供的信息或“条件”,针对题目的设问,进行信息组合、明确正确选项进行认定的过程;是针对设问,进行知识整合、组织答案的复杂思维活动。比较、分析的内容多为区域要素、区域特征、特征成因、区域差异的认定等。在区域比较、分析过程中,往往要运用高中地理学到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相关的理论。二、区域地理的复习要求“文综的瓶颈是地理,地理的瓶颈是区域,区域的瓶颈是地图”。因此要:1.构建师生“脑中的地图”在地理高考中各类地理图、表占有重要地位(1999年高考中各类地理图表共34幅)。教师要不时对学生强调,学好地理的关键在学好地理图表,尤其是地图。要让学生经常性地填绘地理图表,使他们养成以图表辅助思维和记忆的习惯。尤其是复习有关经纬线、时区计算、太阳高度角和中国、世界区域地理的分布、气候等内容时,图表更是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大量地填绘地图,尽快帮助学生形成“脑中的地图”,这将会使学生今后的学习事半功倍。2.运用地图,“认识”区域复习区域地理,要紧的是建构中国地理、世界地理各区域的空间观念。把区域地理涉及到的自然方面的、人文方面的内容落实到相应的地图上。要运用地图,掌握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空间结构、空间联系和空间差异。还要明确地理事物空间发展的变化过程和规律。运用地图,“认识”区域的复习宜细不宜粗,中国地理总论和分区的复习,世界地理总论和分区及重点国家的复习都力求做到逐一在有经纬网的空白图上进行填图训练。要求学生能做到区域不论大小,内容不论详略的区域图都能正确认定。3.以“地图”的形式突出区域特征及差异的复习区域地理复习也要依据内容和知识体系的特点,编制相应的知识结构,运用知识结构,全面地、系统地进行复习并突出“主干”内容的掌握。三、区域地理的复习方法复习是将知识重组、归纳综合,从而把知识规律化、系统化和条理化的过程,是从知识到能力的升华,因而一定要注重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强调学科的知识结构,强调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才能以区域作为综合和运用知识的基础,帮助学生逐渐形成综合分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我们在复习过程中,能抓住系统的知识线索,建立起知识网络,以“线”为纲,把知识点有机地串在线索上,做到纲举目张、点线结合、纵横联系,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1.整合区域地理知识,形成知识网络在区域地理的复习中,教师要根据《考试说明》对中国区域地理考查的要求以及学生已具备的区域地理知识,设计区域地理复习模板,整合区域地理知识,形成知识网络。首先要建立起复习的网络式思路,如下图所示:然后再根据具体的复习项目构建各类知识体系的网络:如复习世界地理的自然环境特征,就可以气候为线索,首先复习各大洲的气候类型及其特,根据气候特点分析各大洲的植被、土壤、河流等自然环境特点。中国国土整治则围绕“地区──问题或优势──形成原因(自然和人为原因)──因地制宜的措施”这一线索进行整理复习。地理知识体系的重新构建:(1)以地理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并列、递进、从属、因果等)进行重组如:(2)结合时间变化,对具有季节性和发展变化的地理现象进行重组:如:地球运动──太阳直射点的季节位移──季节变化──大气运动──洋流运动──不同气候类型的季节特征──水文特征──植被特征──生产活动(3)结合空间分布,对具有空间联系和因果关系的地理事物进行重组,如下图:(4)结合区位因素,对各项人文要素的形成条件进行重组,如:农业的区位因素、工业的区位因素、城市的区位因素、交通的区位因素(农业基础──生产发展──人口密集──工业原料丰富──加工工业发展──城市形成──交通发展(5)结合人地协调发展,对各类人地关系的案例进行重组,如:人类与土地资源(毁林开荒──水土流失──退耕还林,毁草开荒──土地荒漠化──退牧还草,围湖造田──湖面淤积──退耕还湖,滥垦湿地──土地退化──保护湿地);人类与水资源、人类与矿产资源、人类与生物资源、人类与大气资源等。(6)结合区域特征与区域差异对国土整治与国土开发中的问题进行重组,如:世界地理:地缘政治敏感区、民族矛盾尖锐区、战略资源丰富区、海陆交通枢纽区、生态环境破坏区、高新科技开发区、经济持续增长区、自然灾害多发区等。中国地理:水土流失严重区、荒漠化严重地区、大型水利工程与河流综合治理、山区开发问题、农业低产区、区域发展商品农业区(优势农业)、交通建设问题、海岛和海域开发、城市发展与城市新区问题等。(7)结合地理技能,对相关图像、图表的判读规律进行重组,如:区域地图与相关经纬线的参照联系,等值线图的判读,各类统计图表的判读,系统联系框图的设计等。2.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高考以能力测试为主导,考查学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少“热点”问题如西部开发、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等内容,在近两年的高考试题中均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另外,一些重要的“国际时政”内容,一些“热点地区”也应是区域复习时密切关注的内容。所以,对于这些没有编人教材的重要内容,要建议考生通过坚持收看“新闻联播”电视节目、及时关心国内外大事的形式来了解和关注。3.专题复习,讲练结合,以练为主根据具体情况,专题有大有小,不拘一格,只要有利于学生掌握,就可以设立专题。可以是知识归纳性的专题,如“湖泊”、“岛屿”、“最”等;也可以是方法技能性的专题,如“选择题的答题方法”、“图象分析”专题等。还可以把专题分为陈述性的专题和练习性专题两类──教师精心编制题目或提示,学生归纳,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有效地调动起来,学习效果也更显著。在这些专题中,应体现地理技能的训练,促进学生动手,熟练掌握运用必要的地理技能,并在动手的同时加深以知识的理解和记忆。4.立足应用,精练巧练区域地理复习过程中,要适当做些与内容相关的练习题。教师要对考生所做的练习题目进行精选:(1)所选题目应该是立意明确,考察目标清晰;(2)题目使用的材料、数据准确;(3)题目涉及的地图、图表规范,注记清晰;(4)试题的情境设置和设问角度巧妙、科学、合理、恰当。(5)立足应用,紧扣高考题型特点;(6)题量适中,题型比例恰当;(7)答案准确,表述规范。在综合复习阶段,教师还要有针对性地编制一系列的综合练习。例如可以适时虚拟一些区域,创造新情境,提供局部图,让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的知识对该区域进行分析、综合、变式训练,拓展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深刻性,进而加深学生对区域特征及差异的理解和掌握。但综合练习主要解决的是考生对题型综合变化的适应,因而不宜过深,过难。只要做到夯实基础,逐步变化提升,及时讲评和查缺补漏,就有助于考生提高应考能力。四、要善于总结规律和技巧1.分析某一区域的有利条件或限制性因素,关键是对区域特征的了解和把握。日常复习中,要注意对典型区域区位特征的归纳和概括。比如:(1)东北平原优势:主要表现为耕地面积广大,土壤肥沃,适于大规模机械化耕作;制约因素;主要是纬度高,热量不足,农作物只能一年一熟。(2)青藏高原河谷农业优势: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农作物单产高,质量好;制约因素:海拔高,气温低,热量不足。(3)西北地区灌溉农业优势:光热充足;制约因素:降水稀少,水源缺乏。(4)华北平原优势:地势平坦,土层深厚疏松,光热充足;制约因素:水源不足,旱涝、盐碱、风沙灾害严重。(5)南方平原地区优势: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热条件充足;制约因素;洪灾较为严重,如长江流域、淮河流域等。2.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1)坡面开垦→水土流失(影响因素:坡度、植被覆盖率、降水强度、坡面岩性);(2)干旱、半干旱地区过垦、过牧、樵采→荒漠化(降水较少,生态脆弱);(3)沼泽地开发→破坏湿地→气候恶化(干旱);(4)围湖造田→湖泊面积减小→调节河流功能减弱→气候干旱、洪涝多发;(5)蒸发量大的地区不合理灌溉(漫灌)→次生盐碱化(地下水位上升,地下水盐运动);(6)过度引水灌溉→河流中下游和河口水文生态问题(河流水量减少,河流下游断流、河口三角洲萎缩,海岸线后退);(7)内陆河湖水文生态问题(河流流量减少,湖泊萎缩甚至消失,河湖盐度升高,河湖区生态环境恶化);(8)农药化肥→土壤板结、酸化、污染水源。3.河流水文特征:(1)径流总量取决于流域集水面大小、流经气候区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关系;(2)流量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取决于主要补给水源的水量变化,主要还是要分析流经地区的气候特点;(3)有无结冰期取决于气温的高低,一般气温低于0°C时有结冰期;(4)含沙量取决于过水面土壤的疏松程度和植被覆盖状况,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5)凌讯一般多发于春秋季节,有结冰期且河流由低纬度流向高纬度的河段;(6)航运价值一般河流下游较高,水位高、水量大、水流平缓、河道深且宽阔、无急流瀑布险滩地区通航价值大;与水运的市场需求也有很大关系,特别是资源与经济发展的协调程度;(7)水能资源一般在河流的中上游,流量大、落差大、水能丰富的峡谷地区适于筑坝;(8)人类活动,一般河流两岸人口密集,引水、筑坝、改变地面状况、污染、航运等都会影响河流水文和生态。

1 / 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