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浅谈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其对策[摘要]目前,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引起教育界的关注和重视,特别是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已经很大程度地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更影响着他们的健康成长。本文从农村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入手,重点探讨了在农村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存在问题以及相应的对策。[关键词]农村小学心理健康对策引言人类社会的飞速发展,对人的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和逐步深入,人的心理素质这一层面也受到人们越求越多的重视。而作为完善和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形式和手段——心理健康教育,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因此,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解决诸多心理问题显得十分的重要。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13亿人口中,农村人口占总人口56%,因此,关注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显得更为重要。一在农村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一)心理健康有利于培养小学生健康的个性心理小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他们在心理上和行为上经常、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各种特征,通常表现为气质和性格两个方面。气质主要是指情绪反映的特征,性格除了气质所包含的特征外,还包括意志反映的特征。当代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普遍表现为思想活跃、善于独立思考,参与意识较强,朝气蓬勃的精神状态等,这些有利于小学生的健康成长。(二)心理健康可以促进农村小学生全面发展健康的心理品质是小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将来走向社会,在工作岗位上发挥智力水平,积极从事社会活动和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条件,充分认识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和谐发展,是以健康的心理品质作为基础的,一个人心理健康状态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全面发展的实现。(三)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提高农民的心理素质有研究表明,儿童少年的人格类型受家庭结构、父母文化程度、庭收入等家庭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大。同样,小学儿童的行为和思想也会影响父母,随着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小学生的文化知识和心理素质都在增长,无形中也会影响父母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心理健康水平。从而提高整个农村的文化氛围和心理健康水平。二、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佳的原因现实生活中的许多矛盾和冲突使小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产生诸多的苦闷与烦恼,并造成了心理健康状况欠佳的现状。(一)小学生自身的原因。这一时期的儿童身体或心理的发育,身高、体重出现陡增现象,心理开始逐渐成熟。但是由于小学生心理发展处在一个急剧变化的过程中,阅历浅,知识乏,遇事或办事欠缺考虑,常常会顾此失彼,不计后果。从生活的实际情况来看,目前小学生的负荷较大。教师的愿望、家长的期盼、学生的追求及社会对学校的考评等,种种压力抹杀了学生本有的天性,扭曲了心理,产生了很多的心理压力。一旦学生在某次测试中稍有偏差,就带来了家长的唠叨和教师的指责,造成小学生严重的心理负担。(二)家庭方面的原因农村家长一般情况下对其子女在校情况很不关心,有的家长连自己的子女就读于何年级、班主任是谁、任课老师是哪些都不知道,从来不过问其在学校的情况,更不会主动到学校了解自己的子女情况,与子女谈心、交流,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教师家访问家长,就“今后希望自己孩子怎么样?”的问题时,有的家长竟然回答:“成哪里算哪里”,并且还“有理”地说道:我这一辈子一天书都没有读过,还不是这样过日子。(三)学校方面的原因首先是现实中“分数至上”的教育导向与新课改下的素质教育理念是不尽一致的,它重智育,轻其他方面的发展,就犹如一个人只长了身高而不长体重,失去了协调和平衡,有“风雨欲来身则倒”的危险。在目前教育评价制度的激化下,部分教师的教育行为不受学生的接纳,导致学生产生了逆反心理,老师说东他偏向西。部分农村学校,不能开足开齐课程,艺术教育的教师专业素质差,实践活动少,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四)社会方面的原因社会中的陈规陋俗,格调低下的影视镜头、街头书刊、成人用品、儿童不宜等社会环境,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他们的心灵,使心理防线脆弱的学生失去平衡,从而影响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影响,环境因素对人的影响不像学校教育那样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它在学校之外,在与亲戚、朋友、邻里或其它团体和个人的交往中,在各种各样的社会活动、文娱活动、劳动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对人施加影响。其中有积极的因素,也有消极的因素,由于这些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而小学生缺乏明确的信念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加之好奇心、模仿性、求知欲.因而很容易受环境的影响。三、加强农村小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一)政府及主管部门要保证经费投入和师资的培养政府在保证学校正常办公经费基础上,要为学校添置一些必备的教育设施,使学校具备独立的心理辅导室、相关书籍以及建立电子档案、必备的电脑等;教育主管部门要力争在短时间内为各个学校培养一批心理教师:(二)加强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心理健康是学生人格和心理发展的基础。在学生自身发展的过程中。总是要承受来自环境和成长带来的压力与矛盾。诸多的困惑、不解、矛盾、压力,难免会使学生产生一定的心理冲突。有时甚至会因为无法排解一些积郁在心理的困惑而加剧心理冲突,出现某些心理障碍。这时,教师应随时随地帮助学生排忧解难、消除疑惑,最终达到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促进学生健康人格形成的目标。教师只有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才能正确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引导他们健康地学习和生活。(三)转变教育观念,构建良好的心理环境心理环境包括校园文化建设、班级文化建设、社会教育体系建设,家庭教育、学科渗透等各方面的内容。心理环境的构建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学校领导、教师、家长都应转变教育观念。在诸多因素之中,教师对良好心理环境的形成起着主导作用。这是因为教师在师生关系中的主导地位,教师本身就是最重要的心理环境之一。“教师的一言一行皆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尤为突出,各种心理环境的形成,教师都直接地参与或控制施加其影响。(四)利用多种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可以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现状问题,开展不同专题的心理健康讲座,开设心理图书资料阅览室,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知识,定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建立学生心理档案等。针对存在的问题开展心理健康讲座,能够使学生了解心理学的一些初浅知识,特别是掌握心理健康的有关标准。而开设心理图书阅览室,可以使学生通过阅读相关的报纸、杂志、书籍等资料,从而得到自我教育和提高,同时也可以促进和提高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水平。进行学生心理健康普查、建立学生心理档案,是学生了解自己、把握自己、进行自我教育的依据。同时。心理档案又给教师提供了了解学生的资料,是教师培养学生良好个性、有的放矢地教育学生的助手。使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一致起来,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同时,还可以作为心理个案分析,为研究学生的个体差异,发现共同的问题提供素材。(五)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日常活动中游戏是校园的基本活动,是小学生身心发展的摇篮,是开启心灵的钥匙。小学生日常活动中蕴藏着许多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在教学活动中,我们把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内容融入其中,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周教育目标和教学计划,如通过语言领域“打电话”的教学活动,丰富了小学生的社会经验,培养小学生乐于与人交往的性格。通过社会领域“我不怕,我勇敢”的教学活动,小学生懂得生活中什么是勇敢,学做勇敢的孩子,培养小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总之,心理健康是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基础和保证。在任何—个方面的发展都是建立在特定的心理素质之上的。因此,加强农村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它有利于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有利于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推进。参考文献[1]崔丽娜浅谈农村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J].德育心理.2008,(8):48-50[2]娃清目浅谈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N].教育科研.2009.3-4:49-50[3]埃里克森著.孙名之译.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M].1998年.109-113.“”[4]李宝峰.农村留守子女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干预[J].教育探索,2005,(5):82-83.[5]李辉,周永红.贫困地区小学校长心理健康观和心理健康教育观的调查报告[J].云南电大学报,2001,3:30-35.

1 / 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